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

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唐代 7世紀

白瓷鳳首瓶(東京國立博物館)

橫河民輔氏捐贈

作為唐白瓷的代表作,此瓶自古便聞名於世。鳳首為蓋,其下作出棒狀栓,背面裝有呈2根細繩拼合狀的把手。鳳凰瞳施以氧化鐵顏料。瓶足底側有呈同心圓狀的切削痕跡,可以推測其為忠實的仿造玻璃器具形狀的作品。瓶整體薄施的釉藥,或許是由於火度不足,在經年累月的歲月中失去了原有光澤。

鳳首瓶被稱為“胡瓶”,如其名一般,其起源於波斯薩珊王朝。一般認為其原本為金屬器具形狀,但本作品充分運用了白瓷的質感, 胎體豐盈秀麗,令人印象深刻。關於此瓶的產地尚不明確,但從製作材料、配釉調色的風格來看,其無疑是燒製於華北一帶的白瓷,製作時期據推斷為唐代初期。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唐代 8世紀

三彩龍耳瓶(東京國立博物館)

橫河民輔氏捐贈

這件作品為唐三彩的代表作。支撐呈長卵形的瓶身及盤口的頸部,以及附於其左右的龍耳,構成此瓶舒展且強有力的身姿。一般認為龍耳瓶是源於西方的容器形狀,為了配合唐代對異域風情的嗜好而以白瓷及三彩大量製作,盛行一時。瓶體三面貼飾有模印寶相華紋的宏大圓形浮雕圖案。

施釉則採用了形成於唐代的三彩施釉技法。龍首部分及龍背的凸起部位等,可見有意識地分開施釉之意,但瓶身部分則是將鮮豔的綠色與褐色的釉彩交錯同施,釉液流串交融,與採用被稱為失蠟法的技法鑄造而成的白色斑紋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將源於西方的容器形態與龍這一中國傳統造型組合在一起,綜合運用通常用於令人想起金屬工藝的圓形浮雕及染織品工藝上的施釉法,完成的劃時代大作。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南宋時代 12~13世紀

建窯油滴天目茶碗(九州國立博物館)

松平不昧公舊藏

本品除了底座周邊之外,整體都塗有漆黑的釉,並且其內側外側的黑色底面還浮有銀色閃光斑紋。其美麗好似油滴一般,因此被賦予“油滴”之名。現在人們都稱之為油滴天目茶碗,但是在室町時代其被稱為“油滴”、“油滴天目”。本品為中國福建省北部水吉鎮的建窯燒製而成的碗。

由建窯燒製的塗有黑色釉藥的碗被稱為“建盞”,在中國屬於茶碗中之極品,日本也早在鎌倉時代其美名就出現在文獻記錄中。建盞黑色釉底上帶有細短的線形花紋,看上去好像稻科植物禾,因此又被稱為“禾目”。建盞中,黑釉內的礦物由再次結晶而呈現出斑紋的建盞便是油滴。
通過室町將軍家的客廳裝飾解說書《君臺觀左右帳記》,可以瞭解當時的價值觀。其中前半部分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地板的裝飾性繪畫,記錄有對畫家的評價以及各自擅長的畫題。後半部分的內容主要為“書院之次第”,記載有裝飾書院所用的唐物茶罐和喝茶用的茶碗等相關情況。其中有一條“土之物”的項目,記述著有關非瓷器製茶碗的品種、即現在所謂的天目、天目茶碗。據其記載,土之物中的極品乃是曜變,其次便是油滴。
該茶碗的內箱中墨書有“天目”的字樣。據說這是千利休或古田織部的筆跡。本品曾為江戶後期著名茶藝人松平不昧公所藏,在其收藏品目錄《雲州藏賬 大名物部 》中記錄為“油滴 古織 土井利勝 木下長存 伏見屋”。
本品在油滴茶碗中也屬名品,以其天目形的優美形態、及其所呈現的油滴狀美麗斑紋而聞名。
注:天目、曜變、油滴均為茶碗的名稱。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五代(907~960)~北宋(960~1127)

越州窯青瓷水瓶(京都國立博物館)

藤原家族墓葬品

這件水瓶據傳是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左右在宇治的茶園裡發現的。出土的詳細狀況並不明確,但是由於出土茶園的所在地,位於藤原道長於寬弘2年(公元1005年)做為家族的菩提寺所興建的淨妙寺的近旁,加上這件水瓶幾乎沒有損傷,因此可以推測,有可能是藤原家族的人的墓葬品。從胎土的質感,釉藥的顏色,以及水注的型態等特徵來看,應該是五代(907~960)或北宋(960~1127)初期,於中國浙江省越州窯所燒造的作品。

