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 設計:劉穎潔

近年來非常流行“SLASH(斜槓)青年”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青年。

今天我們將走進這位“SLASH(斜槓)青年”——李卓桓先生,他集創業者/投資者/作者/程序員/顧問/極限運動愛好者等多重身份於一身。將於我們談談自己的一些故事,以及和開源的不解之緣。

履歷 拒絕被單一標籤化

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https://blog.zixia.net/2007/06/28/computer-with-huan-preface/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

25 年編程經驗,15 年互聯網創業經歷,投資過百餘家移動互聯網初創企業,在這個並不算小的圈子裡,他靠著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了一個閃耀的人物。

用他的話說,自己就是“一個從小喜歡計算機的小朋友追求過上寫程序生活“的例子。

擔任過水木清華 BBS 站長、嘰歪網創始人、優酷網首席科學家,現在是 PreAngel 合夥人,Plug and Play Venture Partner,Venture SPRINT 聯合創始人。

同時他還是明星投資人,作為 LP 投資了中美多支天使基金,還投資了許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公司。

他在業界也有著多個顯赫的 title :中關村股權投資協會副會長,中國天使聯合會創始理事,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人工智能委員會主任委員,多家創業公司和 VC 機構顧問。

創業 其實是一場思維挑戰

在本次採訪中,李卓桓回顧了自己過往的創業經歷:

1、大學時最早在 ChinaRen 打工,ChinaRen在 1999 年是國內互聯網行業 最亮的新星。我負責所有網站服務器軟硬件安裝、系統管理和運維;包括整個系統的日誌收集、管理統計、分析報告,網站圖表系統等等。

2、大學後期開始註冊了自己的公司:阿卡信息技術,完全基於開源軟件,提供了一些互聯網服務,比如 wMail 郵箱系統,wForum水木清華BBS Web系統,與BBS短信互聯互動的手機短信平臺 AKA SMSD,和反垃圾郵件網關係統等等。現在我還保留著當時的代碼,都順便存檔在 GitHub 上了。

地址: https://github.com/zixia

3、2005年,參與創立優酷網。最初優酷網的初創團隊只有不到十個人,我負責從零組建產品技術團隊,完成了優酷網第一個版本的網站的設計、開發和上線運維。

4、2007年,創立了嘰歪網。因為我當時特別喜歡 Twitter ,就特別想在國內也做一個。不過在2009年因故失敗了。

這些創業經歷,讓他更加理性地看待創業和工作二者之間的關係。

打工思維大多數時候會基於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把身邊的需求做60分合格即可。

創業思維不同,創業思維更多的是時候會深度思考,這個需求有沒有更好的完成方式?甚至會更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要做這個需求?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更能夠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

用軟件開發來舉例的話,就像一個基於 TDD 開發的流程中,打工思維的開發者就是完成一段代碼,能夠通過對應的單元測試就足矣。

而創業思維則從單元測試的代碼中,去理解系統的設計思路和工作原理,甚至對單元測試的代碼提出優化建議。

開源 英雄與寶刀的相遇

一路從創業中走來,他接觸了並也踐行了多種開源的方式,而在開源領域的貢獻中,李卓桓也是身體力行的開路先鋒。

在過去的 3 年多里,我在 GitHub 上提交了超過三萬行代碼,發佈了數十個開源 Repository,包括十餘個NPM 模塊,5 個 PyPI 模塊,5個Docker Image,1個 Swift 模塊等等;

同時也給大量其他的項目提交了 Pull Request 並且被最終合併,比如 Microsoft 的 BotFramework 和 Google 的 TensorFlow 項目中都我提交的代碼補丁。

我發佈的開源項目,合計 Stars 數量超過一萬,模塊被其他代碼庫引用數量數千,每月模塊下載量 3 萬餘次,Docker Pull 總計百萬餘次。

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同時,我還在 GitHub 上被其他開源組織、作者邀請為 Owner 和 Maintainer 。

