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VS"寶物":古代農民依賴龍骨車不僅僅是利於灌溉那麼簡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會讓行動的效率事半功倍。所以,到如今,科學技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在科技的支持下,人們的生產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並提高了人們對生活的需求。

古今的差別,除了文化的改變以外,科技的發達也成為了分別古今的界限。在中國古代歷史中,農業成為了主要生產力。由此,相對單一的產業,也使古代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是單一的農業,並沒有使古代農民產生厭倦。反而運用自己的智慧,千方百計的來增加農業的生產力。如二十四節氣、耕種方法等,都是人們為了提升農業生產力的智慧結晶。

在近代歷史中,中國的科技雖然遠遠落後於西方,可是在古代農業科技產物中,中國的科技產品並不遜色於西方。在農業科技中,中國古人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自然地理的限制做鬥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款“科技”產物,便是龍骨車。那麼龍骨車有什麼歷史價值呢?其形狀大小是什麼樣的呢?想要一句講清,還是比較困難的。

一、龍骨車是什麼東西?

龍骨車的主要農業目的與農業價值,便是進行農田的灌溉。在一些特殊的地域,或者耕種的需要,水源的多少往往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多少。倘若沒有有效的灌溉,許多田地的產量都成問題。

在漢朝之後,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人們為了追求更多的農業生產,決定發明一款工具,來幫助農田進行灌溉。當然,這個工具,在當時社會可稱

“前沿高端”產品,所以其發明是由上至下的。

1、漢朝貴族的靈感還是“玩物”

在漢靈帝時期,也就是公元2世紀時期,“城內有間地可為園,無水以灌之。”在城池之內,有塊田地可以耕種,但是卻沒有水源可以進行灌溉。聽聞此事的漢靈帝,便感覺到可惜,於是“使畢嵐作翻車”。為了解決水源問題,漢靈帝派遣官員來解決相關問題。

“翻車,今人謂龍骨車也”。翻車的發明,在最開始只是漢代貴族對於城中一塊田地的憐惜。但是在不經意間,卻流落到民間,並被農民視為提高生產力的工具。或許是翻車為農民帶來了生活上的滿足,所以翻車被農民稱為“龍骨車”,來稱讚它。

所以龍骨車的發明,並非靈感,而是主動思考的結果與目的的使然。至於是不是貴族的玩物,在一定程度上來看,還是屬於的。因為在發明翻車之前,只是為了解決城池內的一塊田地,並沒有為更多的農民進行考慮。好在相關技術並沒有壟斷,農民在之後也用上了相關工具。

2、如何運轉龍骨車

每個科技產品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人力難的問題。龍骨車的發明,主要是為了減輕灌溉時,農民擔水的負擔。所以在設計龍骨車時,就非常注重人力的使用。儘可能的減少人力的使用,以最少的人力,來解決灌溉的難題。

“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覆”。就連兒童,都可以帶動龍骨車的轉動,來提高可靠的水源。可想而知,龍骨車確實減少了農民的負擔。那麼這個“轉之”,到底是怎麼運行的呢?

“人憑架上,踏動拐木,則龍骨板隨轉,循環行道板,刮水上岸”。大概意思便是,人站在踏板上,踩動踏板,帶動輪子的轉動。其原理與縫紉機較像,踩動踏板,通過相連的輪轂,進行轉動。在轉動之後,使相連的板子像皮帶一樣連續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板子上還會有水,不斷的向上提水。

如此一來,來便可以使水源源源不斷的向上灌溉,完全解決了高地農田用水難的問題。這就是使不少地區,開拓了新的農田,來豐富自己家的糧倉。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古代,這無疑是一創舉。

3、什麼樣的尺寸與形狀

那麼龍骨車大概是什麼樣子的?其尺寸大小,又有什麼要求呢?“其車之制,除壓欄木及列檻樁外,車身用板作槽。長可二丈。”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說,龍骨車的車身,由長至二丈的木板製成。在使用人力的部分,則是簡單的踏板、輪轂與扶欄。

“闊則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約一尺。”車身的長度是二丈,高度是一尺,這便表明,在不是特別複雜的地區,龍骨車都可以很好的使用。至於其寬度,沒有過多的要求,這或許與勞力有關。

因為寬度決定了每次提水的多少。提水越多,則寬度應該更寬,其中所需要的勞動力便越大。由於龍骨車在發明之後,完全是由農民繼續進行設計與傳承的。而且一個龍骨車的使用週期也很長,所以並沒有對其寬度進行過多的考量。

尺寸說完,龍骨車的大致形狀也便進一步明晰。其外形非常簡單,就好比現在的皮帶,一端裝了一個扶欄與踏板而已。

二、龍骨車有什麼好處?

