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師演講:生涯規劃發展史以及未來趨勢

生涯規劃的發展史

在美國,職業生涯輔導發展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

1910年左右,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期,大部分農民被趕到城裡工作,福特的汽車製造流水線也開始出現,大量的專業職位空缺,正好無業農民也急需工作,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兩者迅速匹配。人們只要通過一些職業測試和培訓找到適合自己的蘿蔔坑,跳進去就行了,這種生涯特質論就是當時的主流。

1950年左右,二戰過後,百廢俱興,經濟迅速發展,人們開始渴望穩定與幸福。那個時候相關的專家開始思考人一生要經過哪些階段,會遇到什麼,要做哪些事情,像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叔伯的生涯彩虹圖,生涯發展論開始流行起來。

1970年後,進入後工業時代,職業的變化加劇,有些人在一生中可能從事不同的工作,這就要求人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人不再是在一條路上走到黑,學習適應論隨之產生。

2000年後,世界進入信息爆炸時代,各個職業的邊界開始被打破,職業變化更加劇烈,很多新興行業我們在幾年前聽都沒有聽過、想也沒有想過。人們也開始關注意義和價值,這個時候建構論開始興起。

古典老師演講:生涯規劃發展史以及未來趨勢

這些不同的生涯理論在今天均有使用之處,但它們又各有利弊和侷限。

特質論:適合用在學生和剛進入3年左右的職場新人。學生由於自身在各個發展方向都擁有無限的可能,但又不能每個方向都探索一遍,所以需要特質論來幫助學生做篩選,選出一些有更高概率做好的方向。

而職場新人在工作了3年左右,如果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可以藉此全面梳理一下自己的特質,重新做自我定位,為未來轉型做準備。

發展論:適合生涯角色劇增的25-35歲之間,男性和女性都面臨工作發展、家庭和生活等多重角色平衡的問題。

學習適應論:適合渴望一次性找到理想職業的大學生或者職場人,事實上沒有哪個職業很符合我們的要求,沒有完美職業。但我們又不能因為沒有理想職業就不去工作。

很多人希望找到符合自己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的事業,但是絕大部分的工作內容一開始都是很基礎很枯燥的,我們必須要學會適應這個過程,儘快縮短它,而不是隻想越過去不做它,這種想法不太切合實際。而且基礎工作其實也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培養工作習慣和意識。

建構論:更適合財務自由的成功人士和懂得創造的00後,因為他們沒有什麼經濟壓力、時間資源都很充沛,可以自由大膽地去創造。

古典老師演講:生涯規劃發展史以及未來趨勢

未來的職業生涯行業趨勢

現在和未來,員工與公司的關係與過去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過去只要我們忠誠於一家公司,願意一直在一家公司做下去,我們就可以不愁工作,比如我媽媽一生都奉獻給一家公司,哪怕她一直處於基層員工的位置。

但是現在和未來,公司存活的時間都很短,我們必須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不擔憂公司的存活時長會不會影響自己的生存,因為我們去哪裡都可以有比較好的工作做。

過去我們靠某一種專業技能就可以解決工作問題。但在現在和未來,我們更需要培養的是可遷移的能力,因為由於互聯網的發達,專業知識和技能並不如以往那樣難以獲得,這就給職場老鳥敲響警鐘了,哪怕你工作很多年,還是極有可能被專業水平相當但“價格”更便宜的職場新人pk掉。

過去,人會將一生都奉獻給一個職業領域,從基層走到中層,從中層走到高層,當然也有可能一直停留在基層或者中層不動了。但在現在和未來,人一生可能會換8份工作,這8份工作,可能相關,也有可能毫不相關。

過去,我們可以做同一份工作做到退休,從工作的第一年,就可以預測退休之前自己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但現在和未來,社會環境變化之大,職業發展路徑絕對是難以預測的,最多我們可以知道3年內的方向。

過去我們進入一家公司,公司就要對我們的工作生涯負責。但現在和未來,公司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對我們的工作生涯負責了,他們連自己的“生涯”都不敢打包票呢!所以,能對我們生涯負責的,唯有我們自己。

古典老師演講:生涯規劃發展史以及未來趨勢

在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會從“特質論”走向多種理論取向。生涯教育會慢慢向低齡化延展,從大學走向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學,讓孩子們學習如何探索更多可能性,瞭解自己更喜歡、更擅長什麼,從而找到更適合的科目和專業。

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和諮詢呈現週期性的需求,人一生大概需要3-4次的重新定向。又因為公司與員工的關係慢慢向戰略合作伙伴的關係過渡,公司需要想辦法留住優秀的員工,為他們提供除了薪水之外的福利,所以未來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師也會越來越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