比如我現在是維護 LevelDB 的 Level Org 的 Owner 之一,Google項目pinject的maintainer,Node Python Bridge 的 maintainer 等等。

在開源社,我也作為 commiter 參與了 Apache 基金會和開源社聯合發起的項目 OSSChat 這個項目。

而對開源的熱愛,在他口中,只是因為單純處於個人的業餘愛好。

可能是我從小就對代碼有興趣,對代碼的洞見能夠讓我意識到開源本身對軟件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開源社區的強大力量。

做為一個開發者,最好的學習渠道就是使用成熟的代碼,然後基於成熟的代碼進行學習了。我推測,在一個閉源的世界裡,整個開發者群體的成長速度,會比在開源世界中低上至少一個量級。

1997 年到了清華大學之後,開始接觸 Open Source 和 GNU/Linux 精神,當時參與了網上發起的一個推廣 GNU/Linux 精神的組織:阿卡信息技術。

網站:http://www.aka.net.cn/ (2003年版)

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1998 年 10 月阿卡組織的雜誌第一期:

http://www.aka.net.cn/Magazine/Aka1/aka1-cover.html

應該是國內最早翻譯《大教堂和集市》這篇文章的了 http://www.aka.net.cn/Magazine/Aka1/c&b.html

從那時起,GNU/Linux 就在工作和學習上,給我帶來了極大的的幫助,開源的理念也開始我心裡生根發芽。

洞見 開源是一種解決之道

長期的開源經歷,也讓李卓桓有著對開源別樣的見解和體會。

在開源領域,最喜歡的名人名言是 GNU 和 Linux 的這兩句:

“When we speak of free software, we are referring to freedom, not price.”

― Richard M. Stallman

“Software is like sex: it's better when it's free.”

― Linus Torvalds

我認為開源文化的核心就是 Free 。Free 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自由,另一層是免費。

合起來,我認為開源文化代表了一群追求自由的 Hacker 。在社群裡面免費貢獻自己的知識,並將知識以軟件為載體進行流動和演進,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一種越來越流行的軟件社區發展方向。

這裡給出一個我的 Hacker 的定義:Hacker 是那些有能力,同時也有意願去改變世界,並且願意不斷通過自己的努力鑽研,使世界越來越美好的那類人。一般開源社區中的作者和 Contributors ,大多都是 Hacker。

而關於開源對社會的貢獻,他則是這麼去講述:

首先,開源讓知識流動的壁壘變低了,更能夠促進真正有價值的創新出現。這並不是說開源就一定水平很高,事實恰恰相反,最初的 Linux 操作系統就是一個學生的作業水平而已。

但是,隨著 GNU/Linux 的盛行,一代又一代擁抱開源的新生程序員,通過GPL許可證的授權,將一次又一次的代碼迭代更新到 Linux 代碼中。也許起步的時候並不高,迭代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指數增長的力量是驚人的。

如果說 Linux 在誕生的時候,只有 1 分(假設Windows是 100 分),但是如果全世界的程序員,每天能夠為 Linux 貢獻 1% 的提升,第一年下來,Linux 就講提升到 37.8 分(算法:(1+0.01)^365),十年下來,Linux 就講提升到 5929448572069368 分…… (1+0.01)^3650

所以我認為,開源的技術意義就是解放知識的流動壁壘和社區的生產力,社會價值就是技術領域生產力的爆發。

而對開源的獨特理解,也反過來,成為他在投資領域的一個法寶:

我現在任職合夥人的 PreAngel 是一支專注於技術創業項目的天使基金,以幫助有理想的創業者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為使命,核心價值是提供“職業聯合創始人”服務。它藉助自身在技術和產業領域的深刻認識和資源積累,投資早期創業團隊並且幫助他們成長。

PreAngel 的 LP 多為行業中知名天使投資人和成功企業家,比如蔡文勝、雷軍、劉曉松等;曾被私募基金聯盟評選為“中國天使投資TOP15” ,清科評選為“早期投資機構17強” ,並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中,與YC、真格基金並列AI頂級投資機構。

