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記得以前看過網絡上的一個笑話,說一到逢年過節,到手的工資還沒捂熱乎就沒了,怎麼沒的?隨份子!今天同學結婚,隨500;明天同事喬遷,隨800;後天上司給孩子舉辦謝師宴,隨1000……這麼一算,工資確實不夠花啊,不過也從側面反映出“隨份子”的扎心與無奈啊,人在社會混,好像已經成為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你只能遵守。不過有很多小夥伴可能會疑惑,那我們的老祖宗需要隨份子嗎?要隨多少錢?你還別說,古人們同樣逃脫不了人情往來,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古代隨份子的那些事!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孔子也隨禮

無論古今,只要在社會上、江湖上混,那都得迎來送往,免不了跟人打交道,別說普通人,就連孔聖人也逃脫不了。有一個小故事是這麼說的,春秋時期,孔子在家收弟子開壇講學,引起了國君魯定公的重視。魯定公就邀請孔子到宮中講學,當了國君的家庭教師,很多人就想著巴結孔子,魯國有一個大家族是“季府”,“季府”的當家人很想跟孔子攀攀關係,就派總管“陽虎”前去拜訪孔子,孔子知道他有些想法,所以藉故不見。

後來陽虎想了一個辦法,直接給孔子送了一隻“烤乳豬”,因為孔子是最講究禮法的了,人家送東西來,那就得給人家回禮,所以說孔子只能提著禮物,去“季府”回禮。這個故事記錄在《史記》中,真實性應該是沒問題的了。這是最早的一個關於“隨禮”的故事,從側面也說明了隨禮這個事古已有之。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先秦時期,隨份子錢提倡節儉

不過古代的隨禮主要還是以婚禮為主,婚禮俗稱叫“小登科”,中狀元是“大登科”,這都是人生的大喜事。古人為此還專門整出了一整套結婚的程序,大家都熟知的“六禮”,六套禮節的最後一環叫“親迎”,主人家要辦婚宴,招待親朋,親朋得送上一份賀禮。這份隨禮民間又稱“紅包”,也有的就叫“份子錢”。雖然說古人把婚禮看得十分重要,提倡隨禮,但是不提倡主人家大操大辦,不提倡客人隨很多的禮。《禮記•郊特牲》中記載了“昏禮不賀,人之序也”。什麼意思?就是結婚是人生中一個自然傳序的過程。子女長大成人了,父母年邁體衰,這有什麼值得慶賀的呢?你又怎麼忍心慶賀呢?所以說先秦時代民間的婚禮大多都很簡樸,一般不會大操大辦。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從相關文獻來看,先秦時期民間確實也沒有大操大辦的記載。 《禮記•曾子問》中有一段孔子與曾子的對話,對我們當下來說很有啟迪作用。孔子談到了當時的婚俗的時候,就說嫁出女兒的家庭,因為爹孃思念女兒,連著三個夜晚都沒有把蠟燭吹滅;娶媳婦的家庭連著三天,都不能太開心的玩樂,因為新媳婦要思念孃家人。結個婚,大夥都“悲”著呢,雙方都很難過,有什麼心思隨禮呢?

份子錢的歷史演變

那麼“隨份子錢”這個習慣是從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它有一個歷史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秦始皇焚書,很多的具體事情已經不可考,官方歷史又沒有記載具體的份子錢的記錄,咱們只能把眼睛放到秦以後的時代,漢朝的開創者劉邦,他十分的不得了,原來就是個亭長,相當於村裡的治保主任,他從這麼一個身份做到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這一輩子是跌宕起伏,精彩紛呈。今天先不聊劉邦如何屌絲逆襲,就聊聊劉邦“隨份子”這個事。

