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與眾多叫好不叫座的文藝片一樣,《阿拉姜色》這部電影的排片率與上座率並不如同時期上映的商業電影。不少觀眾也將本片與《岡仁波齊》聯繫在一起,討論影片中展現的藏區美景與朝聖文化。但其實,這是大家對影片的一種誤讀。嚴格意義上來說,《阿拉姜色》並不是一部朝聖文化電影,我在拍攝時也刻意“藏起了”藏區美景與朝聖文化,轉而關注故事表達,希望從影片展現的複雜家庭環境中,彰顯人性的矛盾與光輝,給大家以啟示--影片導演松太加

《阿拉姜色》這部電影可能大家並不熟悉,它是2018年10月26日上映,由藏族導演松太加執導,藏族演員容中爾甲主演的公路片。影片曾獲2018年金爵獎最佳編劇獎和2019年第2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探索獎。作為一部擁有藏族信仰、朝聖、藏區美景等元素的公路片,它很容易被當作藏區朝聖類人文電影,甚至,還有觀眾將本片和《岡仁波齊》聯繫在一起,討論兩部電影所展示的藏區美景和朝聖意義。

但事實上,導演松太加在拍攝時,刻意“藏起了”藏區美景和風土人情,以及其他藏族電影慣用的信仰神聖化表現方式,轉去關注電影的故事性、重組家庭從矛盾到和解中展現的人性和情感張力。也正是導演松太加這樣高級的創作手法,讓本片成為直擊人心的佳作。

如果我們單純把這部電影當作藏區朝聖類人文片來看,是無法體會到電影傳達的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那麼,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呢?

《阿拉姜色》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身患絕症的妻子俄瑪(尼瑪頌宋飾)向丈夫羅爾基(容中爾甲飾)隱瞞病情,磕長頭去拉薩,羅爾基知曉妻子病情後勸其就醫卻遭到拒絕,只能陪她一起前往,朝聖途中,俄瑪與前夫所生之子諾爾吾(賽卻加飾)追隨媽媽的腳步前來陪伴。俄瑪半路病發離世,羅爾基遵守妻子約定,帶著繼子諾爾吾繼續俄瑪未完的行程。

今天,我將圍繞重組家庭的三重矛盾,結合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解讀主角羅爾基在面對複雜的家庭環境和生死考驗時,展現的人性矛盾與光輝。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01

第一重矛盾與和解:羅爾基對於妻子和繼子從抗拒到接納

影片中,家庭成員間的矛盾與和解有兩種:第一種,是羅爾基對俄瑪從不理解到支持;第二種,是羅爾基對諾爾吾從排斥到接納。

我們先說第一種。

俄瑪臨行前,羅爾基曾以天氣、路途遙遠為由勸說妻子放棄朝聖,在確認俄瑪的決心後,不再勸說,而是為她僱傭背夫,準備行囊;在得知妻子身患絕症後,羅爾基追上俄瑪,勸說她放棄磕長頭,回去就醫,被妻子拒絕,惱怒的他丟下行李就走了。不久後,不放心的羅爾基追上妻子,陪她一起去拉薩。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羅爾基在得知妻子身患重病後趕來陪同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說:“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認為:

男女關係一旦確定便很難重新抹去,即使日後彼此分道揚鑣並重新擇偶。離過婚或經歷分離的人只有在內心處理好了與第一個伴侶的關係,才能與另一個女人或男人成功地結合,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男女雙方如果必須分手,他們在分手時應努力做到:大家都確信,他們會帶著共同經歷過的美好回憶走向今後的生活。

也就是說:不論分手是什麼原因,都要尊重前任和現任伴侶。

對於丈夫而言,他可以從內心對妻子的第一個丈夫說:“我是在你之後擁有了這個女人,我尊重這一切,現在,我要盡好丈夫的責任,照顧她了。”

影片中,羅爾基對俄瑪從勸說到陪伴,從不理解到支持,是兩人之間的牽絆和尊重讓他們的關係得以改善。

再來說第二種。

影片中,繼子諾爾吾曾對羅爾基喊道:你就是討厭我,我當初想和媽媽去你家的,但你不想要我。聽到這句話,不善言辭的羅爾基沒有說話,而是等到晚上,兒子睡了後,為他包紮傷口,使兩人關係得以緩和;在諾爾吾因為貪玩差點兒被車撞倒時,大聲教育兒子,告誡他走在路上要當心。影片最後,羅爾基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剪刀為孩子剪掉長髮,宣告兩人關係得以和解。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正在教育繼子的羅爾基


為什麼羅爾基可以做到和解呢?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教授戴安娜·鮑姆林德曾將家庭教養理論分為4個類型,我用自己的話講給你:

① 縱容

家長允許孩子做任何事,幾乎不會強迫孩子。

② 忽略

只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其他事情一概不管。

③ 集權

家長說了算,孩子必須無條件執行。

④ 權威

家長會為孩子提供意見,孩子也有保留自己想法的權利。

當然,最好的家庭關係是第4個。它既保證了家長的威信,又給予孩子自由,既嚴格又溫暖。

怎樣樹立對孩子的權威呢?

