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悬泉圣乳泉



圣母怀抱,石乳垂悬。

品饮圣水,益寿延年。

绵山有个圣乳泉,自古闻名,远近皆知,是绵山一大奇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640年的春秋时代。

介之推追随重耳一十九年,割股啖君。之后,他便偕母归隐绵山。一日,行至圣乳泉处,母子二人口渴难忍。到哪里寻水呢?子推正坐在地上发愁,忽然看见绝壁悬岩上突出几个石乳,由小到大,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子推又惊又喜,连忙端水奉给老母。母亲饮后,啧啧称赞:“真乃圣水也。”这时介之推才惊奇地发现,整个绵山仙气飘飘,崖壁上隐隐约约留下了五龙圣母身影。介之推对老母道:“获见仙人遗容,想来皆是有缘!……”

语音未落,天空中突然传出一阵悦耳的音乐,琴箫齐鸣,令人听了心旷神怡!

介之推一听,连忙跪下叩拜。忽然间,崖壁间的身雕以及整座神殿涨大,向后向上升起,片刻之间,已变成一座宝殿仙宫。

介之推知是五龙圣母现身,连忙俯伏地上。这时神殿内突然响起一阵祥和之声:“此泉乃天地之灵气所聚,汝是忠信之人,故赐贤人,当有吉利之意。”

话意未落,祥气渐渐散去,片刻间五龙圣母消失了。

这段神奇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为感五龙圣母之恩,后人在此修五龙殿。

圣乳泉因崖壁石乳形似蜂房,故有人称其为蜂房泉,俗称母奶头。池中泉水,都是从崖壁上数十个苍玉般的石乳上滴下来的,常年不断,清澈见底。更为奇特的是,每逢春夏, 石乳上还会长出一些紫色小花,随风摇曳,石乳与紫花相互映衬,更显出它的奇特。历代文人墨客题咏蜂房泉的诗词甚多。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有《介山石乳泉》诗一首:

佛恩滋静者,石乳敕龙潭。

菡萏琼茄引,摩尼玉线甘。

惠该功德入,清彻法身三。

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许贪。

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人,康熙十五年任介休知县的赵端题诗道:

蜂房泉

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

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

清代人刘焕在《蜂房泉》一诗中咏道:

铁门洞口偶然开,玉乳香泉漱齿来。

莫谓高悬非瀑布,依稀风景亦天台。

清代介休名士梁锡珩在《蜂房泉涌》诗中题道:

烦嚣欲涤此来临,山水清音壁上琴。

碧玉盘中珠大小,苍苔砌上雪浮沉。

清风入治摇云影,皓月当空砭俗心。

寂历一尘飞不到,惭非元度得相寻。

清代康熙年间介休人王清在《蜂房泉》诗中题到:

万派出天门,寻源日已昏。

细知通石髓,远亦接云根。

冷滴清潭月,香流碧藓痕。

一瓢吾自足,至味与谁论。

清代乾隆间人陈廷球也曾作《蜂房泉》诗一首:

手抬壁立泉,危石重头下。

钟乳结成窠,紫苔补其罅。

倒进灵源根,滴沥不能罢。

上复千仞崖,堂隍空际架。

亘古断晴雨,见令五丁诧。

一泓彻底清,军持谁许借?

石栏生积阴,可以坐销夏。

相对沁心脾,请回俗士驾。

栈云接悬蹬,引我入精舍。

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南省主席的李涵础在《绵山游记》中写道:蜂房泉,崖岫穹窿,突出石泉十余处,苔藓茸结,下垂如乳,滴沥不断,故又名石乳泉。其水清洌,饮之漱齿沁心,味殊芳甘。相传泉水用之不竭,不用亦不涨。

蜂房泉岂止是人间仙境,圣水还可治百病。

傅山先生是有名的大孝子。一次,他的老母忽然中风不语,昏迷不醒。这可急坏了傅山。他连忙请来有名的老中医,连服几剂中药后见效甚微。这时他想起了绵山圣水,吩咐妻子关照母亲后,他步行三日来到绵山,装上圣水,不顾劳累返回。傅山每日用圣水当药料理母亲。果然,奇迹出现了,不到一月,母亲便能讲话,一月后便能下地自理。从此,傅山不管是妻子或是小孩生病,都用圣水治病。一时间,绵山圣乳泉能治百病的故事竞相传 遍太原,前来取圣水者络绎不绝。

清康熙年间,汾阳县令的妻子产后无乳,这可急坏了县令。他召来了当地的几名名医,开药催奶。结果先后服用了十几副,包括民间使用的方子,都见效不大。就在县令急得团团转时,衙门一位当差的告诉他圣乳泉圣水可催奶,县令急忙派人上绵山取水。回来即用圣水熬粥,不久,妻子奶水大增。直至现在,四邻八乡的人还有圣水催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