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成的電影。

因為一次跳傘事故,白人富翁菲利普頸部以下高位癱瘓在床,欲招聘一名全職陪護。由於薪酬高,應聘者雲集,個個舌燦蓮花,卻無法打動他的心,直到黑人德希斯的出現。

德希斯剛從監獄出來,揹負家庭重擔,一心只想尋張辭退信以申領救濟金,但是菲利普還是一眼相中了這個小夥子。

於是,德希斯開始了一個月的試用期。雖然舒適的豪宅環境讓他倍感虛榮,但是他仍面臨很多挑戰:不僅要為菲利普作身體復健,還得給他洗浴、灌腸、拆信、穿絲襪等。起初,兩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大相徑庭,但是,隨著瞭解的不斷深入,他們成為了至交好友。

故事充滿了法式溫情、幽默與浪漫,電影的立意、配樂、演員的精湛表演使影片具有高度審美。今天我們來分享影片體現出的三重人生哲理。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電影《觸不可及》豆瓣評分9.2

一、對生命的善意,不是廢寢忘食的付出,而是一視同仁的平等

德希斯成為菲利普的陪護後,只是把他當作一個天天需要“麻煩”他搬上搬下的人。在他眼中,菲利普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他可以盯著女助理的屁股看半天而把飯喂到了菲利普的眼睛上,也可以毫無顧忌的拿他的悲劇或殘疾來開玩笑。

假如換做其他人,不光因為菲利普法國上流人物的身份,更是因為他老闆的身份而對他敬畏有加。德希斯甚至經常忘記他是個除了脖子以上全身都不能動的高位截癱,來了電話,他吃著自己的東西,把電話也只是給他遞過去而已。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德希斯把手機遞給手不能動的菲利普

在畫展上,菲利普想讓德希斯給他遞一顆巧克力豆,德希斯不肯,還取笑他沒有手。當然這是善意的嘲笑,德希斯在菲利普面前心隨我動的放肆。兩人在雪地裡,德希斯也會毫無顧忌地向不能動的菲利普的身上扔雪球。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在德希斯眼裡菲利普就是個能開玩笑的正常人


在體面的國度裡,所謂的陪護就是要衣不解帶的服侍、犧牲自我、容忍病人的一切壞毛病和壞脾氣。然而在這部電影裡,殘疾的身軀、坎坷的經歷都不再是拿來當噱頭的淚點。在生命有限的時光裡,菲利普不願像一個垂死者一樣向旁人乞求幫助,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敬意與尊重。


人與人在很多地方不平等,比如文化程度、財富、身高、樣貌、出身、健康狀況等等。但人在對待別人的方式上,可以是平等的。

菲利普這位中年紳士,在眾多的應聘者當中,唯獨選了完全沒有經驗並且一無所有的黑人。他喜歡德希斯經常像朋友一樣與他對話,在德希斯的幽默和笑話逐漸釋放自己。

德希斯看到菲利普用三萬磅買一副他認為只不過是一抹血的畫,覺得不可思議,他也嘗試天馬行空地畫出一副自己都不能理解的畫。當他把這副畫給菲利普看時,菲利普欣賞他的畫作,並居然幫他成功賣出了11000磅的高價。

菲利普對藝術的欣賞從來不會帶著階級烙印,這也是對黑人看護最大的善意。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菲利普戴著眼鏡仔細觀賞德希斯的畫作

在電影后半段,德希斯的弟弟來找他,菲利普理解了他的來意,並讓德希斯回去承擔該承擔的責任。同時菲利普換了另一名看護。

這時候菲利普並沒有給予因為德希斯同情。他寧可放他走,不願讓他陪著一個病人度過餘生。他們的學識、身份、地位迥異,卻在這一點上有著空前契合的態度:從來不用你以為的善意,去表現給予與支持。真正的善意,是相信對方與我是兩個有獨立人格的平等的生命,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以及不把自認為的善強加給對方。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遇到你認為他需要別人的陪伴與勸慰,而他其實只想著一個人獨自穿過黑夜;

你以為他應該選擇更好的那一個,於是百般勸阻,卻不知道有些鞋子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合不合腳;

你以為他走錯了人生方向,於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苦口婆心教育,殊不知有些路只能自己走,即使前面有無數的艱難險阻卻是他心中所向。

旁人認為的善,往往於自身更像負累。旁人認為的惡,卻是你認為的自由在高處。

這些統統都不是真正的善意。

那位始終小心翼翼,稍有問題就以“他有病,他吃藥了”來與旁人解釋的專業看護,令菲利普的顏與心一日日蒼老,越發懷念那個陪他玩、陪他瘋、甚至拿他全身癱瘓這件事開玩笑的朋友。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穿著白大褂的新陪護把菲利普始終當作病人


