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1》

今年春茶季,茶山明顯安靜了。

往年是人來車馬喧,而今年,是寂寞空庭春欲晚。

往年,是大江南北各地的茶商,自顧自開著車,坐著飛機,來山上拿貨尋茶。

而今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來看茶的外地客商,截止到發稿時為止,幾乎看不到幾個。

當然平地茶區應該是有小部分的。

但太姥山,是真沒有。

沒有人,也沒有車。

今年春天,山上只有鳥鳴蟲叫,只有山羊君一家,只有山雞一家,只有各種鮮花,野草,在慶祝著一年一度的,白茶山春茶季。

我真心覺得這樣很好。

這樣,茶農們就可以認真製茶,專心做茶了。

少了這些擾人的招待、接待,茶農們的時間省下來,多付諸於茶葉加工生產,能讓今年的白茶工藝,得到提高。

生產出更高品質的春白茶。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2》

往年的春茶季,太姥山上的知名景點,是方大師家。

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茶商、以及本地的各級人士,紛紛上山來,找方大師學茶。

於是,方大師就從一位製茶大師,變身成為了一位“茶學教授”。

每天忙於泡茶、接待,活脫脫幹起了“村委招待辦”的工作。

方大師的茶廠接待室,也從一個普通的房間,變成了“太姥山白茶教室”。

方大師的粉絲們沒有錯,他們渴望與偶象近距離接觸,渴望與偶象交流,渴望從偶象那裡,得到正確的白茶知識,以拔開茶圈那些半桶水又好為人師者,所造就的層層迷霧。

但是,大家忘記了,方大師首先,是一位大師,他的愛好,是鑽研做茶製茶技術。他愛好發明,愛好創造。但他獨獨不愛好,為人師。

所以,當粉絲們把方大師當成神,一批又一批地上山來朝拜時,激動之餘,沒有人發現,方大師臉上,那疲憊的神情。

一個喜歡呆在廠裡研究做茶技術的人,硬生生被拉離了自己的舞臺,來到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場所,做一些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

這種事,不用想都知道,是反人性的。

但方大師太謙和了,跟太姥山上的白茶一樣,簡單,質樸,他心軟得不好意思拒絕這些前來“朝拜”的粉絲們,說“不”,對他這樣的人來說,太難。

於是,在往年,我們每次經過方大師家的門前,總會看到一輛又一輛的車,有時候甚至排成行,成了一列車隊。

每到這時候,我總是在心疼方大師。

好端端一個製茶大師,硬生生變成了接待員。

今年, 由於春茶季之前一段時間,無外地客商來訪,這給了方大師一段充分休息的時間。

他那個新建的廠房,已經快完工了。

而原來的招待室,正準備拆掉,改建一棟更有明清風味的小樓。

嗯,建成後依然是用於招待。

但至少,今年春茶季,方大師可以全身心地製茶做茶。

做他喜歡的事,臉上的疲憊應該會消失不見了。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3》

S師傅也很感激今年沒人上山。

往年,他總是在做茶的時候,被人叫走——廠裡來領導了,來客人了,來同行了,來親戚了.....

浙江的妻姐、鄰縣的表哥、溫州的前同事、三舅婆的二表哥的侄兒的弟媳婦......

總是有人有事,來打擾到他。

當然他只是去略微應付三五分鐘,把老婆叫來,讓她泡茶煮飯招待,自己繼續回廠裡盯著茶。

是不影響做茶的。

但他這種整天只想泡在廠裡的人,一聽說要去處理人際關係,立刻一個頭兩個大,煩悶不堪。

再難的天氣,再不好的茶青,他照樣可以輕鬆駕馭。但一說要去泡茶接待領導,這老小子一萬個不情願。

故而往年,春茶季他一律手機關機——惹不起,他躲得起。

今年就安靜了。

這些人都沒來。

從早到晚,他只負責去盯著採茶,盯著做茶,看著青,檢查著萎凋到位的情況,看著天氣,快下雨了還是快放晴了,茶是拿出去曬還是收進來......

春茶季他一頓可以吃一大盆米飯。

李麻花總是很驚訝,有多大的胃才能塞下那一大盆飯?

我解釋給她聽:人家體力消耗大,搬茶運茶,曬茶做茶,哪一樣不是體力活,哪一天他不在家裡樓上樓下進出無數趟?

