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不求回報、放下個性,證悟本性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不求回報、放下個性,證悟本性

人們習慣性地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關心,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覺得別人應該關注自己,自己做的事情應該得到別人的承認、肯定、鼓勵、讚揚。為什麼需要別人的認可呢,因為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好事啊,都是善業啊,或者都完成了領導安排的所有工作等等,難道這些不應該肯定麼?有的人沒有得到他人的關心、照顧,或者認可、肯定,時間一長就失去了方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關鍵還是因為有一個“我”的存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需要別人的肯定,還是把“我”放在第一位,還是在增強“我執、法執”。假如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做得也不錯,但是領導不但不表揚、肯定,反而挑三揀四、橫加指責;此時很多人的感受肯定是非常委屈的。佛法說“我”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感受到委屈,這就是受蘊在起作用,但這作用有強烈的我執在裡面。感覺委屈,是因為沒有智慧,不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想不通,就覺得委屈。想不通,這就是想蘊在起作用,當然這也是我執在推動。

修行需要慢慢體會、體悟、證悟無我,沒有證悟之前,做事起碼應該有一個不求回報,盡力為大眾服務的觀念和心態。不求回報,但必定會有回報,因為因果真實不虛。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謬。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不求回報、放下個性,證悟本性

在西方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蘇格蘭農民,正在田間辛勤勞動,忽然聽到附近傳來喊救聲。他放下農具跑過去,發現一個小孩掉進了一人多深的糞坑裡。他毫不猶豫地跳進糞坑,把小孩救了起來。第二天,一位駕著一輛嶄新馬車的優雅紳士來到了農夫家門口,他下車後自我介紹說是那個被救小孩的父親。

紳士說:“你救了我兒子的命,我要重重酬謝你。”農夫說:“正好見到有人求救,哪能見死不救呢;我不會因此接受什麼酬謝。”

紳士拿出金錢堅持要報答,而農夫堅決不接受。兩人正在相爭之時,農夫的兒子從茅舍中走出來。紳士見了,問道:“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回答說:“是的。”

紳士笑著對農夫說:“咱們換一個方式好不好?我把你的兒子帶走,讓他受到良好教育,讓他成為一個像他父親一樣善良並且有本領的人,相信他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的。”農夫答應了。

許多年以後,這位農夫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工作後發明了青黴素,成了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數年後,那位紳士的兒子染上了急性肺炎,是青黴素救了他的命。那位紳士的兒子後來很有感慨地對弗萊明說:“小時候是你父親救了我的命,成年後又是你救了我的命,我和你們家可真是有緣啊!”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不求回報、放下個性,證悟本性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大般涅盤經後分》中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做事應有不求回報的心態,再學習佛法的無我正見,逐步放下自己的個性,證悟本性的時間也就不遠了。大乘佛法的行者,應該是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而發心修行。佛弟子做事不僅要有不求回報的心態,更應該生起慈悲心,去關心人、照顧人、服務人、幫助人、利益人。

如果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沒有得到人的肯定與認可,好像沒有回報,心裡就覺得委屈,或者煩惱越來越厲害,此時要覺察到這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不能覺察,持續下去,我們就會有很多的埋怨、憂愁、悲傷、痛苦,如此種種一系列問題都可能出現。這些都是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感覺,錯誤的感念又導致錯誤的行為,這樣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改正錯誤的觀念,修正不對的行為,世出世間法都是如此。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贊、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