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催化界的那些前輩!向他們致敬!

中國的催化科學與技術始於20 世紀初,經過先輩的努力使其經歷了發展初期和穩定發展階段,在歷史上由於人為因素的嚴重破壞使其處於停滯並失去了寶貴的十餘年大好發展時機。 20 世紀 80 年代, 中國催化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迅速恢復和建立了以中科院、高校和產業部門研究院組成的三個方面軍的研究隊伍。開展了以形式動力學為主要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基礎研究方面提煉出新催化材料、新催化表徵方法和新催化反應為主要研究方向。表面科學、納米科學的出現大大促進和深化了催化的基礎探索,催化正從藝術走向科學……. 在應用催化研究方面,在不同歷史時期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在煤、石油、天然氣優化利用,先進材料,環境,人類健康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當前的中國已成為催化大國並正在走向催化強國。


細數中國催化界的那些前輩!向他們致敬!

在這快速發展階段,前一輩催化人起著關鍵的作用,那麼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建國以來, 以張大煜、蔡鎦生、蔡啟瑞、餘祖熙、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高校和產業部門的研究院構成了催化研究隊伍的三個方面軍. 但其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 研究設備殘缺陳舊, 研究隊伍斷層, 經費短缺. 自 20 世紀 80 年代改革開放以來, 經過中科院、教委和科委精心策劃, 先後籌建了:

郭燮賢、辛勤、徐奕德、熊國興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林勵吾、李文釗、王弘立、鄭祿彬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 團隊;

蔡啟瑞、萬惠霖、張鴻斌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廈門大學團隊;

彭少逸、鍾炳、陳誦英等為學術帶頭人的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團隊;

李樹本、殷元騏、王弘立、陳英武、沈師孔、寇元等為學術帶頭人的羰基合成和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蘭化所團隊;

吳越、謝小凡、張曼徵等為學術帶頭人的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團隊;

鄧景發、高滋、鄭繩安、李全芝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復旦大學團隊;

龐禮、李宣文、謝有暢、林炳雄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北京大學團隊;

陳懿、須沁華、顏琪潔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南京大學團隊;

蔡鎦生、鄭作光、丁瑩茹、甄開吉、吳通好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吉林大學團隊;

金松壽、鄭小明、沈之荃等為學術帶頭人的浙江大學團隊;

朱啟明等為學術帶頭人的清華大學團隊;

張鎏、趙九生、秦永寧、鍾順和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天津大學團隊;

李赫晅、項壽鶴、陶克毅等為學為學術帶頭人的南開大學團隊;

王祥生、蔡天錫、何仁、金子林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大連理工大學團隊;

劉化章等為學術帶頭人的浙江工業大學團隊;

黃鐘濤、曾紹愧等為學術帶頭人的華南理工和中山大學團隊;

汪仁、李承烈等為學術帶頭人的華東理工大學團隊;

魏可鎂、付賢智等為學術帶頭人的福州大學團隊;

閔恩澤、李大東、何鳴元、汪燮卿、舒興田等為學術帶頭人的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團隊;

張式、關興亞、陳慶齡等為學術帶頭人的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團隊;

胡永康、韓崇仁等為學術帶頭人的中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團隊;

毛炳權、劉新香、楊元一等為學術帶頭人的北京化工研究院團隊.

從而形成了以上述團隊為代表的一批高素質的中國催化研究隊伍。


細數中國催化界的那些前輩!向他們致敬!

中國石化總公司、國家基金委的建立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催化科學技術的發展. 研究生制度的恢復促進了催化人才隊伍的培養, 造就了一批催化界的精英. 在這樣一批學術帶頭人的精心策劃和努力下, 全方位地開展國際合作, 大批人被選送出國學習、工作、吸收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 他們之中相當多的人成長為遍佈世界各發達國家的精英.

為使中國催化界走向國際催化學術舞臺, 中國催化界學者積極參加和主辦國際學術會議, 先後主辦了“中日美催化會議”(後來發展成為“泛太平洋國際催化會議”)、“國際溢流學術會議”、“催化和膜科學大會”等. 推動、簽訂了諸多同日本、歐洲、美國、俄羅斯的雙邊和多邊等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鑑於石油資源的日趨匱乏, 李文釗等組織了“天然氣轉化利用”國家八五計劃項目. 為了爭取研究經費、凝練學術命題和聚集人才, 郭燮賢、蔡啟瑞、彭少逸、閔恩澤、陳懿等人策劃了 “煤、石油、天然氣優化利用的科學基礎”八五攀登項目, 該項目得到中石化和國家基金委的資助. 它是國家當時對催化領域的最大支持項目, 其命題也是中國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的永恆主題, 後來的九五重大、重大基金、“973”、“863”等項目給催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極大的支持.

在這期間創刊 (復刊) 了“催化學報”、“分子催化”、“燃料化學學報”、“天然氣化學”“石油學報、”“石油煉製”“工業催化”、“石油化工”等主流催化雜誌; 恢復成立了催化委員會及常設秘書處; 設立了中國催化終身成就獎和青年獎, 2010 年又增設了面向 35 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中國催化優秀青年獎”; 確立了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國催化會議, 現已舉辦了 14 屆, 參會人數從百餘人發展至今 1500 餘人, 促進了學術和技術交流(2013年的數據).

細數中國催化界的那些前輩!向他們致敬!

目前, 我國同國際上主要催化大國、強國建立了實質性的合作關係; 幾乎所有國際催化主流雜誌都有中國催化學者任編委和國際顧問; 亞太催化委員會的秘書處常設在中國; 蔡啟瑞、郭燮賢、陳懿、何鳴元和李燦代表中國催化學會先後任國際催化理事會理事; 2004 年李燦當選國際催化理事會副主席, 2008 年升任主席, 這是中國催化學者第一次當選國際催化理事會主席, 表明中國催化受到國際催化界的重視. 上述種種舉措和老一代催化界精英們追求卓越的奮發努力和獻身精神為造就現今中國催化界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正式這一批人,帶動了中國催化的發展,然而我們現代的催化人,有多少人能知道這批前輩呢?以及他們的具體貢獻呢?我們年輕一代,應該瞭解歷史,將催化路走下去!

內容參考中國催化三十年進展: 理論和技術的創新,若有不妥,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