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業:2019穩中求進 2020危中尋機


石化行業:2019穩中求進 2020危中尋機


2020年,原油輸出國成員相互拉鋸、新冠疫情擴展到全球範圍等“黑天鵝”,讓原油市場、金融市場等產生了巨大的波動。近期,世界銀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權威機構發佈的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為10年來最低,並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與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加快。目前看來,世界經濟將維持低速增長,中美貿易摩擦會有所緩和,但仍將持續;地區緊張局勢可能加劇。


  回望石化行業,2019年,整體行業經濟運行穩中有進,但仍受困於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單位成本保持高位運行等問題。2020年,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既面臨著嚴峻挑戰,又有著難得機遇。


  2019年:行業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3月4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佈了2019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報告。報告認為,行業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經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增長動力進一步增強,增長質量繼續提高。


  ■ 營業收入穩定增長,效益下滑趨勢放緩


  石化行業增加值增速回升,營業收入平穩。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6271家,全年增加值比2018年增長4.8%,增速較2018年加快0.2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全國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0.9個百分點。其中,化學工業增長4.8%,加快1.2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增長6%,加快1個百分點;煉油業增長4.3%,減緩2.1個百分點。


  2019年,石化行業營業收入12.27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1.3%,佔全國規模工業營業收入的11.6%。其中,化學工業為6.89萬億元,下降0.9%;煉油業為4.02萬億元,增長4.6%;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為1.1萬億元,增長2.4%。


  整個行業的效益下滑趨勢放緩。石化行業2019年利潤總額6683.7億元,比2018年下降14.9%,但降幅較前11個月的同比增速收窄2.7個百分點,較一季度收窄7個百分點。行業利潤佔全國規模工業利潤總額的1/10。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效益保持增長。截至2019年12月末,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規模以上企業302家,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628.6億元,比2018年增長6.1%。虧損企業虧損額比2018年下降近四成。產能利用率為91.2%,比2018年上升了2.9個百分點。


  煉油業效益下滑,但趨穩。截至2019年12月末,煉油業規模以上企業1124家,全年實現利潤總額947億元,比2018年下降42.1%,降幅較前11個月收窄7.1個百分點。每100元營業收入成本83.16元,為5年來新高。虧損面達26.1%,虧損企業虧損額199.9億元,比2018年上升71%。


  化學工業效益低位運行。截至2019年12月末,化學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3335家,全年利潤額3978.4億元,比2018年下降13.9%。從各主要板塊看,與2018年相比,專用化學品、塗(顏)料製造和橡膠製品等利潤保持增長,年增速分別為1.4%、8.1%和9.7%;基礎化學原料製造利潤年降幅較大,為30.5%;合成材料製造利潤年降幅為7%;煤化工產品製造利潤年降幅最大,達136.5%。


  ■ 產量、消費量平穩較快增長


  從能源和主要化學品產量來看,2019年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原油生產平穩,天然氣持續較快增長。比起2018年,2019年全國原油產量1.91億噸,增長0.8%;天然氣產量1736.2億立方米,增長9.8%。


  同時,全國原油加工量6.52億噸,比2018年增長7.6%。成品油產量3.6億噸,比2018年增長0.2%,其中柴油產量1.66億噸,下降4%;汽油產量1.41億噸,增長1.9%;煤油產量5272.6萬噸,增長10.6%。


  主要化學品增長總體平穩。比起2018年,2019年全國乙烯產量2052.3萬噸,增長9.4%;合成樹脂9574.4萬噸,增長9.3%;合成纖維7405.9萬噸,增長9.9%。


  與此同時,原油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天然氣消費減緩。2019年,我國原油、天然氣表觀消費總量達9.70億噸(油當量),比2018年增長7.7%,減緩2.2個百分點,其中原油表觀消費量達6.96億噸,增長7.3%,比2018年加快0.5個百分點,對外依存度為72.6%;天然氣表觀消費量3047.9億立方米,增長8.7%,比2018年回落8.5個百分點,對外依存度為43%。


  2019年,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3.1億噸,比2018年下降2.7%,2018年的年增速是2.6%。其中,柴油表觀消費量1.46億噸,降幅達6%;汽油表觀消費量1.25億噸,下降0.8%;煤油表觀消費量3878萬噸,增長4.4%。


