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釋,糧田逐漸減少,原來的雙季改為一季稻怎麼產量卻逐年上升?

用戶柴志貴


原來雙季稻為什麼改為一季呢?下面我用事實告訴你!尤其現在種地不掙錢,更沒有勁種兩季。因為種兩季水稻就不能外出打工,打工比種地更划得來,一月最少也有三四千塊錢個月。一畝地還掙不到三四百塊錢畝,種十畝地還不如打工一個月。早稻產量沒有中稻產量高,而且人又累得要死還不掙錢,所以農民還是選策栽一季。種一季水稻就有空在附近做零工,加上中稻易管理產量又高,像我村基本上都是種一季中稻。種兩季的很少,因為我這邊有很多零工做,工資也比較高。一般男人有一百六塊錢一天,女人也有一百二十塊錢一天。這就是不種兩季的原因!


專長古玩


糧食作物是人們的生存根本,糧食一直都是人們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以前種地像我們這邊都是種雙季稻,但是現在卻都只是種植一季稻。

一季稻與雙季稻相比,一年下來產量肯定是一季稻比雙季稻要低,而且近年來由於人們有拋荒以及稻田種植面積有下降趨勢。2019年糧食種植面積為14.71億畝,相比2018年少了1462萬畝,不過糧食的產量卻是又創了新高,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歷史的新高,產量為6.6萬億噸。在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為什麼糧食產量會進一步的上升,個人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糧食並非只是水稻一種。國內主要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以及薯類。水稻主要是在南方地區種植,而且南方地區還有不少的地方也種植小麥,從全國範圍內來說,水稻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佔比並不是最高的。水稻的種植面積佔全國的27%,而產量佔全國糧食產量的37%。也就是說,水稻在全國來說,它佔比糧食的比重並不是絕對的大。

二,種植技術的升級。這裡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水稻種子的升級,二是種植技術的升級。現在都是使用雜交種子,它們的產量更高,同時現在大量的使用了機械化種植。優良的種子,加上更為精細的管理,糧食的畝產也在不斷的提升。據查有關資料,2019年我國糧食作物畝產比2018年多6.6公斤,特別是穀物每畝增產10.1公斤,而其它的比如大豆、玉米、薯類等也都有增產。

三,穀物種植面積降低了,但是豆類種植面積增加了。水稻、玉米的種植面積是有所下降,不過豆類的種植面積,特別是大豆的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增加的種植面積有1332萬畝。而且大豆的產量也有所增加,每畝比2018年增加2.2公斤。

四,並非所有地方只種一季稻。現在還是有很多地方依舊是種植著早晚兩稻,種植一季稻在一些地方流行,但是在一些地方還是沒有流行開來。去年早稻產量為525億斤,減產46億斤,但是中晚稻增產達到166億斤。

整體來說,隨著種植技術的升級以及現在種植基本都是大田種植,管理得更為精細規範,技術服務也更為周到,再加上糧食種子的不斷升級優化,每畝水稻的產量也是在不斷的提升。而糧食作物又並非水稻一種,還有豆類、薯類等。在每畝產量增加、不同品種糧食作物種植規模調整的情況下,糧食作物也出現了最近幾年連續的產量新高。


洞庭清水塘


這麼多年來,我國國家建設和城鄉在改変的需要下,一些土地成了所需,比原來基礎上逐年地減少了一些。按理說來糧食的產量應該減少,但是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數量增加了,這當中有著幾大變革。

在前二三十年前,由於勞力,經濟,物質等各方面的缺乏,大部份土地雖然滿載滿插,都在廣種薄收的際體行情下,加上種植的是低產效的老品種,哪怕種的再多,收穫甚微。這此年來,在科學們的辛勤研製下培育出了很高產的品種,收效就大有不同了。

比如在原先未改良過的老品玉米或水稻,地薄肥差的情況下,王米畝產250斤,水稻畝產350斤大米,如今的新品種種植,王米一畝可產1300斤,是原來的五倍,水稻也是原老品種產出的四倍。