最初我之所以會從技術型創業者轉型為投資人,是因為自己在2010年的一次深度反思。回顧清華工科出身,一直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我:從創立清華校園最大的zixia FTP/BBS,到第一輪互聯網泡沫時在ChinaRen參與創業;從在擔任優酷網首席科學家,到創立第一家中文微博客Twitter類網站嘰歪網服務;一直走在互聯網技術的前沿。

在這些過程中,我是一個技術推動者和Geek。作為技術領域的Leader,我始終堅信:技術只有應用到社會中,才能帶動帶動社會發展;然而,只有自己應用技術,推動技術是不足夠的。為了最大限度的影響社會,帶動社會發展,一定要成立商業組織,才能達到目的。所以,未來能夠對技術社會產生影響的人,一定是懂得管理的技術Geek。因為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為商業社會的原始推動力。

所以,我邀請了李開復老師和雷軍導師,為我寫了推薦信,申請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並與2011年入學。

在開始學習更多的 MBA 知識的同時,我投身於天使投資領域,成為了 PreAngel 合夥人。從 PreAngel 的角度來評估一個技術項目的時候,也會帶著我對開源的眼鏡,去觀察投資領域的早期技術項目。

一般來說,非技術背景的投資人,對開源項目解決的問題的理解、對功能的把握,和對長期價值的評估,都會有一些難度。

在評價純技術領域的項目時,我和其他投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很容易的就可以理解到一個開源項目所解決的問題在哪裡,技術價值在哪裡,以及做得好不好。

知人 當伯樂遇到良駒

我有兩個關係非常好的 PreAngel 項目CEO,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技術極客創始人。

一位是 Chatopera 創始人&CEO王海良。Chatopera 是一家為企業提供智能客服系統的技術服務公司,願景是讓聊天機器人從事工作中重複、繁瑣的部分,把人從這些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海良是微軟人工智能最具價值專家(AI MVP),問答對話機器學習書籍《智能問答與深度學習》作者,在 Github 上發佈了大量的開源項目,並在開發者社區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同時也是北京 Node.js 社區的組織者。

我和海良就是在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網站 GitHub.com 上認識的,可以說沒有開源社區,就不會有我和海良的合作。當時我剛發佈自己的基於Node.js的微信個人號 Wechaty 開源項目,海良是我項目的用戶,也是 Contributor 。後來海良邀請我去北京 Node.js 社區做了分享,我們便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再後來,海良決定創立自己的公司,我也非常榮幸的能夠通過 PreAngel 和海良開展了更加深度的合作。

另外一位是蒸汽動力的創始人&CEO謝揚。蒸汽動力(authing.cn)是中國版的 Auth0.com ,提供開源的身份認證雲服務,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用以保證應用程序安全所需的認證模塊。謝揚曾任字節跳動 Hacker ,連續創業者,曾經在大學期間創立龍貓科技,提供容器雲、可視化編程 IDE、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等服務,並榮獲騰訊創業大賽銀獎。大學畢業後創立蒸汽動力,研發的 Authing 身份認證雲,服務全球七個國家和地區的開發者,託管用戶超過一百萬。

和謝揚的相識,可以說也是完全基於技術的惺惺相惜。那年騰訊舉辦校園創業大賽,我作為決賽評委,前往深圳負責評審同學們的項目。那一年謝揚大二,單槍匹馬來深圳騰訊公司角逐決賽,並最終獲得了銀獎的好成績。在所有的項目中,謝揚的技術實力和潛力是所有參賽同學中的佼佼者,所以我就把我在活動中設立的唯一一個PreAngel特別獎頒發給了謝揚,聯合英諾基金的合夥人李小麗女士一起,成為了謝揚的天使投資人。

這是我的優勢,我能夠更容易的和技術專家型創始人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基礎。

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左起:馬雲、李卓桓、周星馳

未來 挑戰與機會如影隨形

當被問及開源未來將面臨的挑戰時,他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開源目前整體上一片大好,因為有國際上微軟這樣的巨頭,能夠從痛恨開源到完全擁抱開源,支持了 GitHub,各種開源軟件項目,收購 NPM 等等。這讓整個互聯網上的開源社區,得到了極大的資源支持。

