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年終盤點之焦點人物

2019年文化年終盤點之焦點人物

2019年焦點人物盤點: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退休;王旭東出任故宮新“掌門”;樊錦詩獲得“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為詩銘志;爆款劇《長安十二時辰》帶火了原著作者馬伯庸……

單霽翔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4月8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式退休,由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七年中,單霽翔擁有了多重身份:改革者、“網紅”、文創“玩家”和故宮“看門人”。故宮博物院也從往日的嚴肅高冷,成為親切萌趣的所在。5月,單霽翔受聘為故宮學院院長。此後,單霽翔開啟了一路的宣講之旅,圍繞“文化自信”宣講傳統文化活起來,安徽、浙江、上海、山東、山西等地都迎來了他幽默風趣的講座。>>>[策劃]

王旭東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4月,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棒單霽翔出任故宮新“掌門”。12月30日,在走訪了故宮博物院各部門之後,王旭東將未來工作方向總結為“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紫禁城建成600週年和故宮博物院成立95週年重點活動方案。“活力故宮”正是王旭東上任之後提出的最新定位。

樊錦詩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供圖(來源:中新網客戶端)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樊錦詩獲得“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從1963年第一次“觸碰”莫高窟至今,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樊錦詩都圍著莫高窟轉,守護著這座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這就是樊錦詩的真實寫照。

葉嘉瑩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95歲的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為詩銘志:“我如果能病而未死,仍有精力去工作的話,下一件事情就是要把當年的吟誦整理出來,留給後人,不要讓我們這麼寶貴的吟誦失傳。”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眾多光環和頭銜中,她總說:“教師是我最看重的身份。”

劉慈欣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今年5月初,電影《流浪地球》在中國內地正式下映。該片內地總票房超46億元人民幣,票房成績居中國影史票房第二位。但作為電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在面對近乎狂熱的粉絲時,仍保持著一種冷靜。雖然至少從五年前就有媒體在預測“國產科幻片元年”,但在劉慈欣看來,《流浪地球》仍屬於超常發揮。

馬伯庸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火了原著作者馬伯庸。被稱為“文字鬼才”的他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把發現的題材開腦洞,用幽默的語言寫成故事給別人看,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寫作之外,馬伯庸是個有趣的人,刷微博、打遊戲,出去旅行找好吃的……於他而言,生活與文學並行不悖,卻又水乳交融。

梁曉聲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梁曉聲的三卷本長篇小說《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票數在五部得獎作品中位列第一。梁曉聲一直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他說接著還會出三四本書,同時還有三部電影在拍攝。看書寫字,構成梁曉聲主要的生活。梁曉聲認為,對於作家而言,以35歲為界,應該在其後的創作中將目光轉向“他者”,“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

徐懷中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2019年,徐懷中以90歲高齡攀上文學的高原,長篇小說《牽風記》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徐懷中是歷屆茅盾文學獎年紀最長的獲獎作家,但他的作品卻元氣充沛,如此青春、激情、浪漫、空靈、唯美、神秘、詩意、簡約,充滿畫面雕塑感,字裡行間流淌著高山流水般的天籟音韻,恰如軍事文學開出的一朵奇葩。

徐則臣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徐則臣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北上》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後,又收穫了“五個一工程”獎。徐則臣表示,獲獎就像踢球,偶爾進球,高興完還是要接著踢球,他也不會因為這部小說改變自己的創作計劃,更不會改變他的創作思路和文學觀——因為這只是外在的東西。

陳彥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陳彥《主角》榮膺第十屆茅盾文學獎。80萬字的《主角》中,有數百個人物,時間跨度40年。陳彥將秦腔名伶憶秦娥的人生沉浮以及秦腔藝術的興衰起落娓娓道來,讓讀者沉浸其中。近幾年,陳彥的“名聲”愈來愈響,戲劇、電視劇、詩詞、散文和小說等諸多門類的作品中,都可見到他的創作。

李洱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李洱《應物兄》問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對於《應物兄》,有人給它貼上“當代《儒林外史》”的標籤,還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專門寫給評論家,以至於可以讓評論家借題發揮自己理論知識的小說”。而最本真的事實是,李洱為寫這部長篇13年間用壞了多部電腦。或許,這正是李洱式的幽默、戲仿和反諷。

嚴歌苓

2019年文化年终盘点之焦点人物

6月,根據小說《媽閣是座城》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這也是繼《金陵十三釵》《歸來》之後,嚴歌苓的小說再次被搬上銀幕。有人問嚴歌苓,寫作的黃金法則是什麼。她的回答是:首先要對別人的故事感興趣,打開聽覺去聽別人講述。嚴歌苓是個很好的傾聽者。她不斷讀別人的優秀作品,同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