這樣測算對比下來,雖然土地被佔用,還不到原來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還有五分之四,剩起它的五倍等於二十,減去原來應產的五成,就多了一十五成,就打因農民去打工丟荒了的一半,產量上都比原來的還要多多有餘,糧食那就肯定是在增產之份。

如果都將土地全部耕種不以丟荒,那我國就是糧食出口大國了,所以在合理安排動用勞力之下,國家將允許農民去當農民工。所以說農民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國家的重要主力軍。

就如當今,如果沒有幾億農民工這支宅力軍的辛勤奮戰,我國現在的一場基礎建設也就沒有這樣的速度和效益。


愛寫文章的大叔


十年前糧食也是畝產千斤以上,而且種兩季、三季,年產量每畝在1500-1700斤左右,現在農村普遍種一季,充分考慮種子與科學技術的作用最高產量1300-1500斤,而且過去大量的山地、田邊地角、房前屋後都種多種經濟作物,現在都不種,加之拋荒、佔地、汙染、災害,糧食達到十年前的產量就難

實行從耕到種到管到收,烘乾收儲,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解決了小農戶實現大生產的難題,有效緩解了農戶“種田難”、“種田貴”問題,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為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走出了新路子。


漁者老楊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糧食增產是穩定的,糧庫賣掉是合理的,數字在電腦裡,隨時拿出來是填肚子的!瞎操心!!!


用戶7904304626649


整天說糧食安全安全,誰也知道沒糧食肯定不心安!可你們不想想:耕田搞不到錢過日子怎辦,誰來提高糧食價格?

耕一年田都跟到外做兩個月工的收入都沒有,誰會去耕呢?


海洋151193565


土地的潛力很大,但也是有限度的。

現在糧田面積減少,但總產在不斷提高,這得益於科技的不斷進步,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糧食新品種的推出,化肥使用量增加,使糧食單產不斷提高。

上世紀70年代,國家糧食供應比較緊張,因此在水稻種植地區推廣雙季稻。由於雙季稻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條件,很多地方的氣候並不適合,為了使雙季稻能夠在成熟以後收割,採用的方法無非就是縮短每季的收、種時間。在完全依靠人力的情況下,農民只能出工早收工晚。

由於那時化肥奇缺,增加一季作物後,原來供兩季作物的肥料分給了三季,使得三季的產量反而低於兩季,也就是農民對推廣雙季稻的總結: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那既然得不償失,為什麼還堅持推廣呢?那時各地都樹了典型,為了典型有說服力,都對典型加小灶,增加對典型化肥、農機的供應,典型推廣雙季稻後,產量得到提高,有關部門就認準有推廣價值,只是苦了其他地方的農民。

從另一方面講,種植雙季稻後,地力的損耗加大,土壤的肥力下降,長期種植三季作物而沒有相應措施也是不行的,所以很多地方還是回到一年兩熟了。


寧儉堂徐


原來種雙季,現在改一季,而且農田還減少,為何糧食產量還逐年提高呢?一是品種的改良,你看過去的稻子一畝三五百斤,現在呢,用了高產良種,一下子變成畝產一千斤以上。二是化肥的施入,從過去的不上肥到上農家肥,再到上單一化肥,現如今又到複合化肥,肥料的施入為糧食增產創造了條件。三是農藥不斷改良,過去遇蟲往往大減產或絕收,現在有農藥為糧食保駕護航。四是科技進步,發明出很多讓糧食增產的方法。五是機械的應用,很多低產田通過機械平整,土壤改良,為糧食高產創造了條件。六是過去種雙季看似多收一季,可往往和天災蟲災等災害相遇,現在只種一季,往往提前種,這樣作物生長期長,又避免了天災蟲災,畝產肯定大大提高,反而和種兩季差不多。以上就是為何糧田逐漸減少,雙季改單季反爾糧食還增產的原因。


楊志軍


要聽真話嗎!分田到戶國家根本不知道農民的實際糧食產量,都是評估。比如農村種地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產多少糧食,這個國家怎麼知道!


農民評論員


我也發迷[捂臉]有誰能解說不為什麼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