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是中日交流的關鍵角色,但後來由於菅原道真的建議,於寬平6年(公元894年)廢止。此後,中國與新羅的商人頻繁來日,貴族們也爭相求取商人所帶來的財寶。陶瓷器之中,越州窯所產的青瓷特別受喜愛,除了貴族宅邸的遺蹟經常發掘相關出土品之外,《源氏物語》或《宇津保物語》等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意指越州窯青瓷的“秘色”的字眼。只不過,出土的越州窯青瓷多半都是小型的碗、盤之類,像本件這樣的大型水瓶並不多見。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南宋時代 12~13世紀

官窯青瓷輪花缽(東京國立博物館)

橫河民輔氏捐贈

缽上以極具張力的曲線繪出挺立伸展之姿,令人印象深刻。口緣部分有6處施有細小刻紋,作成輪花形。缽壁較薄,輪花位置從外側縱向作成凹槽。口緣似有缺損,以金粉加以修復,且嵌入用以保護口緣的金屬鑲邊。高臺座的彩釉脫落,可見裡面灰黑色的胎土。

釉藥為明亮清澈的藍色,但由於底色的胎土為灰黑色,故具有獨特的深度及穩重之感。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貫入(開片)的裂紋釉之美,在又黑又大的貫入之間,呈現出白色耀眼的小貫入(小開片)的雙層貫入構造(大開片中夾雜著小開片),增添了本缽的神秘之趣。本作品是日本傳世青瓷中的優秀之作,於昭和9年(1934年)在金澤美術俱樂部舉辦的尾山家拍賣會中呈現於世人面前。一般將其定位為南宋時代燒製宮中御用品的官窯中的郊壇下官窯的代表作品之一,但從其造型上的特徵來看,也有意見認為其可能為出自早於郊壇下官窯的修內司官窯的製品。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南宋時代 12~13世紀

官窯青瓷琮形瓶(東京國立博物館)

広田松繁氏捐贈

為燒製宮中御用品而設的窯被稱為官窯。文獻中對北宋時代官窯的存在有所記載,但官窯本身目前仍然是一個謎團。南宋時代在其都城臨安(現在的浙江省杭州)的官窯中燒製青瓷。先是置官窯於修內司,之後是郊壇下,郊壇下官窯於昭和5年(1930年)在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山麓被發現,修內司官窯則於平成8年(1996年)在鳳凰山北麓的老虎洞被發現。兩官窯的青瓷均使用含鐵量極高的黒胎(黑色的胎土),釉藥呈現出濃厚幽深的色彩,此外釉藥上還伴有縱橫交錯的被稱為貫入(開片)開片紋(冰裂紋)。

此瓶仿玉琮(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古代重要禮器之一)造型,充滿威嚴而厚重的氛圍。作為“經筒水指”傳入尾張德川家。從其胎土及釉藥的特徵來看,可以認為其為日本傳世的南宋官窯青瓷罕見作品例。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南宋時代 13世紀

龍泉窯青瓷茶碗 銘文馬蟥絆(東京國立博物館)

三井高大氏捐贈

在傳入日本的青瓷茶碗中,此作品不僅身姿、釉色美麗,更因為與其來源相關的逸話而成為廣為人知之作。根據江戶時代的儒學家伊藤東涯於享保12年(1727年)所撰寫的《馬蝗絆茶甌記》的記載,安元初年(1175年左右),平重盛向浙江省杭州的育王山佈施黃金,作為回禮,佛照禪師以本茶碗贈之,此後為室町時代將軍足利義政(1449~73在位)所有。在將軍足利義政獲得此物之際,因其底部有裂痕,故送回中國要求換一相同之物,但當時的中國已無如此出色的青瓷茶碗,便使用金屬(鎹)將裂痕補好送回日本。補上的金屬部分宛如碩大的蝗蟲,由此本茶碗的評價越發提高,得名馬蝗絆。

相傳此茶碗為平重盛所有,雖然對照龍泉窯青瓷藝術風格的變遷,難以將傳言作為史實加以認同,但由於茶碗在足利將軍家以後流傳至角倉家,可見傳言的可信度。內側放置著鋪飾緞子的中國製漆器圓盒,可見其確實是基於某種特別的事由而從中國運至日本的碗茶。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北宋時代 11~12世紀

定窯白瓷金彩雲鶴紋碗 (東京國立博物館)

