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藍一粟:旅行者 1 號的特別任務

翻開相冊,往往能找到幾張自己和親朋好友或家人們的合照,化剎那為永恆。


1990 年 2 月 14 日,旅行者 1 號在距離地球約 60 億公里遠處,為太陽系家族拍下了第一張全家福,迄今已 30 年。

蒼藍一粟:旅行者 1 號的特別任務

而這組太陽與行星的大合照是由 60 幅影像拼接而成,地球的大小在照片中只是未滿一個畫素、不起眼的小點,幾乎淹沒在太陽強光於相機內產生的雜散光之中。


第一行從左到右分別是金星、地球、木星,第二行從左到右分別是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蒼藍一粟:旅行者 1 號的特別任務

大力推動這次特別任務的美國天文學家薩根稱之為「Pale blue dot」,意思是暗淡藍點、蒼藍小點或淡藍色的小圓點。


現今提到自拍,就是使用左右手、自拍杆、三腳架或高檔的遙控航拍機。而太陽系全家福,只要通過 1977 年發射的最先進太空船,讓相機瞄準適當的角度,按下快門就可以了嗎?每位攝影家總是有自己獨特的眼光;不過,讓我們先從外太空的角度,稍微深入瞭解一下這次任務。


目標

旅行者 1 號的兩大主要目標是木星 (1979 年) 和土星 (1980 年)。太空船上共搭載 11 組的科學儀器,其中的影像科學系統 (Imaging Science System, ISS) 包括兩臺相機。窄角相機焦比 F/8.5,焦長約 1500 毫米 (mm),水平與垂直方向的視角略大於 0.4 度;廣角相機 F/3.5,焦長約 200 毫米,兩方向視角都接近 3.2 度。


換句話說,窄角相機可以一次拍下大部分的滿月(視直徑約 0.5 度),解析度高;廣角相機視野內則可填滿 6 × 6 共 36 個滿月,但解析度較低。


相機的焦平面上使用的自然不是傳統底片,也不是現代常見的固態電子元件,而是承襲自先前水手號計劃 (Mariner Program) 改良後的光導攝像管 (vidicon tube),比較類似早年的陰極射線管。水平與垂直方向各有 800 條掃描線,相當於 800×800 或 64 萬像素的相機。


拍攝後的影像經過 8 字節的類比轉換後可存入磁帶或直接回傳地球。兩臺相機都配備了 8 組濾鏡,最後太空船回傳了 39 幅低解析度的單色影像,另外 21 幅高解析度影像分別使用三組濾鏡瞄準行星,合成後可以產生彩色影像。


通過簡單的星空模擬軟件或精確的星曆計算程序,不難重現當年行星排列的概況。

蒼藍一粟:旅行者 1 號的特別任務

首先,冥王星太暗不在拍攝計劃內、水星太靠近太陽,而火星幾乎背對著鏡頭,在太陽的強光中無法辨識。金星和地球「恰好」在最適合觀測的位置附近,也就是說,行星-太空船(觀測者)-太陽三者所夾的角度接近最大值,受太陽光的影響最小;同時,行星本身不發光,相對於太陽和觀測者的相位如同月亮的圓缺,不同方位看起來也呈現不同的亮度,必須一併考慮。


當年旅行者 1 號放棄造訪冥王星的機會,在完成了土星環和土衛六(泰坦)的觀測任務之後,以約 35 度的角度遠離行星繞太陽公轉的平面。60 億公里約相當於地球和太陽平均距離的 40 倍,也就是 40 天文單位。


換個角度來說,這時從太空船觀測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夾角,最大不會超過 1/40 弧度,約等於 1.4 度;而相機看到的太陽依然比地球上看到的天狼星亮 800 萬倍,相差超過 17 個星等。


星點

每 5 星等,亮度相差 100 倍。天狼星是地球夜空中最亮的恆星,視星等約 -1.5 等。


然而,反射陽光的行星有時候看起來比天狼星更亮,這和行星的距離、大小、相對相位、大氣和表面組成都有關係。


地球上看金星最亮時約 -5 等,如果有機會從金星軌道看地球應該比從地球上觀測火星大接近更壯觀。粗略估計,人們可以說地球型的行星亮度大約和太陽相差 10 星等以上,因為直徑就相差兩個數量級;木星直徑約地球的 10 倍大,反射面積增加 100 倍,相當於 5 星等,相對的也比較容易觀測。

蒼藍一粟:旅行者 1 號的特別任務

經過多年努力,面對不同意見、疑慮和實際上的困難,其實薩根也承認,即使從土星軌道看,地球和幾顆較小的行星仍然只會是照片中的一個星點,不會有太多的科學內涵;但另一方面,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從如此遙遠的太空回頭認識自己的世界。


這也是旅行者1號影像科學系統的最後一組照片,為保留電力等資源進行星際空間研究,ISS 在完成任務後隨即關閉。


從太陽系行星的邊陲地帶以光速行進 5 個多小時才到達地球,而照片在 3 月到 5 月間陸續回傳分析。 NASA 在美東時間 6 月 6 日召開記者會,正式公佈這次觀測的結果。


記者會上,同時擁有普立茲獎桂冠的薩根指著照片中的微弱光點,向眾人介紹:“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在一個藍色的小點上”。


蒼藍

在 1968 年耶誕節前夕,首度脫離地球引力進入月球軌道的阿波羅 8 號的 3 位太空人,正執行繞月飛行任務為將來的登月做準備。


窗外單調的月球表面和坑洞、漆黑的夜空和繁星,彷佛進入幾乎黑白的世界。當地平線上忽然出現一顆藍色的行星冉冉上升,美麗的景象立即吸引 3 人的目光,放下手邊的工作按下快門,這意外的「地球初升」也成為史上傳頌最廣的照片之一。

蒼藍一粟:旅行者 1 號的特別任務

如果把鏡頭拉遠到旅行者的軌道或更遠,加上若干比例的雲層反射就成了「蒼藍」。


1990 年代初期,太陽系仍是宇宙中所僅知的行星系統。2019 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宇宙學理論和類太陽恆星旁系外行星的新發現,是因為他們改變人類對於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與認知2。近 30 年來,已有數千顆系外行星被發現,然而,能夠偵測到行星大氣吸收譜線或反射光譜的目標仍屬鳳毛麟角。


通過未來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和特殊技術,佐以行星物理、大氣化學等分析,科學家有可能分辨出類似地球表面植被和大氣循環特徵等生命存在的可能信號,這正是目前天文生物學熱門的研究主題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