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你如何看待既得利益集團無人制衡的得與失?

羽落滄海


當我們說“忠賢不滅,大明不亡”,已經多少已經把自身角色代入崇禎,有為這個悲壯的角色感到惋惜的一層意思。

其實,誰都不清白,誰都不無辜,誰也不是決定性的。明朝的下沉至隕落,是一件非常複雜綿長,值得後世深深反思的史詩,將過錯單純歸咎於任何一方,又或崇禎殺錯沒殺錯一個太監事件身上,都是不可取信的。

皇帝太監廠衛閹黨讀書人包括尚書大學士東林黨。在整個二百七十年內,他們是一直在糾纏博弈,長時間掙扎角力在一起,盤根錯節恩怨深遠。並一步步將龐大的帝國拖向深淵。

篇幅所限,我接下來就只說皇帝這邊的問題吧。皇帝從來就不意味著一定正確。

朱元璋殺胡惟庸,朱元璋暴虐殘殺貪汙的地方官員,另方面,朱元璋給明官員制訂的薪酬待遇又十分苛刻。這決定了明官員幾乎只有走向貪汙腐化的道路,否則就是養不活自己家人的海瑞。

朱棣叛亂,殺方孝孺,竟然令人髮指地盡殺其十族。方孝孺做錯了什麼,你是讀書人見到前輩如此下場,你怎麼想?明明國家經濟核心在南京一帶,朱棣卻一意孤行遷都北京。這真是任性和蠢到無以復加的決策。

朱祁鎮再殺于謙,這已經不能用冤屈兩個字來形容了。其情不下於岳飛。一錯再錯,終明一朝,讀書人做官後,應當奉行的是哪一種原則?

崇禎也殺伐酷烈,除了殺,明朝皇帝動用酷刑冤獄之類,就汗牛充棟不可裡計了。歸根到底,明朝朱家,性格實在太剛烈,對下要求太苛,完全火系星座主導完美主義者,

但這個朝代真正取得國家平穩前進的時候,都是在難得的性格寬宏,態度平和的帝王在位時,太可惜,這個好容易良好起來的血脈,到正德又斷了。

舉了幾個例子,希望你們認可我說的,明亡真的不能都怪東林黨。血液裡有自毀因子。

崇禎正是責任心強,性格暴烈的一位,從邏輯上樣,魏忠賢長於維護皇權,分化文人集團內鬥,招攬財源,若他輔助崇禎,只會更助長崇禎本來就激烈的個性。起到火上加油的效果。

然而明朝的軍隊,終究是不具備和清軍關外野戰的能力的,事實上長城也防守不住,因為滿蒙一家,因為朝鮮已經被後金征服,一次次劫掠,就是一次次天平的逐漸傾斜,這個結局如何,不用我再絮叨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