  值得注意的是,合成材料2019年消費大幅加快,比2018年增長9.6%,加快了4.4個百分點,其中合成樹脂表觀消費量1.23億噸,增長10.3%;合成纖維表觀消費量8251.7萬噸,增長9.2%。


  ■ 三大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石化市場疲軟,價格持續低迷。2019年,石油和主要化學品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總體疲軟,價格總水平在連續兩年上漲後,再度下降。國家統計局價格指數顯示,比起2018年,2019年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出廠價格指數下跌3.6%;化學原料和化學品製造業跌幅為3.9%,特別是一些主要基礎化學原料和合成材料市場價格持續大幅下挫。


  在監測的84種主要有機化學原料的市場價格中,年均價下跌的品種超過83%,跌幅20%或以上的品種佔比達35%。合成材料主要品種價格幾乎全線下挫。市場疲軟導致化學工業效益在低位徘徊。


  二是單位成本保持高位運行。2019年,全行業營業收入成本比上年增長3.1%,比營業收入增幅高1.8個百分點。同年,每100元營業收入成本比上年上升1.39元,其中化學工業每100元營業收入成本上升0.69元,煉油業上升2.91元。成本持續高位運行,制約了行業經濟效益的回升。


  三是石化市場進口壓力增大。2019年,我國石化產品進口持續較快增長。數據顯示,全年淨進口有機化學原料4448.6萬噸,比2018年增長2.4%,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增速不斷加快。合成材料淨進口4100.9萬噸,年增速達9.3%,為2010年以來最大增速,其中合成樹脂進口3366.8萬噸,增幅達12.4%,12月進口同比增幅高達26.3%。由於進口量巨大,國內石化市場競爭十分劇烈。


  相較2018年,行業增加值增長4.8%,加快0.2個百分點;營業收入12.27萬億元,增長1.3%;利潤總額6683.7億元,下降14.9%;進出口總額7222.1億美元,下降2.8%;原油、天然氣產量3.47億噸,增長4.7%;主要化學品產量增長約4.6%


  2020年:聚焦行業經濟六大問題


  2020年,石化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既面臨著嚴峻挑戰,又有著難得機遇。


  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不確定性因素多、環境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原油對外依存度攀升、產品結構性過剩難以根本改變這五大挑戰依然嚴峻。另一方面,發展機遇體現為國際經濟環境謹慎樂觀,國內經濟彈性空間充足,我國石化行業發展潛力巨大等。


  因此,石化企業在2020年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確保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這當中,有6個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關注,認真研究。


  ■ 穩與進的問題


  穩是進的基礎,進是穩的目標。“穩中求進”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立的經濟工作總基調。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十分突出,產業佈局不盡合理、生產效率不高、資源能源浪費,以及基礎產品過剩、高端產品短缺的問題在各行業都存在。我們要認真思考“穩與進”的問題,處理好其中的辯證關係。如果只強調“穩”,就只抓住了矛盾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矛盾的另一個方面,而“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0年,我們一定要按照“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穩字當先,在確保平穩的基礎上,要求進、求好。這就要求石化企業在不斷提升運行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在結構調整和優化上狠下功夫、在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上狠下功夫、在本質安全和綠色發展上狠下功夫,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努力實現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


  ■ “收好官”與“布好局”的問題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佈局之年,“收好官”與“布好局”是今年工作的主線,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基礎。


  “收好官”方面,我們要認真回顧、對比“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是否完成,認真總結、梳理石化行業已經奠定的基礎、形成的優勢,同時要系統地分析多年來積聚的突出問題、主要矛盾和短板,更要認真研究離石化強國的目標還存在哪些差距。


  “布好局”方面,石油和化學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將於今年編制完成,一些子行業的規劃也會陸續出臺。按照這些規劃,我們應當明確發展方向,認真做好企業今年、“十四五”及中長期的發展規劃。


  ■ 舊產業與新業態的問題


  這是傳統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的問題。由於片面追求速度、過分強調增量,我們過去把很多的精力花在了大投入、大基地和新建項目上,忽視了對傳統產業和老工業基地的升級改造。


  我國現在有著堅實的工業基礎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但要注意由於我國工業化的時間還不夠長,工業化階段正在向中後期過渡,工業經濟中傳統產業的佔比約為80%,傳統產業目前仍然是工業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本盤”。石化行業也是如此,大宗基礎化學品和傳統石化產業仍然是我國石化行業結構的主體。


