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前情提要

這兩天網上討論最熱烈的,莫過於中國在英國的1.5萬小留學生了。

最開始這一情況,由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披露,他提到了大使館收到了100餘位家庭的簽字申請,請求政府包機接回在英國滯留的15000名小留學生。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這個新聞一經報道,就引發了輿論的極大關注和網友的激烈爭論,網絡上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反對國家出面包機接回這些小留學生。

得知這種情況,一小留學生母親怒斥:

你們就是仇富!就是看不慣別人有錢?自己沒錢出國,就天天找藉口罵留學生!我給孩子更好的環境有錯嗎? 現在特殊期間,孩子是中國人,讓孩子回國有什麼錯嗎?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這位留學生媽媽高高在上、對他人橫加指責的誅心之論,立即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極大不滿。

網友們的反對是因為仇富嗎?個別仇富的人固然有,但絕大多數人,珍惜的是全國人民好不容易得來的抗疫勝利果實,對你是富是貧,沒有絲毫興趣。

而且,這位媽媽也別打“自己是中國人”這樣的感情牌,把這麼小的孩子送到國外,目的是什麼,大家都很清楚。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不這樣大批量包機接回留學生,既是為了國內的抗疫大局考慮,也是為了留學生個人及家庭考慮。

在這方面,包括鍾南山院士、網紅男神張文宏,以及大使館、官方媒體等,都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最好是呆在家裡別動,減少外出,儘量不要和人接觸,這樣是可以防止病毒感染的。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據家長們反映,小留學生們寄宿的地方,多數比較偏僻,這一點正是防範病毒很好的優勢。

而回國路上,涉及到長途旅行,高鐵、大巴、飛機都是密閉的環境,又人員眾多,感染風險較大。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網友們為什麼反對?

我替大家總結了一下網友們的反對理由。

第一,不想為未來的英國人買單。

這些很小就被送到國外的小留學生家庭,基本都目標明確,將來是準備入英國籍的。

這些家庭每年為英國貢獻幾十萬,有些經濟條件相對稍差一點的,全家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錢都寄到英國去了,對國內鮮有貢獻。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這些孩子們從小就接受英國教育,長大後能指望他對中國有多少認同?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英國會教他們鴉片戰爭嗎,會教他們誰搶圓明園嗎。

既然如此,何必為他們浪費資源。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第二,不想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買單。

在為孩子規劃獲取英國綠卡的十年路線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對中國缺少認同了,之所以現在想起國家了,還不是因為現在中國抗疫成功,國內更安全。

在這些家長心懷英國夢、準備成為英國人的時候,沒見他們說過我是中國人,在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沒見他們想回國,現在打回國的主意,無非是想“避難”而已。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這時候他們想起的不是國家,是利己。

等疫情過去,英國安全了,他們會感謝國家嗎?會停止規劃好的10年英國路嗎?

第三,中國的抗疫結果來之不易

網友們擔心的是,無數醫務工作者和基層工作者不眠不休的奮戰,全國14億人集體宅家兩個月,好不容易奮鬥得來的結果,會因為不斷增加的境外輸入人員,而面臨巨大的壓力。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大家最近最關注的就是各地的開學情況,多位家長曾在文章後評論道,好不容易等來了國內疫情清零,以為開學在即,結果各地不斷湧現出境外輸入病例,讓家長們提心吊膽。

眼看進入到了4月,開學仍遙遙無期。

成人們壓力更大,試問幾個月沒收入,有多少人能扛得住?

既然這些家長能把這麼小的孩子送到英國,那應該是對英國很放心的,其實相比於把這些孩子全接回來,更妥當的是,國家包機把這些家長送到英國去照顧孩子,沒簽證的,國家給開綠色通道幫忙辦簽證。

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這位留學生媽媽的誅心之論,可以休矣!

落地之後,至於這些家長如何分散開,一個一個找到自己的孩子,這就是英國的事了。

結束語

網友們的意見雖不乏偏激之詞,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留學生是否回國,確實應該全面考慮,更不應該逞一時之氣。

劉曉明大使已經說了,使館正在努力跟國內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努力解決那些確實有特殊情況需要回國學生的困難。

雖然小留學生們已經規劃了成為外國人的路線,但是你看,國家的懷抱還是向你們敞開的。

#英國15萬中國留學生可以回國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