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晚清的吹哨人

每個荒誕的時代,都盛產魏源式的悲劇。

1898年,伊藤博文辭去日本首相後,訪問中國。李鴻章與之會面時,討教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伊藤博文給出的答案是:“可以去看魏源的《海國圖志》。

魏源:晚清的吹哨人

魏源是誰?他的《海國圖志》為何在中日兩國命運迥異?

▍因“批評諫言”屢遭貶斥

魏源出生於湖南的一個名門望族,自幼勤奮好學,飽讀詩書。他成年後,學養深厚,文采飛揚,被林則徐一眼相中,招入其幕府襄助政務,二人時常磋談時局,以求興利除弊。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潰敗。開戰之時,國人對英國瞭解之偏缺,讓人咋舌,魏源的伯樂,也是當時最“開化”的官員林則徐,竟然認為英軍士兵的膝蓋不會彎曲,只要登岸便會任人宰割。以此知彼,焉能不敗?

隨著鴉片戰爭的慘敗,林則徐被道光皇帝革職流放。

1841年,流放途中的林則徐,與魏源在京口秉燭夜談,坐困愁城。在漆黑的夜幕中,林則徐將早年收集的西方資料,交給了這位肝膽相照的摯友,囑託他編撰成《海國圖志》,以喚醒國魂,瞭解世界。

自此,《海國圖志》的編撰便貫穿了魏源的餘生,這部書不僅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中日國運。

假如我未曾見過光明,我本可以忍受黑暗”——這句話用在魏源身上,恰當不過。

編撰《海國圖志》的過程中,他看到外面世界的光明,便無法再忍受現實的貪腐和不公。

在主政淮北期間,魏源清晰地意識到,晚清朝廷所壟斷的鹽政漕運,名為國有,但實際上,大小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不僅百姓慘遭盤剝,窮無立錐之地,而且朝廷每年都要給予以鉅額補貼,成為中央財政的一大痼疾。


魏源:晚清的吹哨人

魏源不斷上書,痛陳時弊,並抨擊朝廷中的“桑弘羊”、“王安石”之流,主張嚴格限制官員經商,改官辦為民辦,實行以民營為主的方針。

但是,他的主張非但沒有受到重視,反而被駁斥為“妄議朝廷”“誤國大謬”,並得罪了頂頭上司楊以增,被貶為高郵知州。

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時任高郵知州的魏源,剿滅了進犯的太平軍,但曾經的頂頭上司楊以增,此時已貴為“剿賊總督辦”,以“遲誤公報”為由,將魏源罷官奪職,逼迫他告老還鄉。

四年後,魏源在抑鬱中逝世,身後留下了皇皇百餘卷的《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

蘇格拉底曾說,“我這個人,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是一隻牛虻,這個國家好比一匹碩大的駿馬,可是由於太大,行動迂緩不靈,需要一隻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煥發起來。”

公共知識分子是一個國家歷史和現狀的觀察家和批判者。他們肩負推動觀念更新、揭露和批判醜惡、呵護文明、維護正義的重任。

不過,逆耳忠言總不如甜蜜的頌歌那麼動聽,權勢者總是置之不理,甚至不惜動用權力打壓、圍剿,將其置之死地而後快。

公共知識分子的處境,是國家文明程度的縮影。在一個國家現代化以前,公共知識分子必然同自己的祖國一齊受難。


魏源:晚清的吹哨人

魏源及其《海國圖志》的故事便是晚清知識分子,在大變局中悲慘命運的最好例證。

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聲淒厲呼喊,便是魏源發出的,袁偉時曾把魏源的《海國圖志》評價為晚清進步潮流的智慧閃光:

首倡破華夷之辨——衝破妄自尊大的思想桎梏,平等地看待西方。

大力讚揚西方的政治制度——《海國圖志》把美國奉為典範,成為中國人對現代文明的第一曲讚歌。

藏富於民,打破壟斷,放開市場——在兩淮主政時期,深感官有之弊端,主張還民眾以經濟自由。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設現代化工廠。”

然而,不準以夷變華的“天朝心態”毀掉了中國的現代化。朝野上下對《海國圖志》嗤之以鼻,不僅被國人視為“禍國殃民之作”,滿朝文武更是將其斥之為“長洋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魏源本人更是被汙衊為“漢奸賣國賊”。

洋務派大臣李鴻章堅持“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而張之洞也主張“中體西用”的基本國策。

主抓晚清經濟改革的盛宣懷,更是把“官督商辦”作為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並言之鑿鑿“非商辦不能謀其利,非官督不能防其弊”。

弔詭的是,魏源的《海國圖志》卻在日本大放異彩——不僅再版數十次,而且以福澤諭吉、伊藤博文等日本維新人士,讀罷此書,便紛紛拋棄儒學,轉而學習西方經典,民間學習西方的熱情更是勢不可擋。

於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中出現的,是與大清完全相反的景象。

在維新派的主導下,日本仿照西方,進行了全面的制度轉型,頒佈憲法,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政治制度。

在經濟改革方面,伊藤博文說:“日本為什麼要辦實業,真正的目的是示以實利,以誘人民”,他以1日元的價格,把當時日本最大的國有造船廠賣給了日本商人巖崎彌太郎,這就是著名的三菱集團的前身。自此,日本的造船業乃至整個工業都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保守”與“開放”,不同的選擇帶來了不同的結果,歷史的分野在這裡展開,又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彙集,最終,北洋海軍被日本聯合艦隊全殲,日本徹底取代了大清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可見,一個民族最大的遺憾並不是無知,而是封閉通往真知的大門。在閉關鎖國環境下生長、見少識淺的中國精英階層,導致現代文明的傳播在中國異常艱難,最終釀成巨大的歷史悲劇!”

回顧百年中國,歷史悲劇一再重演。文明與野蠻的纏鬥依然沒有結束。中國人為何會遭受這樣的大災難?而經歷了大災難之後是否能轉化為大智慧?

如果沒有正確的史觀,大災難絕不會帶來大覺醒。因此我們必須跳出自身,從世界看中國,從而獲得真知。歷史在哪裡扭曲,就在哪裡突破。為此先知書店誠薦“劍橋中國史”:

《劍橋中國史》由上百位優秀的漢學家聯合編撰,從“為什麼中國自秦始就無封建,只有專制”、“為什麼漢朝才完成政治合法性的思想改造”的秦漢史,一直講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運動,最嚴重的影響不是經濟,而另有所在”等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堪稱一部毫無忌諱的歷史書。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歷史,“劍橋中國史”所持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開闊視野。袁偉時老師說:本書意識形態束縛少,代表了時代最高水平。是讀中國歷史繞不開的經典。歷史不僅是過去事件的回溯,更是人類精神的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