在這個故事裡,人性的光輝閃耀,並不在於他們之間,誰為誰做出了更大的奉獻,僅僅只是在於:你給我與正常人一樣一視同仁的尊嚴,我給你與上流社會一般所你所願的認可。

因為同情,是最不需要的東西。

二、我們通過進入別人的世界才發現自己的世界缺少什麼

<1> 菲利普通過德希斯找回開始新戀情的勇氣。

菲利普是古典音樂世家出身,雖然每天接受著上流的藝術的薰陶,住在如宮殿一般富麗堂皇的家裡,他是典型的歐洲正統教育下的產物,不過就像德希斯批評他給筆友寫的那封信一樣,盡是華美的辭藻,卻炫而不實,無趣到無法忍受。

這樣過分富足的人生,確實也就只有極限運動還能帶來些許感官刺激了。以至於有一天當所有的這些刺激全都變成觸不可及的一切的時候,他想起了曾經喜歡過的姑娘,他開始戰戰兢兢的寫起了詩,談起了戀愛,其實不過就是那些曾經俯視一切勇於追求的勇氣全都沒了


菲利普除了寫信,甚至沒有勇氣與心愛的姑娘來一通電話,德希斯幫菲利普促成了第一次約會。但是當菲利普獨自面對這一場約會的時候,他退縮了,他沒有勇氣接受自己心愛的姑娘看到自己癱在輪椅中的樣子。

影片快結束時,德希斯幫他安排了第二次見面,這一場人生重要約會是他送給菲利普的禮物,他幫他突破了自己的心理底線,因為他知道,直面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德希斯幫助菲利普安排約會


<2> 菲利普通過德希斯找回了親情的責任感。

德希斯有一次在陽臺就餐,看見菲利普未成年的女兒與一男生激吻,他立刻告訴菲利普這件事,並且直接指出他女兒對別人的態度傲慢、濃妝豔抹,不合時宜地談戀愛。

但是菲利普由於喪妻之痛讓他漸漸疏於家庭責任,放棄了一個父親應有的職責。妻子的去世,令菲利普對他的女兒心存愧疚,越是愧疚,越是不敢管教,任其發展。

而他女兒被甩後,一個人在房間鬧自殺,幸好德希斯問出了真實原因,並且幫她找到那個小男生教訓了一番,解開了女兒的心緒。

而最後菲利普終於對自己的女兒進行了教育,道理透徹,語氣中肯,而這一切都是德希斯教的。

一個博古通今的豪門,曾經如此熱烈的追求生活,但一場災難之後,生活成了這麼寡淡乏味的事情,以至於他都不曾想應該認真的和孩子說說話。他忘了雖然家庭不完整,但是他依然可以盡到一個父親的職責,享受到女兒的愛。正直善良的德希斯幫他找了回來。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菲利普終於有勇氣與女兒討論她個人問題


<3> 菲利普在德希斯身上看到了無畏敢言的品質。

在德希斯身上,菲利普看到了他不曾有過的“真”。他毫不掩飾、毫不猶豫,看不慣就揍,看上了就追,追不上嘴上沾點便宜也行。菲利普因為身體不便,他甚至不敢去考慮自身的性需求,而德希斯瞭解到他其它可以通過耳朵達到高潮,於是帶他去一家按摩館,享受當下。其實這不過就是人不斷盛裝打扮而努力的掩蓋的最深層的那麼點慾望。

菲利普去看歌劇,臺上有演員扮成了“一棵會唱歌的樹”,德希斯卻笑稱:為什麼樹會唱歌,這個人有多傻?有多少人有勇氣在大庭廣眾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對周圍的嘲笑不聞不問?菲利普也在德希斯的帶動下,笑著承認這樣的表演的確附庸風雅。德希斯成了“揭穿皇帝的新裝”的那個人。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德希斯嘲笑臺上浮誇做作的表演


菲利普,原來在他妻子死去的時候,他已經死了。德希斯的到來,把他救活了。毫無疑問,德希斯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人”,他懂得怎麼樣去讓自己隨著生活的節奏律動,是一個跳動的音符,他為長期接受正統教育的菲利普帶來的不僅僅只有歡樂,而是讓每一個人在無形中體會“生”的意義——尊重僅有一次的生命。

