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人生逆襲?——影片《摔跤吧,爸爸》對個人成長的啟示


影片《摔跤吧,爸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讓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結果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再三考慮之後,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準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剪掉了長髮,讓她們練習摔跤,並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贏來了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的機會……


如何實現人生逆襲?——影片《摔跤吧,爸爸》對個人成長的啟示

馬哈維亞的女兒拿到冠軍、實現人生逆襲對於渴望迅速成長的我們來說有何啟示呢?

一是要有目標要制定長遠的目標。“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有長遠的目標,對人生選擇等才會判斷,才懂選擇,才會少走彎路。馬哈維亞有“贏得世界級金牌”的目標。並且他和女兒們專注於這一目標。試想,如果他們今天想成為在摔跤賽場上贏得金牌,明天想在學業成績上取得第一,目標經常變換,能有後來的成就嗎?要制定開創性的目標。《摔跤吧,爸爸》的故事如此感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劇中馬哈維亞的女兒Geeta Phogat 是印度第一個獲得“世界級金牌”的女摔跤選手。如果是第二個、第三個,效果就不會那麼轟動了。拿我國來說,第一個拿奧運金牌的許海鋒比第二個拿奧運金牌者名氣大多了。要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制定目標。兩個女兒能成為摔跤冠軍,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她們有一個國家摔跤冠軍的老爸這樣的比較優勢。

制定的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電影中父女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嘲諷,很多困難,但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如果制定一個如“一年內成為世界首富”之類無法實現的目標,就不行了。

二是要有教練。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馬哈維亞這個國家摔跤冠軍,他的兩個女兒後來能成為冠軍。馬哈維亞給女兒們帶來了夢想、信念、方法、條件。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教練的。教練能給你更正確的認知,更嚴格的標準,更先進的方法,更好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去上學,要去參加培訓。成長過程中能得到名師指點是幸運的,這能讓我們迅速成長。當然,教練不只有名師才是,生活中到處都是。可以以上司為師,直屬上司是職場生涯的第一位老師。可以以下屬為師,這就是謀臣、顧問的作用。“教父”維託·柯里昂就在家族生意中專門設置了“顧問”一職。可以以群眾為師,“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達者”均可為師。

三是要有動力。實現目標的動力非常重要。電影中我們看到,倆女兒為了抗拒爸爸的訓練,進行各種消極怠工。爸爸對此是無能為力的。後來那個14歲新娘告訴這倆人,你們如果不好好訓練,結局就是我這樣。早早的嫁人,洗衣、做飯,生子,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於是,倆人從這樣殘酷的現實中找到了訓練的動力。沒女兒內驅力的喚醒,馬哈維亞再大本事恐怕也無能為力。就像我國著名鋼琴家郎朗當初學琴的時候,有段時間非常抗拒。他父親無能為力之際,跟他講,如果你放棄了會怎樣?你舍不捨得?最終郎朗發現,自己還是愛彈琴的。從此,他學琴的動力就成了自己的喜愛,而不是被逼迫了。動力來自哪?可以來自內心的喜愛、自我的要求、他人的鄙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未知的恐懼等等。

四是要有反饋。很多人常常學習半小時就困,上班兩小時就累,玩遊戲卻能六七個小時坐在電腦前全神貫注、樂此不疲。主要原因就是遊戲設置了實時反饋和獎勵系統。每殺個怪你都能看到戰鬥力的成長,每升一級你都能感受到技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實現目標的進度條能持續不斷的反饋給你。馬哈維亞通過帶女兒去參加摔跤比賽獲得反饋。比賽能讓父女明白,什麼在訓練中有用,什麼需要改進。比賽給還帶來了榮譽、金錢和恥辱、不甘(失敗帶來的),大大激勵了倆女兒認真訓練。因此,設立目標後一定要有一個及時持續反饋的機制,如此,才更知改進,更能堅持。

成長過程中,你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制定了長遠的、有開創性的、有可能實現的目標嗎?你找到了助你提升認知、嚴格標準、改進方法、營造環境的教練了嗎?你有強烈的實現目標的內驅力嗎?你能及時持續收到前行中的反饋嗎?如果你對以上問題都回答“Yes!”相信你會成長得很迅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