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大產業”讓貧困戶“借船出海”穩定脫貧

阜平:“大產業”讓貧困戶“借船出海”穩定脫貧

新華社石家莊3月27日電(記者範世輝、趙鴻宇)“新冠肺炎疫情前期,不少地方蘑菇都出現了‘賣難’,我們這兒龍頭企業仍按保護價收購,我們沒有損失。”在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種植核心園區,不少通過種植食用菌脫貧的菇農說。

實際上,“賣難”不是不存在,而是被轉移到了龍頭企業阜平縣嘉鑫種植有限公司。據嘉鑫種植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由於物流不暢、部分飯店或批發市場未開業,他們收了食用菌也很難出售,不過,縣有關部門幫他們協調銀行快速貸款3000萬元,用於食用菌的烘乾儲藏,作為過渡措施化解了暫時的“賣難”。

記者採訪發現,阜平扶貧產業能夠免受衝擊渡過難關,是因為當地通過“政府+金融+科研+龍頭+園區+農戶”帶貧機制為貧困戶打造了一個“大產業”,貧困戶的生產勞作變成了大產業鏈條的一個小環節,再也不是發展個體經濟“一葉扁舟”,隨時會被市場經濟的大潮吞沒。

“沒有龍頭帶動,產業就做不大,也很難可持續,這是我最大的體會。”阜平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趙敏濤一直分管扶貧工作。他說,阜平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了現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藥材、規模養殖、家庭手工業、生態旅遊6大產業,每個產業都有多個龍頭企業帶動。“比如在食用菌產業,我們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實行‘六統一分’,企業負責建棚、品種、制袋、技術、品牌、銷售‘六統一’,農戶分戶栽培管理,只有這樣,產業才能走上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科技的引領增加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食用菌發展過程中,當地依託李玉院士工作站、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阜平產業研究院和6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在選材、種植、包裝、銷售等全鏈條進行創新,同時舉辦各類技術培訓1000多場次,培訓3萬人次,這些為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

阜平縣金融辦主任杜金利介紹說,為了更好地護航產業發展,阜平縣政府成立了阜平縣惠農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為全縣範圍內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般戶、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協調聯動下,群眾不需抵押便可申請貸款,且5萬元內的三年期貸款,由政府全額貼息。他們還成立了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網絡,貧困戶足不出村,就可以申請到小額貸款。另外,針對農畜產品價格變動大的情況,他們還與保險公司共同打造了“成本價格保障險”,對因自然災害或市場價格波動造成損失的農戶,保險公司予以相應賠償。

記者採訪發現,“科學技術引領、園區和龍頭帶動、金融保險助力、政府規劃協調、農戶積極參與”的產業發展機制讓扶貧產業具有了較高的可持續性,同時避免了貧困戶獨自面對市場的能力不足問題。過去,貧困戶自己搞個體種植、養殖,遭遇市場價格波動經常“辛苦一年反而賠錢”,如今,這種情況一去不返。

“大產業”讓貧困戶“借船出海”穩定脫貧。不少貧困戶表示,只要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踏踏實實幹,就能穩穩當當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