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寫了一篇敘事散文《桃花源記》,雖然大家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淵明想象出來的,但因為他寫得太過於美好,令人無數文騷客心之嚮往,也開啟了尋找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之路。只是千百年以來,極少人能尋覓到這樣的地方,但是,有一個人找到了。他就是王維。

王維青少年時期文學才華出眾,二十一歲成考中進士,可謂是少年成名,只是好景不長,才入仕不久,就犯了忌諱被貶出京城。因為精神上苦悶,王維做了幾年官又去學習佛教,尋求解脫之法。

中年時期的王維,官場不太如意,他便有了歸隱的想法。公元740年,王維任“知南選”,他利用這個機會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一路遊歷。從嶺南迴來後,王維出資在長安附近的藍田輞川(今陝西藍田)買了一份產業,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輞川景緻怡人,環境清幽,經過王維的一番經營,輞川山谷被修成一個可耕可牧、能漁能樵的大園林。這是王維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他自己傾心打造而成的。其實王維很早就對官場厭倦,他曾經根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改成詩歌來表達自己對桃花源的嚮往。

《桃源行》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 ,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王維的這首詩是七言樂府詩,它取材於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而改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表現對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的喜愛與嚮往,暗含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詩旨保持了與陶文的高度一致,但也有不同之處:《桃花源記》是一個淳樸、安樂、沒有剝削沒有鬥爭的烏托邦,而王維的桃源行則偏重於寫景,打造了一個仙境般的桃源。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漁舟順溪而下,春山迤邐,桃林夾岸,追尋著那美妙的春景;水流舟行,置身舟中,坐看夾岸桃花一路綿延無盡頭,舟至青溪盡頭也不曾見得一人行。一路的景色變幻,令人想到《桃花源記》的開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春山、青溪、紅樹、漁舟、漁人組成一幅生動豔麗的畫面。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山口潛行始隈,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漁人棄舟登岸,進入一個曲折幽深的山坳口後,悄然前行,一段行程後,山勢陡然趨緩,再行不久,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田野撲入視野。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雲霞綺聚集,隨次可見春竹春花鮮花相掩映。王維筆下的桃源,像一幅寫意畫,遠景雲樹相接,意境曠遠,近景桃花竹林相映成趣,畫面平和靜謐卻不失生動生氣的韻味,讀來令人嚮往。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這兩句概括了《桃花源記》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誤入桃源的漁人見當進的居民怕穿的竟然是秦時的服飾,很是吃驚;而當地的居民對於頭一次聽聞大漢之名也很詫異。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這十二句詩,詩人以詩意的畫面呈現桃源的景物和生活:明月朗照,萬物俱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這些居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處桃源仙境便不再歸還,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世之事;在這裡建起了世外田園,如今聽到有從外面來的客人到來,都爭相邀請到其家中,詢問外世的消息。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這十句是《桃源行》的結篇,王維在如畫、如夢、如幻的詩境中,寫景,敘事,抒情,最終合力指向詩歌主旨。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漁人思鄉心切,塵心仍重,他以為容易尋得桃源仙境,故而選擇離開桃源迴歸故鄉。出洞後又想回到仙境,打算無論山隔水阻,都要尋得桃花源;漁人自以為再走舊路不會迷路,哪知山巒溝壑如今全變了模樣,只記得當時桃源在那深山幽壑裡,幾經溪水蜿蜒,才終得一睹雲樹相接之處。而今春水漲滿春花落,桃花隨流水隨波逐流,世外桃源在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整首詩描述的是漁人誤入桃源,又因貪戀故鄉而離開,隨後又去而復返留戀桃源,卻再也尋不到桃源的事情,但詩人並非在敘事,而是將敘事都隱在了景中,景與事熔鑄其中,以景敘事,以景敘情。全詩以誤入桃源起筆,以悵惘失卻桃源結局,首尾遙相呼應,令人讀之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