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魯迅,一個耳熟能詳和家喻戶曉的名字,街上任意拉一個人來問,他也能搖晃著腦袋嫻熟地背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大家對魯迅可謂是“愛恨交織”了,在單純懵懂的年紀時讀他如此晦澀難懂的文字,不可不說是精神上的一種“凌遲”。從解放前到現在曾經出現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的文章有40多篇,從這龐大的數量中也可看出魯迅在文學和教育中的地位了。

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近年來關於魯迅的作品是否應該退出中小學生語文教材的爭論一直甚囂塵上,很多人會提到這麼一句話——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這句話的出處應該是韓石山的作品,書名即是《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在這先摘錄幾句韓石山的話:

讀魯迅的書是讓人長脾氣的,讀胡適的書是讓人長見識的;魯迅深刻而絕望,胡適平易而葆有希望;少年多讀胡適,易養成健康的心理;老年多讀魯迅,則減少暮氣。

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最初看到“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這個說法時,心裡是無比震撼的,中國現在竟然有這樣的大學問家,能做出這樣的評判。再細想一下,這句話怎麼這麼耳熟?哦,終於想起來了。有句老話叫做“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後面似乎還有一句“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

看到這裡可能就有讀者會忍不住跳起來了,這都什麼歪理!

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魯迅的文章,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被編入了教科書。

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人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裡,就選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

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

到了建國後,對魯迅的推崇更是一度達到了頂峰。

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不過據媒體報道,新版的高中語文課本刪除了魯迅的《阿Q正傳》,《藥》,《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爭議。

刪除的原因,據說有三條:

一是魯迅的文章艱深難懂

二是要挪點位置讓其他作家文章也露露臉

三是與時代脫節

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魯迅的作品並不是只有雜文,更不是所有作品都是以思想性為其目的。魯迅之所以以文學家的身份受到廣泛讚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新白話文文學的探索,以及作品的文學水平。

魯迅寫了許多的散文和短篇小說。他的散文和小說,結構緊湊,文筆直白,環境渲染適度,人物塑造精準。除《阿Q正傳》外,大部分小說和散文都是容易閱讀的。

魯迅作品是否該被撤出小學教材?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早就該被撤?

如果不過度強調思想性,那麼這些作品細節豐富,結構簡潔,很多還饒有趣味,很適合於初級到中級階段的語文教育 —— 事實上小學教材的選文,也是突出其“文學性”。如果教學合理,學生能從魯迅的文章中學習體會到很多文學的有趣之處和實用的寫作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