  我們看德國巴斯夫公司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150多年的發展過程、美國杜邦公司威名頓生產基地近220年的發展歷程,都是不斷改造提升和升級的過程。他們也藉此長期站穩世界先進化工基地的地位。這些值得我們在後工業化階段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借鑑和學習。


  我們在大力創新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既要重視新基地和新項目的建設,又要重視老石化基地和原有基礎好、主業突出、管理水平高的石化企業的改造與提升。同時,我國應當注重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現代石化產業集群,努力打造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企業群體,以及產業鏈集聚度高、協同性強的產業集群。


  ■ 風險防範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風險防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很多企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進入21世紀,這些企業不斷做大,兼併重組式的“跑馬圈地”成為企業在2000年~2010年做大做強的主要特徵。現在,很多石化企業已經站上了世界500強、中國企業500強的平臺,如何做強、做優成了新的課題。


  我們要清楚,精耕細作、精細化管理需要時間,高效運營、高質量發展恐怕需要時間更長。對石化企業而言,一要嚴加防範安全風險和環境風險,這是石化企業及其產品特點決定的。沒有安全,可持續發展無從談起。一次事故就可能讓企業多年的心血瞬間化為烏有,甚至殃及周邊的企業、危害園區和社區。


  二要防範資金風險。近年來,有些企業藉助金融、資本市場或者發行企業債,實現了快速發展和規模擴張。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形勢日益複雜、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企業要高度防範資金風險,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高度重視現金流,強化內部挖潛和成本管理,努力降低企業負債率。


  三要合規經營。這方面目前我們尚未重視,而跨國公司已經高度重視,甚至被列入企業可持續發展關鍵要素及風險防範重點。企業要確保自身運營滿足法律法規,以及國際公約的要求。近幾年,有些企業,甚至上市公司在合規經營方面吃過一些苦頭,教訓值得吸取總結。


  總之,石化企業一定要從身邊的案例和經驗教訓中學習,不斷強化風險意識,守住風險底線,確保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不產生系統性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 過剩與競爭的問題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特徵,過剩是市場競爭的物質基礎,也為競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是嚴重過剩是不可取的。當前,氮肥、純鹼、燒鹼、電石、輪胎等大宗基礎產品的過剩讓人擔憂,但最讓人憂慮的是油品、芳烴、聚酯,甚至烯烴、有機硅、聚碳酸酯等過去短缺的化學品也出現產能過剩的勢頭。


  近幾年,由於煉化一體化項目的集中建設和投產,我國的煉油能力已超過8.5億噸/年,但產能利用率約為76%,與全球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成品油年出口量高達5537.6萬噸。


  據統計,2019年,全球乙烯新增產能達610萬噸/年;聚乙烯新增產能695萬噸/年,2020年將再增834萬噸/年。從市場需求看,乙烯、聚乙烯國內市場缺口還較大,但2019年全球聚乙烯市場已陷入供應過剩的困境,2020年將面臨更大的過剩壓力。


  前幾年,我國大量進口對二甲苯(PX)。2019年,國內新增PX產能1075萬噸/年,比2018年增加77.5%,同期產量增加40%。2020年全球PX總產能預計為6487萬噸/年,而需求量不到5000萬噸,全球市場已經飽和。


  這種全球市場已供過於求,而國內還在集中擴能的現象,必須引起業界的高度重視。從今年開始,除了國務院《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規劃部署的國家重點基地和重大項目,新建和擴建煉油項目及新建PX和乙烯項目將一律嚴控,不得違規審批。石化行業的工作重點是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國內與國際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所有國家已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影響的有機體,形成全球供需循環的大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產業的發展佈局、戰略定位和目標市場等都不能侷限於國內,必須拓展視野,立足於世界石化行業的大平臺、大背景和大體系。


  一是產能和規模都必須以全球市場的供需為背景來論證,不能僅僅看到國內市場缺口大就盲目決策、投資。


  二是新項目、新產品的競爭力分析要立足世界平臺論證。同一種產品在不同的地區組織生產,由於其原料成本、勞動力等要素配置的不同,競爭力會差別很大。比如,由於北美地區和海灣地區輕烴資源更具成本優勢,所產乙烯比其他地方以石腦油裂解工藝生產的乙烯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這些地區以丙烷脫氫製得的丙烯也是如此。


  三是要關注我國獨有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這一產業的創新水平和國家能源戰略意義無疑是顯著的,但對其產品競爭力的分析要放到整個石化行業的平臺和體系中慎重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