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提起這個事情,我的內心是沉重的。事情要從一週前的一次家庭爺孫倆的內部矛盾說起。

一杯顏料引發的戰爭

那天吃完飯,我在桌前奮力碼字,老公在收拾廚房,而公公在陪兒子玩,女兒則自己在一邊自娛自樂。突然女兒看到爺爺手裡拿著她的一個小杯子,而杯子裡她混合的顏料已經被爺爺倒掉了。

女兒瞬間崩潰大哭,埋怨爺爺把她的東西倒掉了。而爺爺最初是默認了自己的不對,把杯子還給了女兒,但裡面的顏料沒了,爺爺並未覺得是什麼大事,不就是一些破顏料嗎?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而對於女兒,那是她自己製作的藝術品,怎麼可以未經她允許就給倒了呢?所以女兒依舊大哭。

因為我要完成一篇文章,喊老公處理。沒曾想老公過來見女兒 不依不饒,心生不耐煩,不但不勸慰,還要把姐姐之前佈置的娃娃屋收拾了,因為老公覺得娃娃屋佔了太多空間,一直想收起來的。

女兒一聽,更崩潰了,哭得更厲害。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我坐不住了,批評老公:一個情緒還沒處理好,就去說下一個本來孩子就反對的事情,孩子能受得了嗎?而且她中午沒睡覺,也困了,情緒很容易崩潰。

我心疼得把女兒拉到自己身邊,而公公這時被點燃了,惡狠狠地衝著女兒走過來,一邊做著打女兒的手勢一邊說道:“我看就是慣得,你看你這樣子,就是欠打。要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早就打了”我當然阻止,而老公卻在一邊愣住了。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公公一直站在那氣呼呼、噼裡啪啦地說著,女兒膽怯地望著爺爺,我護著女兒,絕不允許女兒被打。而看著老公站在一旁不知所措、不敢攔著公公的樣子,我真是怒其不爭。

女兒果不其然困極了,沒一會兒坐在我懷裡打起了盹,我趕緊領她洗刷,安排上床睡覺,老公和兒子也洗刷上床了。

女兒上了床又清醒了,對著爸爸說了一句:“爸爸,為什麼爺爺打我,你都不保護我呢?”沒想到老公沉默了,沒有回話,我過去一看,發現老公竟然在流淚。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把倆娃哄睡後,老公告訴我小時候自己就是被公公和婆婆這樣管教的,不管自己是否做錯,不能有半點頂嘴,只要有一點辯解,就會被爺爺狠狠地批一通甚至有時還會捱打,所以幼小的他從小學會了順從,從不敢和公公婆婆對著幹。

聽著老公訴說自己的童年,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他即使在自己女兒面臨被自己爸爸打的情況下,也不敢用力阻攔了?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是啊,這種影響伴隨其一生,有時想改變甚至想與曾經的負面影響做鬥爭,卻經常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感慨的同時,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和家庭。我是一個從小被愛沐浴著長大的孩子,雖會因淘氣被打,但父母從來沒有壓制過我們,我們也從來沒有怕過父母,因為我們知道父母的愛勝過一切。父母雖然沒學過孫瑞雪老師持的理念“愛與自由”,但他們卻在一直踐行著,給予我們靈魂的自由。很欣慰的是,我們並沒因父母給我們反抗表達的機會和足夠的自由,長歪長壞或者不尊重父母,相反我們無比尊重父母,並愛著他們。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正是因為父母無條件的愛,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力量,知道怎樣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孩子。

越瞭解了老公的成長經歷,越感覺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地可怕。

所以我努力學習相關育兒知識,學習兒童心理學知識,為的就是讓自己能夠真正做到了解孩子、尊重並理解孩子,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的錯誤理念帶到我們的再生家庭中。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雖然這條路走起來比較漫長,我們還不夠完美,依舊會發火。但我們也要承認這個世界上本不存在完美的父母,而每位爸爸媽媽都在給孩子100%的愛。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回到開頭女兒和公公的“戰爭”,如何解決呢?