如果在他手上帶一個腕錶,計數器上的數字一定是:60000步。

所以我喝著他今年打算拿去參賽的2020白牡丹{毛茶},真心覺得香氣爆炸,湯水稠滑,比之往年,更有風骨了。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4》

每年的春茶季,來山上的,還有一些擺拍派、作秀派。

穿著仙風道骨的衣服,站在山上,低下沉魚落雁的臉龐,採著幾顆芽頭,請個攝影助理,拍幾張美若天仙的照片,就發朋友圈,說自己來採茶做茶了。

不信?人家有到茶山的圖片為證,容不得反駁。

並且,這圖片存在手機裡,還可以用上十年八年。

每年都可以跟客戶或者朋友們炫耀一次,看,這是我當年去**茶山採茶拍下的照片,都十幾年了(潛臺詞:看我接觸白茶多久了,我多專業!!)。

然後就自封意見領袖,覺得自己去過茶山,比身邊那些沒去過茶山的人要牛,自己說的話才是權威,別人的觀點都是錯誤。

滿身都是戲。

還有一種,是更高級的茶商。

去茶山住上三五天,打道回府。

畢竟住山上成本太高,並且住山上沒太多事情做還浪費時間,他們一般呆不久。頂多五天七天。

這種高級一些的茶商,會拍下跟茶農聊天的視頻或者照片,甚至去拜訪傳承人,留下視頻音頻資料。

然後回去就開堂授課了。講一些從茶農那裡,從別的茶商那裡道聽途說來的故事,比如“潘溪管陽都是太姥山的茶”、比如“太姥山的茶產量很高”.......

講的時候還一本正經,語氣嚴肅,架勢端得,跟我們大學老師有得一拼。

茶界新入門的新人,照例被唬得一愣一愣的,渾不吝地就入了魔道。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5》

今天的太姥山,微雨。

想起蘇軾寫的: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

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寂寞,老蘇彼時應該感觸良多。

我站在S師傅家的簷下,仰頭看太姥山的微雨。

薄薄的霧氣,從雨絲間飄過來,又洇散開,溶在這深深的暮色裡。

山上的空氣是冷寂的,周圍極度安靜,時光彷彿凝住了。

其實做茶的時候,不管是茶樹還是茶農,都是極度需要安靜的。

就像學生在考試的時候,需要極度的安靜和安寧一樣。

在這段需要全心全意,需要凝心靜氣,需要排除一切干擾的春茶季裡,越少人來打擾茶農們,越好。

這樣他們才可以打起精神,心無旁鶩地製茶。

製作出高品質的好白茶來。

擺拍派也好,粉絲幫也罷,請在茶季的時候,給茶農們放個春假吧。

他們安心做茶,我們才可以享受到品質更好的好白茶。

茶園的茶樹要生長,需要安靜。茶廠裡要製茶,也需要安靜。

不停地參觀和擺拍,對茶樹,對茶廠,都不好。

另外,別再擺拍了。日久見人心,人家終究會知道,你懂還是不懂白茶。

一個人懂不懂茶,跟拍了多少張茶園照片沒有關係,跟與不與傳承人合影也沒有太大關係。甚至,跟有沒有“老師”的頭銜,也沒有太大關係。

真正的懂行,是深入骨髓的,是浸入血脈的,是蘊藏在一言一行裡的,是不必言說,它自己就會釋放出來讓人感受得到的。

甚至,是從你端茶杯的姿勢,從你喝茶的樣子,就可以看得出來的。

有那些裝腔作勢的閒功夫,不如,認真學著喝白茶。從毛茶喝起,從現採下來萎凋了一天的毛茶喝起。

把茶廠里正在做的茶,每一天每一種都喝一次。感受它們每一天的變化。

這樣喝一個月,這樣跟春茶季跟一個月,才可以說,白茶,略懂。

才可以去開堂授課,去開班收徒。

否則,仍然只是個擺拍派,道聽途說罷了。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6》

有人一個人說,村姑陳,你憑什麼說你懂白茶?

我把公眾號翻給他看,四年半,每天一篇文章。每篇不低於2000字。

再把喝茶筆記給他看,每喝一款茶都會記錄下這款茶每一衝的香氣與湯感,四年半總共寫了八大本,字不好,密密麻麻。

再邀請他一起試毛茶。每天試十幾二十款,但凡茶廠里正在加工的毛茶,都拿一泡出來泡了喝,試香氣與滋味的變化,試每一天它呈現出來的湯水內容有什麼不同......

這位仁兄喝到手發抖。

李麻花吞下一個麻花,說,再來試。拿出一款才萎凋了一天的牡丹王。花香撲鼻,也青味撲鼻。

成功地嚇得人家落荒而逃。

微信發過來說,你們倆夠狠,我喝不過你們。認輸。

其實懂與不懂,並沒有什麼捷徑,只在於人是不是捨得付出,是不是拼命到極致罷了。

李雲龍說,狹路相逢勇者勝。

無論你身處哪個行業,當你勇猛無匹的時候,別人,只能讓路。

誰也不敢直視你的鋒芒。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兒子問爹,怎麼樣才能成功?

背靠著漫天彩霞,當爹的緩緩言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2020年白茶春茶筆記第14篇,除了採茶工,還有那些茶山的過客們

《7》

入夜的太姥山,陷入更深的寧靜。

路燈很暗,霧很深。

我們喝著茶,看著外面的雨,點點滴滴,竟然就到了黃昏。

明天,可能是雨,也可能是晴。

採茶仍在繼續,製茶與試茶,也是每天的必修課。

同一個春茶季,有人是茶山的過客,而村姑陳,是茶山的主人。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