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媳婦永遠處不到一起嗎?你有什麼心得分享?

王如21


我們首先要理解中國的婆媳矛盾是具有中國特殊主義,是中國特有的產物。婆婆和媳婦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不要在一起。

結婚正常來說是你和我同時離開我們個人的家庭,我們一起組建一個新的家庭,這個是正常的邏輯。但是,在中國是這樣的嗎?接媳婦,嫁女兒,我是女方我結婚了,就要離開自己的父母,到南方家裡來,和男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男的結了婚沒有什麼區別,就是多了個媳婦,女的結婚是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這個沒有人可以理解。不要說我們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算不住在一起,一旦有跟家人接觸了機會,我剛說的問題就會展示出來。這會讓女的很沒有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就會轉嫁給婆婆。

我們看一下中國家庭的輪迴鏈條

鏈條一:結婚時,做選擇的標準,不是情慾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多是安全感,不僅長輩為兒女做選擇時如此,年輕人自己做選擇時也常如此。結果是,婚姻相對穩定,但缺乏情感。愛情必須是兩個個體忠於自己內心的產物,集體主義催生不了愛情,並且總是愛情的阻礙。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但中國式家庭輪迴中,這一個基石,普遍沒打好。

鏈條二:婚姻生活婚後,因沒有感情的滋養,也因為重男輕女令女性嚴重缺乏安全感,導致妻子一方怕孤獨,於是去抓丈夫,控制丈夫,而丈夫覺得,本來就缺感情基礎,更不願被妻子緊緊抓住,那會讓他重溫幼時被媽媽吞沒的噩夢,所以丈夫要選擇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愛好,或者其他女人。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原因是,一旦早期的激情期過去,看似平凡的婚姻生活,是對兩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的極大考驗。兩人相處不易,同時小家庭又被大家庭牽絆太多,都會導致中國式的婚姻生活太沉重。

鏈條三:妻子感覺到更加孤獨無助,但她越抓,男人跑得越遠。等有了孩子後,妻子終於發現,孩子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彌補她內心的空洞,於是,她開始抓孩子。並且,最好是個兒子,那麼,兒子不僅彌補了情感空洞,還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情慾的空洞。異性相吸,在母子間一樣存在。結果,媽媽會把兒子抓得更緊。兒子被媽媽抓很緊,那女兒呢?如果媽媽內心比較健康,則可能會有同樣待遇,也會被媽媽抓住,但若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則女兒容易成為媽媽的“被討厭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被媽媽厭惡乃至虐待。於是,造就了一個同樣沒有安全感甚至內心空洞更大的女性。

鏈條四:新一代的戀愛這樣的男孩女孩長大了,男孩抗拒情慾表達,抗拒親密,同時被動;女孩則不知情慾是何滋味,並因被拋棄的創傷,而對親密有強烈渴求,但又覺得得不到,所以會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動的男人。於是,又重複了輪迴的第一個鏈條——夫妻之間缺乏情愛。

鏈條五:母子共生妻子想抓丈夫,丈夫想逃,這還不夠,更要命的是,婆婆也想抓兒子,而對於媽媽,兒子意識上還不能逃離。由此,催生了一個獨特的中國式現象:兒子必須和媽媽黏得緊一些,不能逃離;兒子和兒媳疏遠,卻成了可以被接受的現象,唯獨妻子不能接受,但只能獨自品味。

媽媽為什麼非要跟著兒子,非要進入到兒子的小家庭?

中國的媽媽們與自己的丈夫關係質量差,而與孩子特別是兒子構建起了共生關係,這會導致,她們難以脫離這個關係。共生關係具有強烈的排外性,對於共生關係的雙方來說,其他第三方都是入侵者,兒子會將父親視為入侵者,而婆婆會將兒媳視為入侵者,並且是一個絕對的入侵者,於是有很大的敵意。

上述幾點是想說中國家庭為啥都喜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婆媳之間敵對的本質是什麼,因為有了這個深層次的因素。所以,婆媳之間關係好不了,媳婦覺得婆婆付出是應該的,不受重視和尊重才會對物質這麼敏感,這個社會看似公平了,實質上這種傳統中國式文化依然沒有消失,在男人和婆婆的眼中,家庭結構是公婆,丈夫孩子和妻子,妻子不僅要做家務,生兒育女,還要孝順公婆,這樣的邏輯思維下,請問女性心裡什麼感受?沒事還是婆婆是婆婆,媳婦是媳婦,能離多遠就多遠。


索心天使


把自己化為婆媳之間的橋樑


夕光uknow


婆媳關係一直都是大家最常提起的話題,怎麼看待,其實根本在於自己,畢竟,人老了有很多觀念是很難改變的,作為年輕人,大多時候順著老人,總歸讓她感覺到我的兒媳婦比較聽我的,就不會有太大的關係,至於個別老人特別為難兒媳婦的另當別論,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