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唐代 7世纪

白瓷凤首瓶(东京国立博物馆)

横河民辅氏捐赠

作为唐白瓷的代表作,此瓶自古便闻名于世。凤首为盖,其下作出棒状栓,背面装有呈2根细绳拼合状的把手。凤凰瞳施以氧化铁颜料。瓶足底侧有呈同心圆状的切削痕迹,可以推测其为忠实的仿造玻璃器具形状的作品。瓶整体薄施的釉药,或许是由于火度不足,在经年累月的岁月中失去了原有光泽。

凤首瓶被称为“胡瓶”,如其名一般,其起源于波斯萨珊王朝。一般认为其原本为金属器具形状,但本作品充分运用了白瓷的质感, 胎体丰盈秀丽,令人印象深刻。关于此瓶的产地尚不明确,但从制作材料、配釉调色的风格来看,其无疑是烧制于华北一带的白瓷,制作时期据推断为唐代初期。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唐代 8世纪

三彩龙耳瓶(东京国立博物馆)

横河民辅氏捐赠

这件作品为唐三彩的代表作。支撑呈长卵形的瓶身及盘口的颈部,以及附于其左右的龙耳,构成此瓶舒展且强有力的身姿。一般认为龙耳瓶是源于西方的容器形状,为了配合唐代对异域风情的嗜好而以白瓷及三彩大量制作,盛行一时。瓶体三面贴饰有模印宝相华纹的宏大圆形浮雕图案。

施釉则采用了形成于唐代的三彩施釉技法。龙首部分及龙背的凸起部位等,可见有意识地分开施釉之意,但瓶身部分则是将鲜艳的绿色与褐色的釉彩交错同施,釉液流串交融,与采用被称为失蜡法的技法铸造而成的白色斑纹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将源于西方的容器形态与龙这一中国传统造型组合在一起,综合运用通常用于令人想起金属工艺的圆形浮雕及染织品工艺上的施釉法,完成的划时代大作。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南宋时代 12~13世纪

建窑油滴天目茶碗(九州国立博物馆)

松平不昧公旧藏

本品除了底座周边之外,整体都涂有漆黑的釉,并且其内侧外侧的黑色底面还浮有银色闪光斑纹。其美丽好似油滴一般,因此被赋予“油滴”之名。现在人们都称之为油滴天目茶碗,但是在室町时代其被称为“油滴”、“油滴天目”。本品为中国福建省北部水吉镇的建窑烧制而成的碗。

由建窑烧制的涂有黑色釉药的碗被称为“建盏”,在中国属于茶碗中之极品,日本也早在镰仓时代其美名就出现在文献记录中。建盏黑色釉底上带有细短的线形花纹,看上去好像稻科植物禾,因此又被称为“禾目”。建盏中,黑釉内的矿物由再次结晶而呈现出斑纹的建盏便是油滴。
通过室町将军家的客厅装饰解说书《君台观左右帐记》,可以了解当时的价值观。其中前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地板的装饰性绘画,记录有对画家的评价以及各自擅长的画题。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为“书院之次第”,记载有装饰书院所用的唐物茶罐和喝茶用的茶碗等相关情况。其中有一条“土之物”的项目,记述着有关非瓷器制茶碗的品种、即现在所谓的天目、天目茶碗。据其记载,土之物中的极品乃是曜变,其次便是油滴。
该茶碗的内箱中墨书有“天目”的字样。据说这是千利休或古田织部的笔迹。本品曾为江户后期著名茶艺人松平不昧公所藏,在其收藏品目录《云州藏账 大名物部 》中记录为“油滴 古织 土井利胜 木下长存 伏见屋”。
本品在油滴茶碗中也属名品,以其天目形的优美形态、及其所呈现的油滴状美丽斑纹而闻名。
注:天目、曜变、油滴均为茶碗的名称。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五代(907~960)~北宋(960~1127)

越州窑青瓷水瓶(京都国立博物馆)

藤原家族墓葬品

这件水瓶据传是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左右在宇治的茶园里发现的。出土的详细状况并不明确,但是由于出土茶园的所在地,位于藤原道长于宽弘2年(公元1005年)做为家族的菩提寺所兴建的净妙寺的近旁,加上这件水瓶几乎没有损伤,因此可以推测,有可能是藤原家族的人的墓葬品。从胎土的质感,釉药的颜色,以及水注的型态等特征来看,应该是五代(907~960)或北宋(960~1127)初期,于中国浙江省越州窑所烧造的作品。