其中的關鍵在於:家長能夠以身作則,並樹立正確的懲罰和獎勵體系,在孩子犯錯時,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怎樣做才是對的,並在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時,予以鼓勵。

在諾爾吾因為粗心差點兒被車撞時,羅爾基告訴他要當心;在孩子不理解自己時,羅爾基以身作則,用行動體現對孩子的關心,嚴厲之餘還有關愛,是影片給我們的啟示。

正如《小兒語》的作者呂近溪所言:家教寬中有嚴,家人一世安然。

羅爾基對妻子從不理解到支持,對諾爾吾從排斥到接納,是關愛撫平了他們心靈的傷口,開出美麗的花朵。

02

第二重矛盾與和解:羅爾基對於妻子的承諾從背棄到遵守

心理學中有個“承諾和一致原理”,它是指:

人一般都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有認同感,為了實現承諾,會保持行為的一致性。一致性可以讓我們相對輕鬆、高效的應對一切,它更容易令人避免誤入歧途。

也就是說:承諾在於堅守某些選擇,同時在行動上積極踐行。

影片中,羅爾基對於承諾從背棄到遵守體現在下面這段描述中。

俄瑪在生命最後一刻,請求羅爾基帶諾爾吾和前夫的骨灰一起坐車去拉薩,羅爾基在得知妻子朝聖真相後,嫉妒的撕掉妻子和前夫的合影,想送諾爾吾回去,自己去拉薩,最後,羅爾基放下心結,帶諾爾吾一起磕長頭去拉薩,完成對妻子的承諾。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顯然,影片中羅爾基對俄瑪的承諾源於大愛,而這一點,也展現了羅爾基的人性光輝,讓我們對這個在妻子去世後,仍願意照顧繼子的康巴漢子肅然起敬。

那麼,羅爾基又是怎樣實現承諾的呢?

吳伯凡老師在《認知方法論》中提出:

我們面對承諾時會有兩種態度:信或者不信。這兩種態度決定了我們行為的差異。

相信承諾,遵守它,就會讓承諾實現;不相信承諾,捨棄它,就會讓承諾化為烏有。

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假設我要開一家麵包店,從裝修到前期運營一共需要100萬,但我沒有這筆錢。怎麼辦?我可以向銀行貸款,同時約定還款時間和金額。最後,我的麵包店經營順利,我按時還款,皆大歡喜,但如果有一天大家發現原來銀行裡沒有那麼多錢,所有人都去取錢的時候,就會發生“擠兌”,銀行就會崩潰。

這裡包含著一種非常重要的契約,即:相信和承諾之間不是一個單向關係,而是互為因果。承諾的實現取決於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它。

羅爾基信任妻子,願意相信妻子的選擇,即便得知妻子朝聖真相,一時被嫉妒迷住眼,也願意遵守承諾,並用生命踐行它。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說的那樣: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03

第三重矛盾與和解:羅爾基對於妻子的逝去,從無可奈何到繼續前行

影片中,羅爾基在得知俄瑪身患重病,將不久於人世後,曾一個人躲起來偷偷流眼淚,這是常人在得知親人將不久於人世時的正常反應。但接下來羅爾基的反應卻超乎常人,讓人感嘆這位康巴漢子的堅強與豁達。

之後,奄奄一息的俄瑪主動告知羅爾基自己寧願獨自上路,也不願去醫院就醫的原因:俄瑪寧願死在路上,也不願像前夫那樣,渾身上下插滿管子痛苦而死。

得知真相的羅爾基第一次在俄瑪面前落淚,但他很快便調整心態,收拾行李帶著繼子諾爾吾繼續前行,而羅爾基最終在旅程結束時解開心結,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

面對親人的逝去,從無可奈何,到收拾好心情繼續出發,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是羅爾基給我們的生死啟示。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第一次在妻子面前落淚的羅爾基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不僅如此,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更是開創意義療法,尋找生命的意義。

什麼是“意義療法”呢?

所謂意義療法,是指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藉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雞湯,實則不然。仔細想想,辛苦和疲憊才是人生常態。比如為了公司上市,我們要付出巨大努力,為了讓家人過得幸福,我們要辛苦工作。怎麼停下來呢?答案是:追尋意義,為辛苦之事賦予價值。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呢?

主要有以下3個途徑:

① 從創造和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人應當從創造和工作中產生價值,進而發現生命的意義。這其中,工作是發現生命意義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要以積極、 有責任感的態度對待工作。

② 體驗意義的價值

它與實現經驗性價值有關,我們可以通過體驗某種事物, 尤其可以通過愛體驗某個人, 實現經驗性價值, 從而發現生命的意義。

愛是進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種方法, 它可以實現人的潛能, 使他們理解到自己能成為什麼, 應該成為什麼, 從而激發潛能。

③ 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所採取的態度

即便是面對無法抗拒的命運,比如死亡,我們依然可以選擇面對苦難的態度,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瞭解對於自己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 從中獲得新認識,緩解恐懼情緒。

影片中,羅爾基在認識到妻子死亡的不可抗拒後,改變了自己對死亡的態度,明白此刻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繼續前行,完成對妻子的承諾。也正是因為羅爾基明瞭自己的心之所向,才讓他迅速的從痛苦中走出來。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和繼子繼續前行的羅爾基


04

結語

影片中,羅爾基經歷了對妻子的不解、對繼子的排斥和對妻子逝去的無可奈何,而他也不忘初心,始終堅守對妻子和繼子的愛,在歷盡艱辛後,洗滌自己,最終從矛盾到和解。

而重組家庭在現代社會來講,並不是一個新奇的現象。對此有疑惑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瞭解一下在三重矛盾下,羅爾基是如何從抗拒走向和解的。

這也正是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矛盾呢?答案也全在我們自己。

就像尼采所說的那樣:“那些沒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不叫座的《阿拉姜色》:藏起來的朝聖文化,彰顯的人性矛盾和光輝

我是Leah,90後老阿姨。一個曾想仗劍走天涯的文科女,理性、有條理是我的標配,內裡有顆敏感的心和有趣的靈魂。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您關注。


參考: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