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嗎?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嗎?

逃避,可以讓我們從現有的狀態中抽離出來,暫不去面對生活的困頓。相信在壓力下,每個人都想過要逃。只不過有的人逃了,有的人堅守了。

逃與不逃終歸因為選擇的不同,把我們推向了不同的宿命。而我們,也在逃與不逃中,選擇並擁有著自己的人生。

01

一篇題為《90 後是史上最愛辭職的一代人》的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

“感覺不對就撤,我們這代真是靠排除法活著的。因為選擇太多,我們很少會規勸自己耐心磨合、凡事要忍,我們更願意相信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那個命中註定 。”

我的大學室友小C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前天,她又向我抱怨說,最近太倒黴了,總被老闆批評,等領了年終獎就辭職。

類似的抱怨,我不止一次聽她說過。上次聽到,也就兩個月前吧!其實自打畢業後,她跳槽的頻率已經刷新了我的三觀。

每去應聘一份新工作時,她都一臉憧憬人生新春天的樣子,但不出三個月,同樣的場景又會重演。現在,她已經著手策劃辭職後的旅行了。

我問她,怎麼每份工作都做不長久?她無奈地說:“你以為我想這樣嗎?還不是因為遇到的老闆都看我不順眼。”

這句話很耳熟,記得早前在學校時,每次的課題小C都未認真對待過,掛科後老師的真心勸誡,在小C的私人邏輯中,就是老師看她不順眼。

是的,小C受不了別人一丁點兒的批評,她始終覺得自己做得足夠好,只是還沒遇到自己的伯樂。如果她把策劃旅行的精力用在反思和提升自身上,大概就不會這樣了吧。

有時候,與其說是別人逼走了自己,不如說是自己不敢直面那份不完美。逃來逃去,終究逃不過自己。

除了逃避自己,我們還可能會逃避愛情。我們一邊想要享受愛情的美好,一邊又逃避著愛情的傷害。

因為害怕受傷,我們不敢戀愛,不敢分手,不敢結婚,更不敢離婚。

表姐和表姐夫從大學開始相戀,他們的愛情一開始就不被家人看好,尤其是大學畢業後,表姐夫還要出國留三年學。

當時,表姐的家人和朋友都“好心”勸她分手——

“女孩子家可等不起,男孩子出去變數也大,誰知道哪天就變了心。”“為了自己,還是早做打算吧。”“三年,又不是三個月,何苦呢?”……

面對一邊倒的評論,慶幸的是,表姐堅守了本心,並用三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選擇。

她回憶說,其實當時的自己也想逃。但她抗拒不了自己的內心,她愛他,在自己心中,這份感情值得等,即使未來遙不可測,她也願意嘗試。

事實證明,在一切都尚未塵埃落定之前,聽從本心是對的。而經得住考驗的感情也會更加堅如磐石。

面對真心,你不必逃

02

朋友小A和男友從18歲開始戀愛,畢業至今的五年間,一直恩愛如初。可就在前天,她撕心裂肺地對我說,他們分開了。

小A說,理由很老套,男友恐婚,說還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要不你再等等吧,如果真得愛他,不如再給他一些奮鬥的時間。”我安慰道。

小A漸漸平靜了下來,她說不只如此,其實男友一直是個極其自卑的人,她已經包容過他的很多次的“逃”,他的怯懦撐不起一個家。

聽了小A一番冷靜的分析,我停止了我的一味撮合,只覺得惋惜。感情本就是飄忽不定的,誰知道,有時候只需再勇敢一點,就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幸福的未來呢?

我又何嘗不想逃呢?在一切不順心的時候,我都想逃。即使被貼上怯懦的標籤,我也執拗地想逃。我還會為自己的逃,想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三個月前,我遇到了極其糟糕的室友。在這裡,我也並不想稱其為“室友”。

那是一對凶神惡煞的母女,除了在屋裡抽菸外,因為隔音不好,我甚至經常聽到隔壁的謾罵撕打聲,讓我一度懷疑他們是否有血緣關係。我想,對親人都大打出手的人,素質也不會好到哪去吧。

對於這樣的人,我一向“敬而遠之”。果不其然,有天半夜兩點,我被他們旁若無人的嘶吼聲吵醒了。

忍無可忍,我去好聲地提醒了一句,這兩人便炮火一致對外,把攻擊重心放到了我身上,隨之發生了更多的不愉快……

與陰暗的人同在一個屋簷下,你的生活也難免被感染得遍佈烏雲。這場衝突後,我向中介提了退租,並再次面臨找房的困境。屋漏偏逢連夜雨,那些天的工作也不順利。

面對混亂糟糕的現狀,我想逃了,逃離北漂生活,並逃離一切的不安全和不穩定。我不想再獨自面對這份無力感,也不想堅強地挺過去所有問題與困難了。我對自己說,這不是我想要的。

在我收拾東西準備逃離這一切時,一個初來北京時的記事本讓我陷入了沉思——我的初心,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拋去目前的處境,又是另一個答案,比如,獨立、自由、優秀……

於是,在想放棄和即將放棄的時候,我還是選擇給自己力量堅守了下來。

後來發現,等過了這個坎兒,後來的事情又會好起來。一切都終將會好起來,真的是這樣。

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我們想逃的時候很多,理由也很多。可人畢竟無法活在“真空”,有些路,終究還需一個人走,有些苦,還得親自吃。

很多時候,我們每次逃都沒有真正逃走過,

因為人無法通過逃避現實而逃避掉自己的內心。與其逃,不如在困苦中堅守,再咬咬牙,前方便是坦途。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還想逃,只希望那個逃走的理由不是因為怯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