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是中日交流的关键角色,但后来由于菅原道真的建议,于宽平6年(公元894年)废止。此后,中国与新罗的商人频繁来日,贵族们也争相求取商人所带来的财宝。陶瓷器之中,越州窑所产的青瓷特别受喜爱,除了贵族宅邸的遗迹经常发掘相关出土品之外,《源氏物语》或《宇津保物语》等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意指越州窑青瓷的“秘色”的字眼。只不过,出土的越州窑青瓷多半都是小型的碗、盘之类,像本件这样的大型水瓶并不多见。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南宋时代 12~13世纪

官窑青瓷轮花钵(东京国立博物馆)

横河民辅氏捐赠

钵上以极具张力的曲线绘出挺立伸展之姿,令人印象深刻。口缘部分有6处施有细小刻纹,作成轮花形。钵壁较薄,轮花位置从外侧纵向作成凹槽。口缘似有缺损,以金粉加以修复,且嵌入用以保护口缘的金属镶边。高台座的彩釉脱落,可见里面灰黑色的胎土。

釉药为明亮清澈的蓝色,但由于底色的胎土为灰黑色,故具有独特的深度及稳重之感。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贯入(开片)的裂纹釉之美,在又黑又大的贯入之间,呈现出白色耀眼的小贯入(小开片)的双层贯入构造(大开片中夹杂着小开片),增添了本钵的神秘之趣。本作品是日本传世青瓷中的优秀之作,于昭和9年(1934年)在金泽美术俱乐部举办的尾山家拍卖会中呈现于世人面前。一般将其定位为南宋时代烧制宫中御用品的官窑中的郊坛下官窑的代表作品之一,但从其造型上的特征来看,也有意见认为其可能为出自早于郊坛下官窑的修内司官窑的制品。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南宋时代 12~13世纪

官窑青瓷琮形瓶(东京国立博物馆)

広田松繁氏捐赠

为烧制宫中御用品而设的窑被称为官窑。文献中对北宋时代官窑的存在有所记载,但官窑本身目前仍然是一个谜团。南宋时代在其都城临安(现在的浙江省杭州)的官窑中烧制青瓷。先是置官窑于修内司,之后是郊坛下,郊坛下官窑于昭和5年(1930年)在浙江杭州南郊乌龟山山麓被发现,修内司官窑则于平成8年(1996年)在凤凰山北麓的老虎洞被发现。两官窑的青瓷均使用含铁量极高的黒胎(黑色的胎土),釉药呈现出浓厚幽深的色彩,此外釉药上还伴有纵横交错的被称为贯入(开片)开片纹(冰裂纹)。

此瓶仿玉琮(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古代重要礼器之一)造型,充满威严而厚重的氛围。作为“经筒水指”传入尾张德川家。从其胎土及釉药的特征来看,可以认为其为日本传世的南宋官窑青瓷罕见作品例。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南宋时代 13世纪

龙泉窑青瓷茶碗 铭文马蟥绊(东京国立博物馆)

三井高大氏捐赠

在传入日本的青瓷茶碗中,此作品不仅身姿、釉色美丽,更因为与其来源相关的逸话而成为广为人知之作。根据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伊藤东涯于享保12年(1727年)所撰写的《马蝗绊茶瓯记》的记载,安元初年(1175年左右),平重盛向浙江省杭州的育王山布施黄金,作为回礼,佛照禅师以本茶碗赠之,此后为室町时代将军足利义政(1449~73在位)所有。在将军足利义政获得此物之际,因其底部有裂痕,故送回中国要求换一相同之物,但当时的中国已无如此出色的青瓷茶碗,便使用金属(鎹)将裂痕补好送回日本。补上的金属部分宛如硕大的蝗虫,由此本茶碗的评价越发提高,得名马蝗绊。

相传此茶碗为平重盛所有,虽然对照龙泉窑青瓷艺术风格的变迁,难以将传言作为史实加以认同,但由于茶碗在足利将军家以后流传至角仓家,可见传言的可信度。内侧放置着铺饰缎子的中国制漆器圆盒,可见其确实是基于某种特别的事由而从中国运至日本的碗茶。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北宋时代 11~12世纪

