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講解2”帶你“暢遊”中國城市公園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城市公園系列雲講解來啦!27日,越秀推出“雲講解2”——中國城市公園,帶大家“暢遊”19世紀中葉建設的上海公花園、汕頭中央公園等,瞭解中國公園的起源。

閉館不閉展,每週一次。來,讓我們一起雲遊展覽館,線上看公園、聽故事。

第二期:中國城市公園

“公園”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然而與現代意義的 “公園”有巨大差異。我國的近代公園出現於19世紀中葉,在造園藝術上雖受“西風”影響,但更多的是基於我國傳統園林的技藝與手法,並隨著時代觀念及社會變化而不斷髮展,形成豐富多樣、特色各異、百花齊放的風貌。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將“公園”(Public Garden)帶入中國。它在中國清朝末年曾被譯為“公家花園”或“公花園”,後來逐漸簡化稱為“公園”。由於殖民者的生活需求,在我國出現了一批租界公園和殖民地城市公園,如上海的虹口公園(1902年)、法國公園(現復興公園,1909年)等。關於我國出現的第一座外國人建造的公園說法不一,較多學者認為是 1868年在上海蘇州河與黃埔江交界處的灘地上建起的“上海公花園”(Public Park,現黃浦公園);也有學者資料表明,在華建造最早開放的是1580年始建,1861年對外開放的澳門迦思欄花園。這些租界公園基本上採用租用國家的公園風格和特色,但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近代城市公園的發展。

除租界公園和殖民地城市公園外,隨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城市化發展的內在需要,在清末期出現了一批國人自建的公園。據統計,這一批公園約有11個,如 1897年興建的齊齊哈爾倉西公園(今龍沙公園)、1906年修建的無錫公花園(今城中公園)等。據《中國近代園林史》一書中朱鈞珍對近代公園研究考證,認為中國第一個自建的公園是1795年建成,1880年對外開放的位於甘肅的酒泉公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共產黨歷史上最早建造的公園是始建於1931年,位於江西省上饒市葛源鎮的列寧公園。

辛亥革命後,公園成為市政建設內容之一,得到國內市政當局的重視,公園建設有了明顯的發展。國內城市紛紛建設公園,如廣州的中央公園(現人民公園)、漢口的市府公園(現中山公園)、北平的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杭州的中山公園等。這些公園有的利用原有風景名勝、古典園林進行整理改建,有的通過撥地新闢。近代城市公園是我國園林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雖發展緩慢,但為現代城市公園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下一期的“雲講解”將揭秘嶺南園林發展史。記得下週五一起來“暢遊”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