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號房"接班人年僅16歲,惡魔與年紀無關,這些電影已經提醒你了


隨著"N號房"案件的調查工作不斷進行,除了趙主彬外更多的犯人浮出水面。據韓媒報道,"N號房"運營者接班人"太平洋"A某於2月被捕,年僅16歲。

"博士房"收費會員出身的A某曾作為運營者展開活動,從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單獨運營擁有8000~20000人的"太平洋遠征隊"群聊,不斷散佈兒童性剝削視頻。

"N號房"涉案人員向大眾證明了惡魔與外在形象沒有絕對的聯繫,也與年紀大小無關。每個人心中都有黑暗面,對於青少年群體,及時被發現並給予正確的干預,釀成惡果的可能雖無法完全杜絕但一定會減少。

人們這時或許感慨少年惡魔,或許認為危機四伏,但我們不僅僅在"N號房"事件中可以看到來自青少年的惡意,太多真實案例被人們忘卻腦後,而這些電影作品卻在幫助人們記得,不要開始輕易忽視和習慣發生。

《少年的你》:校園暴力已成老生常談

校園暴力這個題材在青春電影作品中已成老生常談,但提得再多,人們對此類事件的關心和重視程度也依然不夠,甚至人們已經開始習慣校園暴力的存在。

2019年,頂著無數爭議上映的國產電影《少年的你》通過一個非常直觀的故事再次向人們呼喚關注校園暴力事件。

被孤立、欺凌後嘗試發出求救信號卻沒有得到回應的少女胡小蝶,在心滿意足喝完一杯酸奶以後,從教學樓輕身一躍,結束了自己年少的生命。

因為不忍心、後悔等情緒而闖過人群走上前去為胡小蝶的屍體蓋上校服的陳念,被"無辜"的旁觀同學們貼上了"做賊心虛"的害人兇手的標籤,緊接著被孤立,被指責,被惡作劇,流言如潮水一般淹沒了她。

表面上漂亮乖巧的大小姐魏萊實際上卻是所有悲劇的始作俑者,是無端惡意的源頭。曾經帶著小姐妹羅婷、徐渺欺凌直到逼死胡小蝶也沒有任何悔改。而陳念從人群中走出來,順理成章成為了她的新目標。

假裝親近卻偷拍陳念,排球課上用排球故意砸陳念,下樓梯時偽裝無意推陳念下樓,甚至做完這些魏萊還覺得不夠,喊來其他狐朋狗友凌辱陳念,剪亂頭髮、撕爛衣物,還把欺凌過程用手機錄製下來。視頻中的陳念衣衫凌亂,通紅著臉流下了屈辱的眼淚。

但除了受害者沒有任何人意識到了問題,任何人都沒有。

施暴者沒有,旁觀者沒有,甚至連執法者也沒有。

"為什麼?為什麼就是不肯放過我們?"

"我們就是想走出去,有這麼難嗎?"

好好讀書,順利高考,拿個好成績考上一個好大學離開現在的城市。陳念這些看似簡單的訴求卻始終無法實現。

人們可能會想,如果沒有魏萊這些校園暴力的施加者就好了,或者受害者為什麼要惹上他們呢?

縱觀全片,胡小蝶和陳念什麼都沒有做還是被盯上了,而對著屍體拍照指責陳唸的圍觀者,在看到惡作劇熟視無睹的同學們,以及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的小弟們,套一句被用爛的話來形容,"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N號房"裡的26萬會員亦是如此,圍觀者也是間接的迫害人,忽視惡行就是認可惡行。

《媽媽別哭》:"被習慣"的青少年性犯罪事件

青少年群體除了容易站隊,產生集群效應,性衝動犯罪也是極為常見的案例。

對異性身體的好奇,性教育的不足,以及不正確的三觀,這些都是青少年性犯罪的誘因。

《媽媽別哭》改編自真實案例,剛和丈夫離婚準備重新出發的劉琳在告別不幸婚姻後,原打算帶著剛升為高中生的唯一女兒柳銀雅開始新生活,而不幸突降,銀雅在生日當天選擇了自殺,劉琳失去了最後的精神支柱,為了女兒走上了復仇之路。

原來女兒被小混混欺騙,陷入圈套的銀雅打電話向媽媽劉琳求救卻沒有成功,最後遭到多名男子輪流侵犯,不堪受辱的銀雅便選擇了自殺。

電影中提到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案件但最後真正受到懲罰的犯人只在少數,加上私下和解可以獲得賠償且大多數家庭為了孩子的名聲,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私了。

故事的結局,絕望的劉琳再不相信法律,就這樣一步步走向了殺人這個無法挽回的結局。

青少年性犯罪事件被人們所習慣,卻沒有想到如何從教育上影響青少年,不讓他們步入歧途。

《媽媽別哭》所涉及的性暴力等元素是被劃分為19禁範疇,但當時韓國影像物等級委員會再三斟酌之後為本片爭取到了"15歲以上可觀看"的級別,目的是讓青少年也能和父母一同觀看,讓影片的教育意義能傳達給更多人,以此來減少此類悲劇的再次發生。

《告白》:教育的失敗助長青少年黑暗面

電影《告白》則結合了青少年心理黑暗面、校園暴力、教育失敗等元素。

同樣講述了單親媽媽為死去的女兒復仇的故事,但是本片放大了青少年內心的黑暗面和家庭教育的失敗,這是比較少見的。

《告白》的主角森口悠子老師是比較難見的全程黑化的女性角色。

沒有絲毫的聖母行為,以暴制暴,從未心軟,說是一部爽片也不為過。

將艾滋病的血液混合著牛奶,並讓少年犯人A和B喝下。利用愧疚折磨少年B,最後B在自我和病痛的折磨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而少年A確是真實的心理黑暗,在知道自己並沒有患上艾滋病這一事實後,他毫不在乎。為了得到母親的關注,計劃在畢業典禮上安裝並引爆炸彈。

兩人的行為就像當時害死森口老師的女兒一樣,為了得到關注,少年A製作了可以電暈人的裝置,而少年B在受到少年A"激將法"的衝動下直接將森口老師昏迷的女兒拋進了游泳池,使其溺亡。

最後少年A和B的母親都為自己教育的失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個失去了生命,一個失去了疼愛的兒子。

其實這些慘劇的發生,其實在一開始不是無法糾正的,可是故事裡的人們都只有到了最後才意識到問題。家庭、社會對青少年正確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不能忽視和助長孩子的傷痛和負面想法,及時糾正。

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綁定出現的,現在出現在螢幕裡,出現在故事裡,出現在手機屏幕裡,與現實生活遠遠隔開,人們可以不在意,可以先選擇忽視,但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次會不會就出現在自己的身邊。

影視作品的傳播,所希望傳達的不是讓人們對青少年犯罪的話題敬而遠之,而是正視這些可能性,及時止損,保護好每個孩子,這世界美好的還有那麼多,不要讓他們被"惡魔"半途劫走。


#校園暴力#、#青少年#、#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