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紀行》,一部旅行文化史

青綠色的針葉林與黃綠色的白樺林交織在一起時,你會想到什麼?冬天氣溫零下五十八到六十度左右的林海中生長著紫色的鳶尾花、粉色的玫瑰花、紅色的車前草以及稀稀落落的毛莨和勿忘我時,你是否會覺得詫異?讀到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馬主之國和寶主之國時,你又瞭解到了什麼?

《絲綢之路紀行》,一部旅行文化史

《絲綢之路紀行》分為“對乾燥亞洲史的思考”和“探訪乾燥亞洲史的歷史”前後兩個篇章。作者在前言中說到自己所著此書僅僅是對未知國土的憧憬以及對卓越文化的讚許,極其平凡、不玩弄花招地追究歷史的真實。作者在此書中也確實傾注了一顆對歷史和文化探尋的率真任情之心。

《絲綢之路紀行》,一部旅行文化史

群山赤裸,積雪成冰的山頂乃是乾燥地帶的姿容。以天山山脈作為軸心與界限,與此相對的綠洲世界似小國林立逐水而生。在乾燥亞洲的黃色沙海中到處充斥著白色的鹽湖,似鏡子一樣閃閃發光。在布哈拉,天氣變化迅速,而吐露團團白色與淡粉色的俄羅斯梅竟也和發了苞芽的柳、桑一般競相爭豔,倒也有幾分可愛活潑。似茶葉罐上加了頂帽子的大光塔亦可堪稱中亞第一高塔。在薩邁拉猶然可見碩大海螺般的光塔矗立其間,象徵著力量與繁盛。

《絲綢之路紀行》,一部旅行文化史

飲食可以明確揭示環境與生活的差異。在絲綢之路終點的中西亞,綠洲世界的生活者主要以羊肉與麵粉為日常的飲食,例如普遍受歡迎的拉條子(饢)、櫻葉餅皮狀的布里昂、著名的中亞抓飯……遊牧世界則廣泛盛行在長鐵釺上烤制的羊肉串和由牛肉、馬鈴薯、蔬菜做成的羅宋湯。當然也少不了著名的料理:斯特羅甘諾夫牛肉。這些著名的俄羅斯菜譜也是乾燥亞洲歷史的文化記憶吧!

《絲綢之路紀行》,一部旅行文化史

“如今,我們生活的世界似乎正失去個性,向均一化發展。傳統文化被迫站在機器文明的面前,被強制降低自己的鳴響。”在歷史上熠熠放光的沙漠島的獨特樣貌正在喪失,因此作者想再一次返回綠洲的起始,探訪它的特色。在我看來,作者對乾燥亞洲或說絲綢之路世界做了深刻的現身剖析,不僅是對自己的探索之心的追尋,也有著治學的嚴謹,文者的責任,也在更高的層面上表現出文化的多元、獨特與包容。“文化乘著駱駝背傳播”這一形容絲綢之路的觀點似乎也放之四海而皆準了。

《絲綢之路紀行》,一部旅行文化史


各位看官對絲綢之路有什麼見解呢,不妨來討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