龍骨車的出現,不僅增加了田地的數目,還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的產量。由此“水具中機械功捷惟此為最”,在農民水具中,龍骨車對農民的功勞是不容小覷的。當然,這也離不開當時的科技發明與創新。

作為古代一款先進的灌溉機械,龍骨車在農民眼中,有數不盡的好處。雖然如今看來,龍骨車比較落後,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不同時代,也要用不同時代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發展。

1、農民眼中的“利器”

作為龍骨車的主要使用者,農民對於龍骨車最有發言權。首先,要說的便是適用性。在農民眼中,一個好的農具,其使用的範圍是廣泛的。倘若沒有可靠的使用範圍,那麼龍骨車無疑成為了一件飾品。

在農業生產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產量。所以龍骨車必須適用於大部分農田的使用場景。如田地過高,可以使用多個龍骨車進行水源的灌溉,這樣一推廣,就進一步推動了田地的開發。

在操作上,農民也不需要太多的研究與學習。簡單易懂,找準水源與田地,然後進行踩踏,水源便可灌溉。不愧為民間的一大“法寶”。

2、木匠引以為豪的製作

在中國古代中,鍊鐵技術雖然有著比較高超的技藝,但主要目的還是兵器與農具的使用。對於一些相對複雜的事物,其主要的解決方法都是通過木頭來解決並實現。所以龍骨車的主要材料與構成,都是木頭。

“此翻車之制,關鍵頗多,必用木匠,可易造成”。大概意思,便是說木匠是龍骨車的主要製造者。由此,龍骨車的發明,為木匠又提供了一項引以為傲的設計。簡單的木結構,也進一步推動了龍骨車的傳播。

3、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

最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龍骨車提高了糧食生產的產量。在一些中產家庭,就是憑藉龍骨車的功效,使自己搖身一變,成為了地主。所以龍骨車在農民之中,還象徵著財富與美好的未來。

這一點不僅表達了農民對於龍骨車的重視,還表明農民對於農業的熱愛與寄託。這或許也是農業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被世人認可的一大原因吧。

三、龍骨車還有什麼壞處?

既然龍骨車有優點,那麼也有缺點。因為一件事物,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都需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的發展。而龍骨車,雖然結構精巧,用料簡單,這也導致其維修與拓展功能的弊端。雖然造福了不少農民,也給不少農民帶來了壓力。

1、脾氣暴躁,易壞難維修

由於龍骨車全身都是木製材料,所以龍骨車的維修與耐久度,成為了一個大問題。而且製作一臺龍骨車,也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其中的財力、物力、人力,對於普通家庭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所以龍骨車就像一個愛發脾氣,而且還很難哄好的“女朋友”。對待龍骨車,也要小心謹慎。在不用龍骨車時,要確保稻草隨時覆蓋,因為

在陽光暴曬與水浸之下,木板很容易斷裂。

2、“登高則費力”

龍骨車雖然可以解決很多田地的灌溉問題,可是在一些比較高的土地,還依舊是一個累贅,“高則多費人力”。所以每當要對高處的土地進行灌溉,絕不是一家可以解決的,而需要幾家人一起勞作。

雖然在中國的農村中,人力並不是太大問題,但是卻也增加了其中的勞動力。在設計中,其實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3、破壞了和諧關係

龍骨車帶來了農業生產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當其與錢財相掛鉤,相對的經濟問題也由此產生。因為財物的多少,會影響人際關係與交流,並改變人們的思想。這也是地主階級,與許多農民對立的原因。

龍骨車使一部分農民成為了地主,為了維護或者發展自身的利益,其很有可能對其他農民進行剝削。所以龍骨車的援助,雖然提高了收入,也助長了地主階級的囂張氣焰。這個問題,也不全是龍骨車的問題。

四、龍骨車也是一項科技成就

龍骨車作為農業水具中的傑出代表,其科學價值與歷史價值是非常大的。雖然在發明它的過程中,是漢代貴族的“玩物”,但是這個“玩物”的實際價值,直接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在農民眼中,它被視為至寶。

雖然龍骨車有利有弊,但是這卻是中國農業科技的一大創新。在明朝時期,龍骨車的風靡,還成為了資產階級萌芽發生的主要推動工具。所以,還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如此才能對其有全面的認知。

參考文獻:

《明史研究》

徐光啟《農政全書》

王楨《農書》

《百姓傳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