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釐清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做自己人生的燈塔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路上的連環追尾,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題記

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著有大量心理學書籍,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她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作者通過溫和的文字和專業的方法,指導和幫助了很多人擺脫人生與家庭的枷鎖。

《原生家庭》:釐清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做自己人生的燈塔

《原生家庭》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解了六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它們分別是: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型虐待父母和性虐待型父母。第二部分是給讀者推薦解決方法,即通過確定接受治療的目的和步驟,循序漸進地擺脫原生的“有毒”家庭。

2002年留美女博士趙慶香和丈夫魏濤回孃家探親時,只因沒有多餘的錢給弟弟買樓娶媳婦,慘死在父親利斧之下。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無數謳歌父母偉大的詩歌和文章,可是這一案件卻赤裸裸地展示了部分自私自利的父母如吸血鬼般的陰暗一面。對於某些人來說,遇見這樣的父母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才能夠擺脫噩夢。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遇見這樣的父母,人生就不可能有所改觀,只能聽之任之了呢?不,其實只要你願意做出改變,就一定可以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在我看來,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就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原生家庭》:釐清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做自己人生的燈塔

01 “有毒”家庭長大的孩子,表現在人格上的症狀

第一:沒有自我,缺乏自信。深受原生家庭荼毒的孩子無法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形象,他們始終將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們所建立的自我認同感只來自於父母的肯定,常表現為從小缺乏自我認同感和不自信。

在這樣的家庭體系中長大的孩子,容易遭受身心的雙重傷害。他們幼小的心靈始終堅定地認為,父母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孩子們本身並不能正確看待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更別說對其提出質疑了。孩子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並讓這些評價進入潛意識,這個過程就是在“內化”它們。

負面評價的內化就是變父母口中的“你是”為他們內心的“我是”,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母親對孩子說“你真愚蠢”,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個愚蠢的小孩;如果父親對孩子說“你真沒用”,那麼孩子也會認定自己無能沒用。“有毒”父母的這些行為,不僅會嚴重地損害孩子有價值的自我認知,還會對孩子自我價值的構建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第二:過度的責任感與負罪感。《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寫到,萊斯的母親因患病而整日昏睡,父親也經常出差不在家,因此照顧兩個弟弟和所有家務都落在了萊斯的身上。萊斯成年之後就搬到了洛杉磯生活,父親總會打電話跟他說:“你媽媽情緒很低落,你能不能抽出點兒時間回來看看她?”見面之後母親也會告訴他:“你是我的全部生命,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按理說,母親作為成年人應該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是她卻一直向萊斯索取,迫使他妥協。雖然萊斯已經成年脫離父母了,但他仍然揹負著過度的責任感與負罪感,無法真正建立自我價值的內核,由此引發的自我存在缺失也會反過來影響他成年生活的各個方面。

《原生家庭》:釐清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做自己人生的燈塔

02 深受父母荼毒的孩子,面臨的雙重悲慘結局

第一:被壓抑的需求反映在身心疾病上。“有毒”家庭的父母常常忽視孩子的需求,總是迫使孩子過早地成熟,這些行為在無形之中壓抑了孩子的需求。孩子除了衣食住行的需求之外,還有情感上的需求,如果缺失了情感上的陪伴,那麼孩子的身心就會出現問題。主動與父母溝通是孩子表達感受的一種途徑,但當孩子不敢表達自身感受時,他們就會把健康狀況當成反映情緒的唯一方式。

深受“有毒”父母摧殘的孩子常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疾病症狀:頭痛、胃痛、肌肉緊張、疲勞、厭食、貪食、失眠、噁心等。因此“中毒”的孩子不僅會逐漸喪失真正的自我,還飽受著各種身心疾病的折磨,這些病痛無法通過一般性藥物根除,它們會如同鬼影纏身般難以擺脫。

第二:極度自我厭惡導致崩潰自殺。“有毒”的家庭體系中的父母大多喜怒無常,這會使孩子產生混亂的意識。當父母情緒不佳時,他們會將怨恨發洩到孩子身上,而孩子自身缺乏分辨能力,就容易產生憎恨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那些不被關愛的孩子,極度缺乏自尊核心,就會出現角色倒置、錯誤歸因等行為,導致終生缺乏感知情緒的能力。

“中毒”較深的孩子甚至會產生嚴重的情感缺陷,從而滋生自我厭惡的情緒,更為極端的可能會否認自我的價值。當積累的負面情緒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噴湧而出,最後自殺就會成為“中毒”的孩子結束痛苦的途徑。

《原生家庭》:釐清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做自己人生的燈塔

03打破“有毒”父母的魔咒,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原生家庭》的寫作目的並不是控訴有毒的父母,而是旨在幫助那些深受父母荼毒的人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同時將責任歸還給監護人,阻止患者繼續進行自我懲罰,如此這般才能收穫美好的生活。

打破魔咒的第一步:接受專業心理治療,而接受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痊癒,而不是原諒父母。只有父母主動向孩子尋求原諒時,心理治療才有意義。對於患者來說,最迫切的任務是認清父母和當下的狀況,打破自己對童話般結局的嚮往,撕碎對父母抱持的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每個患者都要明白:疾病的產生都是父母的錯,與自身沒有任何關係。將責任歸還給父母以後,你們要學會充分釋放內心的悲傷和憤怒,絕對不要再用父母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其次是用力擁抱內心的自己,讓他學會保護自己不再遭受父母的傷害。唯有如此你們才能合二為一,全心全意地為自己的生命找尋存在的價值。

打破魔咒的第二步:釐清觀念與行為的關係,明晰父母與自我的邊界,同時嘗試與父母對峙,擺脫有毒觀念的控制。其實心理治療就是一場情感手術,和外科手術一樣,必須先清理傷口,然後才能等待癒合。對峙的目的不是報復父母或是獲取補償,而是為了讓雙方認清現狀,重新定位你們的關係。

在對峙之前,患者需要明確痛苦的來源,清理父母留在你腦海裡的那些隱形的和顯性的有毒觀念。其次是預設父母的各種表現,並找出應對方式。對峙方式的選擇可以是面談,也可以是寫信。對峙的地點最好是私密的地方,最好能帶給你安全感。

其實,對峙是通往獨立自主的道路上最激動人心的階段,不論對峙期間或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只要你有勇氣付諸行動,那麼你就是勝利者。最終,對峙會給你帶來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和坦然面對生活的勇氣。

打破魔咒的第三步:學會為自己負責,重新定義愛。對峙成功就意味著你已經揮手告別那些充滿傷害的歲月了,此後你就要學著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的方式。同時還要學會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買單。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你有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你也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但是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沒有那麼簡單,這將會是一個艱難而疲憊的過程,你會經歷由內而外的刮骨療傷,由此才能重塑自己。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擁有真正的自由和自我,才能感受到愛的魅力。

愛是一種令人幸福的感覺,愛的行為會滋養你,讓你擁有健康的情感。當有人愛你時,你會真切地感到被接受、被珍惜和被尊重,從而在內心產生愉悅、穩定和平靜的情緒,最終你也一定能夠在愛的幫助下成長為最美好的樣子!

《原生家庭》:釐清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做自己人生的燈塔

結語: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或負罪感。”即使你是後者家庭中的孩子,這本書也會幫助你消除父母造成的負面影響,循序漸進地為你療傷,給予你勇氣去找尋真實的自我。不管過去多麼黑暗,最重要的還是當下:你要學會做自己的燈塔,照亮自己的生命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