我們暫時沒有能力離開老人的幫忙,自己獨自照看孩子,也就是說公公和女兒會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生活在一起,所以如何幫祖孫倆搭好溝通的橋樑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其實公公和女兒發生過不少類似的事情,我每次都是這麼處理的?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幫老人說話

老人給我們看孩子真的是很不容易,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來到陌生的城市,有時還得遷就年輕人的做事方式,說他們也會委屈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我也常常勸慰自己要多理解老人。

他們那一代不管帶娃理念對不對,但是對於他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活了大半輩子,要改變根深蒂固的思想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年輕人多理解老人,才能客觀對待發生的事情,不偏不倚。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每次爺孫倆出現矛盾,我首先當然是先保護好女兒,然後再對女兒說:“寶貝,你可以生氣,生氣是沒錯的,但是表達方式不對。我們應該學會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大哭大鬧或者對爺爺有不禮貌的行為。”再引導女兒和公公去道歉。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給老人看的,不僅可以教女兒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也可以側面教老人理解孩子的情緒並正確對待他們的“無理取鬧”。

更重要的是讓老人感覺年輕人對他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偏袒孩子。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幫孩子說話

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錯誤或者說錯誤是由大人先引發的。

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給老人道歉,哪怕孩子沒錯,長期下去不僅不利於孩子是非概念的培養,更是壓抑了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我通常的做法是在發生矛盾時,先替女兒表達出她自己的感受,並和爺爺解釋剛才為什麼女兒會有看似不禮貌的行為,讓老人嘗試著去理解孩子。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這次我是這麼說的:“佳佳並不是針對您發脾氣的,無論是誰動了她的東西都會這樣,她辛辛苦苦調配的顏料突然被倒掉了,心情肯定不好,只是她還是個孩子,剛不到四歲,控制情緒的能力有限,還不懂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雖然爺爺還是無法理解,但是我該說的還是會說。

記住不說老人永遠不知道或者無法理解,而說了才有機會。

然後我會給女兒提建議,和爺爺去道歉,但同時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這次我是這樣建議女兒的:“告訴爺爺你的感受,可以這麼說:爺爺您衝我發火,我真的很害怕,我不是故意發脾氣的,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可能也是困了,爺爺對不起,以後我儘量用語言表達,您也要儘量控制自己哦。”

通常我還會在合適的時候,很自然說起女兒對我說的話,比如說:“佳佳說感覺爺爺沒有以前愛自己了,要不然怎麼會這麼兇呢?她說爺爺發脾氣時她很害怕。”當然這是經過我的修飾之後的話。哈哈哈,沒辦法,孩子還小,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強,當媽的只能幫她圓潤一下。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有時爺爺雖然不會說什麼,但是我能看得出每次之後他的變化,這也是讓我非常感動的地方。一個60多歲的老人,一個從來沒帶過自己兒子的老人,讓他為了帶好孫子孫女改變自己,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爺爺的努力。

所以請相信並請理解每一位幫我們的老人,無論是公公婆婆還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真的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倘若不是因為愛我們,誰願意去碰這費力不討好、責任又大的燙手山芋呢?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以身作則

記得在女兒兩歲半的時候,女兒堅持自己倒掉馬桶裡的小便,但是爺爺認為她不會倒,會弄撒,倆人因此發生了爭執,爺爺對女兒大吼。

對於那次矛盾,我認為爺爺雖然是好心好意,但是顯然沒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當然我沒辦法要求老人給一個孩子道歉,但我會以身作則,通過自己和女兒道歉的機會,讓老人意識到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孩子的錯誤,大人做錯了也需要給孩子道歉。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有時我控制不住對女兒發了脾氣,等我消了火,會和女兒道歉:“寶貝,對不起,剛才媽媽沒控制好,衝你發火了,媽媽向你道歉。”而通常我都是故意在爺爺面前這樣做,或者讓爺爺聽到。

有一次,爺爺不知由於什麼原因“冒犯”了女兒,只見他抱起正在哭的女兒說:“爺爺和你說對不起,向你道歉。”我當時簡直驚呆了,驚訝於爺爺的變化,驚訝於一個農村、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老人在努力學習科學養育的理念,嘗試改變自己。

教育家孔子曰:“言傳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想用在此處也是合適的。

爺孫倆的一場戰爭引發的“隔代養育”危機,我是如何化解的?

寫在最後:

隔代養育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理念上的衝突,孩子和老人之間也避免不了衝突,這個時候作為老人的子女和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學會搭好溝通的橋樑,為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努力著。

記住:和諧的家庭關係是給孩子最好的早教氛圍。這條路上我們一起努力!

我是倆娃全職媽媽,曾供職於行業內知名中法合資公司,家有兒女各一枚,關注孩子成長和教育,並踐行育兒即育己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我@陪兩小隻蝸牛去散步,共同成長和進步。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必刪!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