<4> 而德希斯缺失的是什麼?是信任。


德希斯很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他抽菸,好色,桀驁不遜,不務正業。看起來是個極端不可信賴的人。越是社會不給予他信任的目光,他越是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想要獲得這個世界的關注與信任。他要的不過是“視之為人”。一旦給予他信賴,他卻並沒有讓別人失望。

明明是個”小混混“,卻專治那些負心人;好色而不遮掩,粗暴卻正直;沒受過正經教育,卻義正言辭的指出菲利普女兒的不檢點。這樣一個小混混,卻在菲利普深夜氣短時,溫柔地對他說:

“安靜下來,菲利普,平靜些,試著平靜下來,慢慢呼吸,能聽見我說的嗎,安靜,試著慢慢呼吸,會沒事的”。

在菲利普呼吸困難的那一刻,他將生命交給了德希斯,

他得到了別人充足的信任,他第一次體會到了被人需要的幸福感。

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回到自己的世界裡從新開始時,也積聚了內心無限的力量,於是他可以和他弟弟主動接母親下班回家,不再逃避。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德希斯終於與母親達成和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生活在所謂的社會準則之下,而忽略人性中閃光的地方。正是由於這些準則,我們正在失去那些閃光點,失去自我。

不可否認,遊離在準則之外的普通平民們會有諸多問題,而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階層卻少了簡單,善良,和正義感,有時甚至會有著不為人知的齷齪。相比之下,普通但又善良的人們卻有著為了生活下去的堅強與樂觀。我們缺失的可能並不為他人所知,但我們知道我們缺失的是對我們自己的審視,內心的審視。

影片中癱瘓的菲利普,剛從監獄裡放出來的德希斯,都是這個畸形社會的受害者。假如他倆的人生路線沒有交叉,或許他們都無法擁有健全的明天。

德希斯幫菲利普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他的勇氣、責任感、勇氣、正直,全被伊德里斯觸發。

影片最後,德希斯幫菲利普見到了一直不敢見的姑娘,鏡頭漸漸拉伸到遠處的大海,也象徵著那一刻起,雖然他的身體還在輪椅中,而他的精神已經站起來了。他缺失的“翅膀”已經迴歸,可以向著自由飛去。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菲利普:不完美的身體也拴不住心帶德希斯體驗生的飛翔


三、以平實之心對待人生起落的勇氣來自於對自我的價值認同

德希斯雖出身於貧民窟,但沒有因為突然進入到上流社會家庭當中出現自卑,相反他仍然可以坦然地跟菲利普像朋友一樣相處。當他第一次去菲利普家想拿到簽字領失業金的時候,也是直言不諱。成為陪護之後,還帶他打耳釘、召按摩女郎、抽菸。恥笑專業音樂家不懂流行音樂,並現場表演了一段solo,用他的黑人音樂在法國的上流社會實現突破。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德希斯在高雅的音樂會上跳起hip-hop


當德希斯已經被菲利普辭退,但他走出菲利普家的大門時,看到有車停在門口,從之前粗暴地把別人從車裡拉出來恐嚇一番,到這次禮貌地叫人把車開走,並且教育弟弟這是做人的原則。無論他睡的是富翁家裡的高級席夢絲床還是重新回到那個又小又擠的閣樓家裡,他都以他的姿態追求一切他認為是“原則”的東西。人生的起起落落,在德希斯這裡只不過是每一天耳朵裡聽到的一首新的音樂。

影片選用了黑人作為傭人的角色,在法國上流社會的現實中是不符的,卻這恰恰是影片想表達的意思:無論你是白人還是黑人,你的價值不應變得更大或更小,任何歧視都是不應該存在的,不僅不應該存在於舉手投足間,更重要的,還不應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只要對自我價值認同,便有了對待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的坦然。

影片中,德希斯打開窗戶,和菲利普一起看大海的場景。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代表著其本身的意義——寬廣自由,還象徵著兩個人的豁達樂觀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無限思考。


電影《觸不可及》:一則兩個男人間的偶遇,卻講透了人生三重哲理

真實人物的近況:因為彼此而完美


結語

德希斯曾試圖逃避自己的家庭,菲利普想逃避自己想再次擁有妻子的夢。他們也曾逃走,但他們仍然一起重新振作精神,在需要作出決定那一刻,他們都是勇敢的。最終,他們不再逃避生活,而是用對方給自己的力量,重新向生活抗宣戰。

正如觸不可及這個電影名,當夢想觸不可及的時候,有人幫你搭了一座天梯,這就是人性光輝散發的力量。對待生命一視同仁,因為每一個生命中都有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找回善良純真的自己,認同自己的價值,人性的閃光點才可在黑暗中愈發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