劉邦比秦始皇小三歲,秦始皇馬上統一六國的時候,他劉邦沒幹正事,天天跟一個寡婦在一塊廝混,十里八村的名聲很不好。有一次一個當地的縣長呂太公請客,來巴結的人,那是非常多,按當地的規矩,誰要是出的份子錢越多,誰的座位就靠前,大夥是都隨分子按秩序入席,但突然間劉邦站起來了,說:“我出1萬錢”!這一下就把大家都驚住了。呂縣長樂壞了,連呼吸都急促了很多。按照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秦代工人每天的工資是10個銅錢,一個月300銅錢,官員的工資高一點,但也不會太多。畢竟商鞅的法律在那放著,誰敢貪汙或者多發,那是犯罪。所以劉邦一喊一萬錢,相當於普通人三年的收入。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所以難怪呂縣長有點驚喜若狂的意思,當然李夫子估計呂縣長也是不知道劉邦在外面的名聲不好,但是覺得能出這麼些錢,那就坐前面來吧,於是就把劉邦安排在前邊吃,好傢伙,連吃帶喝,劉邦可得意了,吃飽喝足了要離開,呂縣長忙攔住,搓了搓手,極不好意思地伸手問他要錢。但劉邦當即板著臉說:“好吃的好喝的我都吃過了,反正我沒有錢,你想怎麼辦吧!”天底下還有這樣的人,開國皇帝說這個話,反正大夥都傻了,呂縣長聽到這話,當即也嚇傻了!估計當縣長這麼些年也沒見過如此厚顏無恥的人,愣了半天,可能老年痴呆症犯了,開口就問:“壯士有老婆嗎?願意做我女婿嗎?”賓客聽後都嚇到了!就這樣,劉邦就娶上了大家閨秀呂雉,後來的呂太后!從這個角度出發,別說呂縣長還是挺有眼力的,可能他也覺得大庭廣眾這麼瞪眼說瞎話,玩命吃飯,扭頭就不算的人,這是了不起的人。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唐朝隨份子錢很扎心

這個故事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記載,還是真實可信的,記錄趣聞的人是司馬遷,真勇敢。可以說在秦朝末年你們就已經有了“隨分子”的概念。那麼到後來,比如唐朝也有一個關於“份子錢”的事,上官婉兒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她的爺爺叫上官儀,得罪了武則天,被殺了。殺了之後,上官婉兒跟隨母親一起進入皇宮當奴婢。14歲的時候,因為聰慧善文,讓武則天看中了,於是上官婉兒便掌管宮中的文書起草,後來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的時候,封為昭容娘娘,在政壇、文壇都有著顯要的地位,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和外朝的政令文告。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記載,公元710年,後來的唐明皇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的勢力發動政變,誅殺了韋后還有安樂公主等人。當年的上官婉兒也在這次政變中被亂軍所殺,享年46歲。2013年9月,考古學家在西安發現了一座唐朝的古墓。據墓誌銘的主人身份記載,專家判定這是上官婉兒的墓,但是仔細研讀了一番墓誌銘,專家們也是大跌眼鏡,墓誌銘的內容顛覆了史書的記載,也說明司馬光有點顛倒黑白了。

墓誌記載上官婉兒死了之後,李隆基的老爹唐睿宗下詔將她安葬。墓誌是明確記載“太平公主非常的哀傷,派人去弔祭,並且出錢500匹娟”。所以您說這東西他司馬光為什麼這麼寫?當然有他的原因,我們拋開了故事,我們只說隨份子送的500匹娟,就相當於今天的份子錢。在唐朝是一大筆錢,放到今天按購買力來說,相當於50萬元左右!你別說唐朝了,今天這50萬也很可觀,有的挺好的汽車也才30來萬,也就是說太平公主隨的份子錢夠多的了!一個女政治家死了,單單太平公主就隨了50萬的喪葬費,還有那麼些個沒有記載名字的又隨多少呢?由此可見到了唐代貴族間的份子錢的份額已經比較大了,那麼唐朝的份子錢這個比例很大,之後怎麼辦?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元朝隨份子錢制度奇葩

之後的朝代又不一樣了,一般人隨份子都是看關係的遠近,來判斷份子錢的數額,比如說我跟他我們倆沾親戚,私交又很好,人家家裡邊娶媳婦了,或者老人去世,我們就得多花一點,有的雖然也認識,但沒這麼親近,就適當的差不多得了。當然了前提無論如何要講究自願。如果單位從你工資裡邊強行扣份子錢就有點過分了,在元朝就發生過,元朝的官場隨禮之風是大行其道。元代有個官員叫胡祗遹,他在一本書《論農桑水利》中就記載:

