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企業用工結構重構的思考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帶來了不少衝擊。在2019年年底之際,中國絕大部分企業都做好了2020年的核心業務計劃,疫情會打亂一些節奏,但是不會打亂既定的戰略。

那麼大家如何在疫情後期,快速修正並找到企業應該發展的路。以下內容來源於喔趣科技勞動力綜合管理實戰專家Bruce的線上課程,希望能對各企業的組織管理提供相關的幫助與建議。


一、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翹首企盼的春節紅利“望眼欲穿”。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大部分以線下業務為主的服務行業岌岌可危:


影視行業:

在線下影院一片蕭條之際,《囧媽》突然放棄了線下影院,逆勢“上網”實行免費播放,並以6.3億元的價碼落袋為安。


文旅行業:

2019年春節期間,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達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2020原本預計出遊人數有望突破4.5億。受疫情影響,無法有效交出預計答卷了。


餐飲業:

西貝400家線下門店基本都已停業,只保留100多家外賣業務。倘若疫情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


房地產:

恆大7折賣房,世茂全員賣房。


製造業:

大型工廠老闆,他們的產品牽涉上下游行業,由於大家復工的時間不盡相同。哪怕自己的工廠復工,如果上游原材料供應企業由於物流交通、員工返程等原因復工復產延遲了,自己數百號工人回來也是沒活幹的,工資還要照付,最痛苦的是出口訂單還要按期交付。


如有一名員工被查出確診病例,還可能整個廠區都要被隔離停工,企業會陷入倒閉的境地。


所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破壞了原有的生產秩序,使得關聯行業相互影響,甚至風險連環爆發。


百貨零售業:

我們邀請了40餘家各業態大中型零售企業參與了調研。


分析顯示,60%以上的企業疫情期間日均營收同比下降超過30%(有些企業超過80%),近四成企業表示門店復工沒有時間表,56%的企業門店員工出勤率低於50%。


此次疫情雖然是一個極大的困難,但也伴隨著機遇,在一部分企業暫停前進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企業在此期間逆勢而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醫療器械行業:

受疫情影響,人們的衛生意識大為增強,包括防護服、口罩、消毒水以及其他各種醫療器材和藥品的需求暴增,即便疫情結束,這個行業也會短期利好。


食品健康行業:

此次事件,讓我們更加關注的是食品安全源頭的控制和質量鏈的過程管理。也會對自然界的保護將越來越嚴格。這次疫情就是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破壞的結果。


人們會越來越看重自身免疫力增強。而且經濟發展將對影響身體健康的行業排斥,延長壽命的行業鼓勵,醫藥行業將繼續擴大,為將來城市發展提前做好準備。


遊戲行業:

春節期間《王者榮耀》的峰值DAU在1.2-1.5億之間,再創歷史新高;《吃雞》的峰值DAU在0.8-1.0億之間,也創下歷史新高。


批發和零售業:

在疫情的衝擊下,並不是所有的零售業都會面臨困境的,其中百貨店、大賣場、購物中心等線下實體零售業的生存變得更加困難,而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便利店、生鮮超市等社區商業將會保持平穩的發展,有一些有實力的生鮮超市相反會逆勢成長。


2月3日,盒馬鮮生率先與雲海餚青年餐廳達成“共享員工”合作,並邀請更多餐飲企業加入,共同抗擊疫情影響。這一模式後被全國各地的眾多企業廣泛採用。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僅盒馬就通過共享員工模式,接納了來自西貝、溫莎KTV、大眾出行等40多家企業、超過5000名“共享員工”加入盒馬用工隊伍。


《電商報》注意到,叮咚買菜在首頁貼出了擴招需求,招聘崗位包括送貨員、店員、打包員、分揀員、冷庫理貨員,僅上海地區,擴招規模接近數千人。


現階段,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是否所有的產業是否可以快速恢復?


從時間以及價值訴求的維度中我們可以發現:


  • 糧油食品、日用品、化妝品類屬於剛需且在短週期內快速恢復的消費產業,疫情對他們的影響較小;
  • 餐飲類、文化娛樂類可以通過轉化為線上非接觸式業務從而實現消費形式的轉變與升級;
  • 家用電器類、體育娛樂類、服務鞋帽及紡織類可以通過定期線上促銷的形式刺激消費需求;


後疫情時代,企業用工結構重構的思考


回顧歷史上同類型事件,比如中國03年的非典事件、日本福島事件、韓國MERS事件,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經濟情況均在事件發生的初期快速探底,但在災難過去的3-6個月後,即可快速修復。


