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聯繫過“好友”了

夜讀 | 你有多久沒聯繫過“好友”了

名家畫廊 | 保羅·克利,最富詩意的造型大師。年輕時受到象徵主義與年輕派風格的影響,產生一些蝕刻版畫,

我們終將要學會接受無常,接受不知所以。

週末無事,想起阿媛在朋友圈分享過一份電影清單,點開她的頭像,她的朋友圈裡只剩下一條橫線。

不是僅三天可見,而是……我看不到她的動態了。我試探著給她發了一個表情,還好,沒有被她刪掉。

但是,我被她屏蔽了。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也翻了很多我們以前的聊天記錄,始終想不明白她屏蔽我的理由。

我和阿媛是一年前在一次海邊徒步的戶外活動中認識的。那天我穿了一雙擠腳的新鞋,剛出發一會兒腳踝就被磨破了皮。

看見我在費力地粘已經掉下來好幾次的創可貼,這個女孩兒二話不說摘下了自己用來遮陽的絲巾,幫我包住了腳踝。

因為兩個人恰好都在廣州,後來我們又約著吃過兩次飯,也一起去爬了白雲山。

她辭掉工作回了老家後,我們很久沒聯繫。

朋友問我,有多久沒看到她的動態了。我才意識到,我一直想知道被她屏蔽的原因,似乎並不重要了。

很長時間裡,我們都沒有主動聯繫過對方,也沒有想起過對方。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都不是對方至關重要的人呢?

我們的好友列表裡,似乎有太多的人,只是“加個好友”的關係。

不是加了好友就是好友,不是在朋友圈的就是朋友。

也許你們曾經一見如故過,志趣相投過,甚至心心相惜過。但很多關係,都是有保質期的。很多人,也只有陪你一程的緣分。

知交零落,實是人生常態。

那些沒來得及說的再見,其實沒那麼可惜。

很多人在你的朋友圈裡消失,也不會提前打聲招呼。一份感情的中斷、結束,也並不一定需要一根導火線。

我們終將要學會接受無常,接受不知所以。

夜讀 | 你有多久沒聯繫過“好友”了

名家畫廊 | 保羅·克利

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34歲的女高管,年前被公司裁員了。失業的那段時間,她一個人去做了手術。

兩個半月之後,她找到了新的工作,身邊的親戚朋友才知道這件事。

被裁後的兩個多月,她一直消失在大家的視野裡。生活還是照舊,只是變得很安靜。好友群的聊天沒有參與,朋友圈的動態沒有她的身影。

朋友問她:在最難熬的時候,為什麼不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們?

她回答:我想等好起來的時候,再跟你們說。

我瞬間就被這個回答戳中了。

真正的難過,很多時候都是無聲無息的,不會第一時間找人傾訴,也不會嚎啕大哭。

恰是那些沒說出口的難過,其實藏著更多的心酸。

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之後,再雲淡風輕地跟別人談起這個事兒。

是他們不夠傷心,不夠難過嗎?

不是的。

嘴上說著生活不就是起起落落的人,心裡的難過,大概只有自己懂吧。

很多時候選擇沉默,只是覺得說出來,事情並不會因此變得好起來。

那些低谷和難過,也不一定就有人能理解,能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想給身邊的人徒增煩惱,不想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別人。於是那些心事,也就習慣了放在心裡,讓自己慢慢消化。

因為我們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很多悲傷。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大多要靠自己默默扛過去。

夜讀 | 你有多久沒聯繫過“好友”了

名家畫廊 | 保羅·克利

看到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有個答案讓人覺得心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在努力扮演一個戒掉了情緒的成年人。

難過的時候,不想讓家人看到,怕他們擔心;抱怨的時候,不能給領導看到,怕他們質疑;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怕別人覺得你矯情,不堪一擊......

偶爾心血來潮想發個動態,又擔心不適合對所有人可見。

於是,我們習慣當那個旁觀者,當一個默默刷動態的人,而不是發表動態的人。

但很多時候,發個朋友圈,其實只是想簡單地記錄生活,表達當時的心情感受。有時候還會因此和哪個老朋友突然有了互動,朋友圈也是我們和外界鏈接的一種方式。

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傾向於獨自領會,有人偏愛分享。

發不發朋友圈,都是一種自由。

就如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每個人都在努力經營著自己的生活。

過日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幸福不幸福,開心不開心,又不是給別人看的。

如果可以活得隨性一點,為什麼不呢?

不管喜歡與否,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版權聲明:“大美湖湘”頭條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目前本平臺尚未實行稿費制,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通過私信進行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投稿/糾錯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