在官場上,有時乾脆直接從每個人的工資中扣除“份子錢”,有的份子錢竟讓月工資“十除八九”。元代朝廷這做法太缺德了,怕你不隨禮直接從工資里扣。歪風邪氣一定會影響到官場的廉潔。官員也得活著,為了彌補虧空,都去貪汙受賄。社會一亂,百姓造反,於是元朝廷就趕緊規定,以後隨禮別從工資裡面扣了,誰要是違反這個依法懲處,這個規定還形成了法律的條文。《元典章》中稱:“如果繼續從官員工資中扣份子錢,一旦紀檢監察部門查獲屬實,那麼就要嚴格懲罰,絕不留情。”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明代確定隨份子錢的制度

之前咱們說的隨禮,有的是群眾的自發行為,有的是朝廷的強制措施。總之份子錢它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目,但是份子錢的具體稱法是從朱元璋開始的。明太祖朱元璋從小生活在農村,當過放牛娃,做過和尚,也當過乞丐,體驗過下層百姓的生活不濟。他沒當皇帝之前叫朱重,他家裡排行第八,前面還有7個孩子,有哥哥有姐姐,大多數病死餓死了。所以那會朱元璋心裡肯定想,你看,我們家裡人要是生病了,鄉親們每家能贊助點錢,是不是有錢請醫生,家人就不會病死了?在朱元璋的心裡面就埋下原始的互幫互助的種子,一直到放牛娃當了皇帝,這顆種子開始發芽茁壯成長。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中國的傳統文化它有“民相親睦,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婚姻、死喪、疾病、鄰保相助等”朱元璋就是吸取了這些文化中的有益的營養,建立了“鄉飲酒禮”制度。每年的春秋兩季,各地的村莊以每100戶人家算一個單位,大夥聚在一塊,喝酒、吃飯,然後鄉里邊德高望重的老人得率領著眾鄉民宣讀誓言:“我們這些鄉里鄉親一定要遵守皇帝的法令,婚喪嫁娶如果缺錢,大家一定鼎力幫助。”辦酒席菜餚由100家人共同張羅,每家每戶都要出錢,以上的這些內容出處是在《明史太祖本紀》,通過這樣的機會宣誓,朱元璋就培養了民眾的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由此可見,份子錢的起源和農耕文化密切相關。農耕時代憑一人之力或者一家之力難以辦到的這些紅白喜事。如果集合了親朋好友的眾籌,每人出一點份子錢,辦起來就簡單多了。而且你這個月出份子幫助別人,下個月你自己家有事,別人也願意過來為你籌資。份子錢產生的過程是好的,但後來就變了味,大家中學時都學過一篇課文,叫《范進中舉》,窮書生范進,他一直參加科舉考試,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學習、去考試,但每次都是名落孫山。一直到50多歲還是個童生,家中更是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服,凍得直哆嗦,鄉里鄉親的看不起他,包括他自己的岳父也討厭他,真慘。

後來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遇見一個主試官周進的抬舉,終於考上了舉人,母親就給他張羅了相當於現在的升學宴,連他岳父胡屠戶也從原來的對他不屑一顧,拿他都不當人,這一下改了個阿諛奉承,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錢來道喜!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巴結,送來銀子祝賀。所以說到了明清之際,份子錢的文化已經從曾經的鄉飲酒禮擴散到了全國。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通篇都是湊分子、派分子、出份子這些字眼。《范進中舉》只是其中的一件而已。

同學結婚,隨份子錢很心痛!看看古人的天價份子錢,尋求心理平衡

到了新中國建立以後,社會提倡簡約,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流行送份子錢。那個年代結婚特別的簡單,親朋好友送暖壺、臉盆、送被子等新人用的上的,要說條件好的家庭,能送上自行車,那就了不得了!改革開放之後,人們手上有閒錢了,隨著商品經濟觀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錢也能接受,送份子錢也成為祝福新人的方式。

李夫子說禮金

當然了,送份子錢也有學問,弄不清楚丟人。大家記住了,禮金必須是雙數,表示成雙的吉慶,再最好找一個紅包把它裝上。紅包得寫上,祝賀的話,跟你的名字一定得封好,不然以後別人沒法回禮。再有一個禮金的金額要大於收禮者招待你的花銷。當然了,給份子錢不是拼面子,要量力而行,真心誠意祝福,這個心意到了就好。不管是份子錢也罷,禮金也罷,無外乎是表達情感的一種載體。真正的朋友他也不會因為份子錢縮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會變味,親朋相交更不能因為這個就忘記了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