定窑白瓷金彩云鹤纹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

井上恒一 . 富美子氏捐赠

施有白粘土的白瓷碗上以金箔表现出云鹤图案、唐草图案。此为北宋时代定窑(现在的河北省定州市) 所制作的白瓷碗。碗上施有金箔纹样,即所谓的“金花定碗(定窑的名贵品种)”的代表作品。现在金箔的大部分已经剥落,但从其痕迹亦可想象出当初高贵典雅之风。相传其出土于位于朝鲜半岛西海岸西部的海州郡海域内的龙媒岛的高丽古坟。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北宋时代 11~12世纪

定窑柿釉金银彩牡丹纹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

井上恒一 . 富美子氏捐赠

柿釉属于铁釉的一种,表面会产生柿黄色的釉膜。此碗在深褐色釉面上以金箔绘出两枝盛开的牡丹花。在所谓“金花定碗”之中亦属于金箔纹样保存的最好的作品。此外,碗的口缘部分施有带状银彩,这一点也十分稀少。

相传此碗出土于中国陕西省北部的榆林。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北宋时代 11~12世纪

定窑柿釉金银彩牡丹纹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

井上恒一 . 富美子氏捐赠

此为小型碗,几乎可以单手圈住,若仔细观察口缘的缺损部分,可知此碗釉较厚、白瓷胎极薄。如此锐利的造型正是定窑的特征,尤其是施有金彩装饰的本作品是被称为“金花定碗”的优秀之作。所谓柿釉是铁釉的一种,是指由于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釉药表面产生柿黄色釉膜的釉。在柿釉上施以牡丹及蝴蝶形状的金彩。此外还有本碗为高丽古坟出土之物一说。宋代定窑的出色作品中,传入朝鲜半岛的也有很多,仅有一部分流散到了日本。一般认为此碗为上流社会馈赠贵宾的高档礼品。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元代 14世纪

景德镇窑青花鱼藻纹壶(东京国立博物馆)

田中芳男氏捐赠

壶身三面绘有鲤鱼、鲌、鳜这三种淡水鱼,并且在其间分别绘以摇曳的水藻。采用被称为没骨的不勾轮廓线的画法,以单色进行描绘, 由于是透过釉药层观赏,宛如欣赏水槽内部般写实性地表现出水中的情景。这是在没有玻璃制金鱼缸等的时代,由陶画画工的想象力而诞生的产物。鱼栩栩如生,表情丰富,水藻形态加以夸张化,壶口缘部分描绘的元代独特的波涛纹,均为画面的动态呈现添上一笔。此壶为日本博物学的先驱、被尊为“博物馆之父”的田中芳男先生于明治13年(1880年)赠与本馆。作品是江户时代以前便传入日本的采用元代染色工艺的珍稀作品例。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文物资料检索库|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文化财(中国陶瓷)赏析

清代雍正年间(1723~35年)

「雍正年制」铭粉彩梅树纹盘(东京国立博物馆)

横河辅民氏捐赠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末至乾隆年间(1735~96年),宫中工坊即内务府造办处的珐琅作之中,制作了施有精巧彩绘的陶瓷器。这些被称为珐琅彩,俗称古月轩。珐琅彩选用景德镇窑产的优质上等白瓷并运抵北京,采用在吸收了欧洲的无线七宝(“洋珐琅”。无线七宝烧为画珐琅的一种,它是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经过烧制后显色,富有画绘的特色,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画珐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粉彩技术施以彩绘而制成。

据推断此作品描绘了盛开着红白花的梅树图。余白部分记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行书题句,印章亦采用粉彩颜料绘制。作品画风极尽精巧细致,格调高雅非凡,宛如欣赏着1幅画面。本作品可以说是图绘瓷器的巅峰之作。其内侧外周均涂饰黄莺羽毛色的发暗灰黄绿颜料,瓷器底部内侧以蓝色的粉彩颜料于双方框内写有“雍正年制”的楷书铭。

1.若您需要引用、轉載本平台發布的內容只需要注明來源及原文鏈接即可 ,如涉及大麵積轉載,請來信告知,獲取授權。

2.本平台所提供的行業資訊等內容為第三方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部分報媒/平媒內容轉載自網絡合作媒體)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係我們,本平台將在五個工作日內改正。

3.若您的網站或機構從本平台獲取的一切資源進行商業使用,請先來信告知,獲取授權,否則“久仰不如亲鉴”(簡稱“本平台”)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久仰不如亲鉴”特此鄭重法律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