實踐證明,任何短期事件的衝擊都不能對中國經濟帶來實質性的打擊,反而在重新整理後穩步向上。所以只要各行業堅持半年以上,一切就可以恢復如初。


後疫情時代,企業用工結構重構的思考



二、疫情期間企業HR的反應


在疫情期間,我們也瞭解到各行業的HR都會在第一時間不同程度地調整公司的招聘計劃。


針對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人力資源部門會採取降低調薪比例、縮減獎金池、延後支付年終獎等方式,優先保證企業的現金流。


此外,各行業都會在疫情期間積極組織線上培訓,充分利用線上協同軟件,提升企業員工的專業知識水平。


疫情結束以後,對於企業管理者而言,最關注的莫過於控制人工成本,提高人均產出;


其次,當企業面臨嚴重的用工荒問題時,可以通過內部培訓+提高靈活用工的比例,從而提高組織資源的靈活性及敏捷性;


第三,企業管理者更加重視關鍵人才管理和人才梯隊計劃;


第四:提升薪酬激勵體系的靈活性,加大非現金激勵計劃;第五,重視數字化人力資源平臺優化,線上招聘、線上培訓、線上入職、員工服務等流程。


對於企業老闆而言,他們最關心的主要在於改善員工績效、保留核心人才、提高員工敬業度、員工培訓與發展,從而實現以業務結果為導向。


所以,對於HR來講,未來會面臨三個主要挑戰:如何支持業務的發展、如何協助業務部門提高營運效率、如何凝聚企業精神,打造企業文化。


三、後疫情時代 勞動力管理新變化


HR需要通過合理地利用工具想要達成以上的目標,在選擇工具的時候,HR應該如何選擇呢?


首先, HR要做一些系統化的工作、推廣數字化的流程,通過上系統的方式規範企業流程。對於集團型的企業,需要通過工具重新梳理流程,從而更加高效地服務業務部門。


HR也需要搞清楚產品屬性與用戶屬性,所有的產品應用場景都需要建立在目標之下,需要契合企業的需求,達到超預期、可持續、透明穩定的狀態。


此外,要求產品本身能夠讓員工第一時間找到HR,實現問題的即時反饋。


再者,產品需要具備好玩的屬性,讓年輕的員工感覺到更多的樂趣、個性與創新。


當流程全面線上化與標準化之後,HR可以實時掌握最新的關鍵指標數據,為決策提供參考。


對於HR而言,可以通過員工自助平臺完成自助入離職、考勤、調換班、日常事務處理等事宜,員工可以在手機上完成所有的事情,並且足夠簡單,提高員工體驗度。


依託移動端的入職自助化流程,可以實現新員工登記表自助填寫、身份證、銀行卡信息快速錄入、一次性收員工電子檔案的建立等事務,有效降低了信息錯誤率,加快了信息傳遞。


3月10日,人社部發布了《關於訂立電子勞動合同有關問題的函》(人社廳函【2020】33號)明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採用電子形式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這個通知很應景。無疑就是推進使用電子簽名技術訂立電子勞動合同,鼓勵企業採用電子籤的方式大幅度節約成本,讓異地簽署更便捷。


同樣,通過WIFI、GPS、指紋、人臉識別、藍牙、門禁等打卡方式,可以解決企業員工出差、拜訪客戶、項目施工、店面巡查等特殊場景下的考勤需求,從而更加高效的管理員工隊伍。


四、勞動力管理,幫助企業轉危為安


採用以上的方式可以解決了管理人員的效率,而通過排班解決則可以解決全員的勞動效率問題。


當一位排班經理或店長需要進行排班工作的時候,他需要考慮並結合歷史客流量、標準勞動力、員工效率、員工狀態、最小排班時間顆粒度、排班規則、加班工時管控、調換班、緊急情況下的人力靈活調度等問題。


傳統的排班思維主要依據人工經驗,一個班次至少有6個小時,並且以滿足營運為主,人員是否閒置不是重點考慮因素。現代的排班思維可以靈活結合4小時與8小時的班次,在預估營業額數據的基礎上,結合靈活用工進行合理的排班。


後疫情時代,企業用工結構重構的思考


喔趣科技的智能排班系統可結合外部海量動態城市實時數據與內部歷史業務數據進行業務量預測,結合工時合規性、員工技能標籤等因素,自動生成每一個門店的排班模型。


店長排班之後,通常會發現某些時段出現缺崗、缺編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店長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的人力池或者是社會化供給解決缺崗缺編的難題。


這種靈活用工的僱傭關係,最直接適用於有閒忙時段之分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即時招聘的需求,店長可以通過具有大數據分析與擁有智能算法模型的平臺上,實現精確匹配。


這種依託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在線匹配模式,可以快速實現需求的對接,甚至可以秒為單位計算,這是傳統人力模式所達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