井上恆一 . 富美子氏捐贈

施有白粘土的白瓷碗上以金箔表現出雲鶴圖案、唐草圖案。此為北宋時代定窯(現在的河北省定州市) 所製作的白瓷碗。碗上施有金箔紋樣,即所謂的“金花定碗(定窯的名貴品種)”的代表作品。現在金箔的大部分已經剝落,但從其痕跡亦可想象出當初高貴典雅之風。相傳其出土於位於朝鮮半島西海岸西部的海州郡海域內的龍媒島的高麗古墳。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北宋時代 11~12世紀

定窯柿釉金銀彩牡丹紋碗 (東京國立博物館)

井上恆一 . 富美子氏捐贈

柿釉屬於鐵釉的一種,表面會產生柿黃色的釉膜。此碗在深褐色釉面上以金箔繪出兩枝盛開的牡丹花。在所謂“金花定碗”之中亦屬於金箔紋樣保存的最好的作品。此外,碗的口緣部分施有帶狀銀彩,這一點也十分稀少。

相傳此碗出土於中國陝西省北部的榆林。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北宋時代 11~12世紀

定窯柿釉金銀彩牡丹紋碗 (東京國立博物館)

井上恆一 . 富美子氏捐贈

此為小型碗,幾乎可以單手圈住,若仔細觀察口緣的缺損部分,可知此碗釉較厚、白瓷胎極薄。如此銳利的造型正是定窯的特徵,尤其是施有金彩裝飾的本作品是被稱為“金花定碗”的優秀之作。所謂柿釉是鐵釉的一種,是指由於燒製過程中出現的化學變化,釉藥表面產生柿黃色釉膜的釉。在柿釉上施以牡丹及蝴蝶形狀的金彩。此外還有本碗為高麗古墳出土之物一說。宋代定窯的出色作品中,傳入朝鮮半島的也有很多,僅有一部分流散到了日本。一般認為此碗為上流社會饋贈貴賓的高檔禮品。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元代 14世紀

景德鎮窯青花魚藻紋壺(東京國立博物館)

田中芳男氏捐贈

壺身三面繪有鯉魚、鮊、鱖這三種淡水魚,並且在其間分別繪以搖曳的水藻。採用被稱為沒骨的不勾輪廓線的畫法,以單色進行描繪, 由於是透過釉藥層觀賞,宛如欣賞水槽內部般寫實性地表現出水中的情景。這是在沒有玻璃制金魚缸等的時代,由陶畫畫工的想象力而誕生的產物。魚栩栩如生,表情豐富,水藻形態加以誇張化,壺口緣部分描繪的元代獨特的波濤紋,均為畫面的動態呈現添上一筆。此壺為日本博物學的先驅、被尊為“博物館之父”的田中芳男先生於明治13年(1880年)贈與本館。作品是江戶時代以前便傳入日本的採用元代染色工藝的珍稀作品例。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文物資料檢索庫|日本國立博物館藏重要文化財(中國陶瓷)賞析

清代雍正年間(1723~35年)

「雍正年制」銘粉彩梅樹紋盤(東京國立博物館)

橫河輔民氏捐贈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末至乾隆年間(1735~96年),宮中工坊即內務府造辦處的琺琅作之中,製作了施有精巧彩繪的陶瓷器。這些被稱為琺琅彩,俗稱古月軒。琺琅彩選用景德鎮窯產的優質上等白瓷並運抵北京,採用在吸收了歐洲的無線七寶(“洋琺琅”。無線七寶燒為畫琺琅的一種,它是用琺琅直接塗畫在金屬胎上,經過燒製後顯色,富有畫繪的特色,實際上就是中國的畫琺琅。)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粉彩技術施以彩繪而製成。

據推斷此作品描繪了盛開著紅白花的梅樹圖。餘白部分記有如行雲流水般流暢的行書題句,印章亦採用粉彩顏料繪製。作品畫風極盡精巧細緻,格調高雅非凡,宛如欣賞著1幅畫面。本作品可以說是圖繪瓷器的巔峰之作。其內側外周均塗飾黃鶯羽毛色的發暗灰黃綠顏料,瓷器底部內側以藍色的粉彩顏料於雙方框內寫有“雍正年制”的楷書銘。

1.若您需要引用、轉載本平臺發布的內容只需要註明來源及原文鏈接即可 ,如涉及大麵積轉載,請來信告知,獲取授權。

2.本平臺所提供的行業資訊等內容為第三方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部分報媒/平媒內容轉載自網絡合作媒體)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係我們,本平臺將在五個工作日內改正。

3.若您的網站或機構從本平臺獲取的一切資源進行商業使用,請先來信告知,獲取授權,否則“久仰不如親鑑”(簡稱“本平臺”)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久仰不如親鑑”特此鄭重法律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