但機會和挑戰並存,主要的困難在我看來有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開源項目自身的生命力,是否足夠強大到支撐其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開源項目。

開源項目有很多,GitHub上所有的 repository 都可以認為是一個開源項目。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開源項目都會被開發者認可的。

開源項目被社區所使用的頻率,極大部分都是聚焦在頭部的。100 個開源項目,可能是隻有 1 個明星項目,9 個也許被一些人知道,偶爾用一下,而其餘的 90 個都是”屍體“。

如何使自己的開源項目能夠向著明星項目的方向前進?這是首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是開源項目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後,如何更好的走下去,也就是持續發展的問題。

很多項目在進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就沒有更大的資源投入了。

這一點開源項目和創業項目很像,首先需要找到真正的市場痛點並且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在產品市場驗證這一步,99% 的項目倒下了);其次,剩下的 1% 需要找到能夠讓自己爆發性增長的機會。

第三,就是作者(創始人),或 maintainer (CXO),以及所有的 contributors (VP/Directors)在這個項目持續工作的動力從何而來?

團隊如果散了,項目自然就沒有了生命力。在開源社區中,基本上應該大多以非金錢部分的激勵為主。那麼它如何生效,應該是一個融合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大話題了。

對於開源未來趨勢的建議,他則是這麼說到:

我的一個直觀感受是:All in AI/ML,人工智能將會是接下來 10 年,人類社會中最大生產力的提升機會,將會大大超越之前 20 年裡,互聯網信息化對社會帶來的生產力提升。

AI/ML 領域對開源也進行了最佳實踐:從論文完全在 arxiv 上公開開放,到 ML 的框架代碼 TensorFlow 等完全開源,再到所有的神經網絡模型都走向開源,這個領域越早進入,在未來得到的複利回報就會越高。

挑戰 擁抱不設限的人生

熱愛極限運動也是李卓桓的標籤之一,這源於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挑戰不可能,人生不設限。

我骨子裡是喜歡刺激和挑戰的。凡是能夠讓我感覺腎上腺激素上升的事情,我大多都會感興趣。在工作上,只要是我喜歡的事情,我從來都不懼怕有挑戰,去追求征服前進路上的挑戰會是我的樂趣。生活中也一樣,我會把有難度的事情,看作是遊戲通關一樣的過程,打boss升級,去感受、去體驗。

如果新朋友是這種人,我們就會特別聊得來。因為這樣的人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衝勁和闖勁特別大,抗壓能力也會更強。

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滑翔中的 Huan LI (李卓桓)

對於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他也有著自己的一些觀點:

在經歷了優酷網創業,並創立了自己的嘰歪網項目後,我開始意識到,我的生命幾乎被工作所完全充斥——

優酷網創業初期,我帶領技術團隊沒日沒夜的加班,經常是天亮了其他團隊的人來上班,我們才下班。

後來,我非常偶然的看了一部叫做《神奇遙控器》 的電影后,產生了極大的共鳴。

我突然意識到,我就像電影裡面的那個主角,將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東西被自己以工作的藉口而忽略,比如家人朋友,健康作息、興趣愛好。

華茲華斯說,“我們窮其一生追求的目標,早就已經在童年得到。我們越追求,離目標就越遠。”。

從那時起,我開始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這也是一種”雙贏“的思維。

走進 “ SLASH(斜槓)青年 ” 李卓桓

“陽光少年” Huan LI (李卓桓)

對於想成為斜槓青年的小夥伴來說,資深過來人李卓桓的肺腑之言是:

成長過程中要不斷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必太在乎其他人的看法,能讓自己收穫源源不斷的開心才是最重要的。生活原本沉悶,但跑起來就會有風。

對年輕人的建議,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不要害怕犯錯誤。年輕的時候試錯成本小,多犯錯誤便能夠多成長,迭代升級,進而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