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集團“AB面”:衝擊雙千億 旗下項目頻觸違規紅線

本報記者 方超 劉媛媛 上海報道

旗下項目屢觸違規紅線,志在衝擊雙千億的三盛集團似乎“失速”了。

近日,三盛南京項目三盛&中北G54地塊因涉嫌違規施工,被當地主管部門要求“立即停工整改”,與此同時,其青島項目三盛國際海岸被業主投訴存在實際房屋與前期宣傳“嚴重不符”等,而在此前三盛旗下項目接連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住建部等部門通報。

值得關注的是,三盛集團旗下地產板塊上市平臺三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02183.HK,以下簡稱“三盛控股”)在3月27日發佈2019年業績報告稱,其錄得歸屬股東淨利潤6925萬元,而去年則為-1.45億元,也即三盛控股終於扭虧為盈。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致電致函三盛集團相關負責人,其表示被要求整改的南京項目是合作項目,目前已整改到位。而對於2019年銷售業績增速下滑,其表示,企業“要追求有質量的發展”。

多個項目遭到通報

只取得臨時售樓處建築許可證,但售樓處周邊卻出現多處施工場景,近日據媒體報道,三盛&中北G54地塊因涉嫌違規施工被當地監管部門“要求立即停工整改”。

“南京項目好像也是一個合作項目,我們瞭解到的情況是,其實都已經整改到位了,好像只是涉及噪聲還是環境汙染。”三盛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確實有些東西該及時完善的要完善到位。”

除了上述南京項目,三盛旗下的青島項目三盛國際海岸,日前也因物業費每平方米3.6元、垃圾卻堆成山被當地監管部門約談小區物業。此外,該項目還被業主投訴涉嫌虛假宣傳而引發關注。

梳理可發現,近期,該項目因供暖、霸王條款等“虛假宣傳”問題,被業主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等網絡平臺投訴,而在該論壇上,三盛國際海岸項目還因房屋合同多層陷阱等被多次投訴。

值得關注的是,三盛國際海岸此前已多次被當地媒體報道,2019年315期間,其因“零違約金,霸王條款太離譜”被報道,而在2018年,青島媒體也曾報道即墨區三盛國際海岸一期的業主反映稱:“新房剛剛交付2年多,可是質量問題卻接連不斷”,“下雨天,用‘外面下大雨家裡下小雨’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梳理可發現,三盛旗下項目此前更是接連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住建部等通報,引發市場關注。

2019年12月1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2019年第四批虛假違法廣告典型案件,其中,序號第10位的即是“福建福州盛欣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發佈違法廣告案”,三盛控股2018年年報顯示,其對福州盛欣擁有100%權益,成為該批次通報中唯一的房地產類案例。

通報指出,當事人通過微信公眾號、宣傳冊等媒介發佈含有“高質別墅”“疊拼別墅”“山海主題牧場”“Discovery世界主題樂園”等內容廣告,與實際情況不符,且涉及對規劃或建設中的相關設施及市政條件做誤導宣傳,違反了《廣告法》第二十六條第(四)項等規定。

而對此,依據《廣告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八)項等規定,2019年7月,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行政處罰,責令停止發佈違法廣告,並處罰款11.15萬元。

三盛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於上述被通報內容,企業“已經有相應的處置情況了,我們肯定以政府處理的為準”。其同時表示,對於該完善的東西,“我們已經推動在做了,大概是這個情況”。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盛控股旗下公司在11月份也被住建部通報,該部官網《關於全國建築市場和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執法檢查違法違規典型案例的通報(二)》顯示,福州市璞悅灣區一期28#樓工程存在多處框架柱縱向受力鋼筋變換規格等違法違規事實。

而該工程建設單位為福州盛全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三盛控股2018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同樣在列,“本集團實際權益”為28%,“由附屬公司持有”51%。天眼查信息也顯示,一家名為三盛置地發展有限公司的香港企業間接持有福州盛全第一大股東的51%股權。

對此,三盛集團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其實這個項目,我們不是施工方,我們是跟雅居樂合作的,施工其實是雅居樂在負責”,但“這個東西畢竟操盤是我們,角度、細節也不好過於對外公開”。

進擊千億之困

志在衝擊千億的三盛集團儘管已將總部遷移至上海,但是卻遲遲無法拿到進入上海市場的入門券。

相關信息顯示,三盛集團常務副總裁、三盛資本總裁梁川曾在2018年對媒體記者表示,“爭取今年華東團隊可以在上海有項目落地”,更表示“到上海是朝思暮想”,但是直到2019年將過,公開信息顯示,三盛集團依然沒落子上海。

上海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對此直言,上海“現在對於中小企業進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對中小企業是打分制,“有可能你分都沒打得夠,所以想拿一塊地的話還真的是不太容易”。除此之外,上海土地市場絕對價格仍然較高,房企操盤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等也將受到考驗。

儘管目前未進入“朝思暮想”的上海市場,但三盛集團似乎已在佈局長三角市場。三盛地產集團總裁馮勁義就曾在一封公開信中表示,長三角份額將達到40%。而三盛集團官網“地產項目”信息也顯示,其已進入長三角區域的南京、蘇州、南通等城市。

“肯定會有的。”三盛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還會繼續在長三角佈局。而相關信息顯示,在2019年以4.58億元首進常州之後,三盛又於2020年初以4.45億元競得江蘇海門市兩宗土地。

而三盛控股方面此前回復記者稱,無論是長三角區域,進而是上海市場,都在積極拓展接洽,可通過公開市場土地出讓,合作或收、併購等多種方式進行拓展土地項目。未來這方面有任何進展,將會第一時間對外公佈。

除了在上海等長三角區域的佈局引發關注外,三盛集團規劃的未來三年實現銷售、資產雙千億目標能否實現也引發市場關注。

相關信息顯示,三盛集團在2018年提出,地產業務“三年銷售達700億、利潤達同等規模房企翻番”,但在進入2019年後,該目標再次升級成為銷售、資產達到雙千億規模。

目標升級之下,三盛集團在人事、總部遷移等方面動作頻頻,在馮輝明於2018年11月入職之後,馮勁義也於2019年5月赴任三盛地產總裁一職。除此之外,三盛集團沿襲閩系房企步伐,於9月16日成立上海總部。

在一連串動作之下,三盛集團的銷售額也有一定幅度增長。克而瑞發佈的2019年分期銷售額TOP200排行榜顯示,三盛集團以403億元全口徑金額位列第73位,而三盛集團2018年流量金額為350.1億元,相比2017~2018年,三盛集團的2019年增速明顯下滑,僅有15.11%。

而克而瑞數據顯示,2015~2018年,13家新晉千億房企平均複合增長率達64%,百強房企3年內平均複合增長為49%。

對此,三盛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肯定要追求有質量的發展”,並表示企業會在兼顧質量和盈利的同時考慮規模。

但房地產市場早已揮別高速增長的過往,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此前融資趨緊、調控頻頻等就已成為房企待跨越的難關,而當下的疫情無疑也對房企造成壓力。

盧文曦認為,當下衝擊千億規模難度非常大,“融資成本比較高,杆槓也沒辦法做大”,房企在這塊面臨較大壓力。其同時表示:“什麼兩三百億的都說要刷(到)千億(級別),這個我覺得可能性就不是特別大。”

而馮勁義最近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三盛將圍繞“拓展資源,精準拿地,拿對地,拿好地”“以匯款為導向,以現金流管理為核心”等四個關鍵詞發力,衝擊“總資產和簽收達到‘雙千億’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