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八點鐘,窗外陽光燦爛。真心爸已經照顧倆娃吃過早點,兄弟倆都關起房門,安安靜靜上網課。他們會一直上到11點半。

兩個大人上午各自工作,10點半,真心媽開始準備中飯。中飯時,一家四口會交流點昨晚到今天看到的疫情消息或者好玩的事兒。

下午孩子上課,大人工作,4點多真心媽開始準備晚飯,孩子一下課就吃飯,晚飯後一家人會坐在那兒多聊一會兒,聊到盡興,孩子回房間或學或玩,大人繼續工作。

這樣寧和的宅家日子,看起來還要再過一段,不過我們都覺得沒啥問題,如果不是孩子去上學,其實和之前的日子,也沒什麼不同。


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昨天一位讀者問我:

“看你們的文章很受益,我看到的都是好的方面,但倆娃養育過程中總會遇到棘手的問題,你們就沒困惑過嗎?能不能寫篇文章列舉十個最頭疼的問題?”

別說十個,就是一個,我現在也找不出來。

那位讀者看到的“好的方面”,已經是90%的現狀,餘下的那10%,不是“不好的方面”,只是不方面拿出來說的私家話題。如果生活裡真有無數雞毛蒜皮,寫文章時把它們精心剪裁掉,讓讀者只看到好的東西,會讓寫作者很分裂,很沒底氣。

那麼,那些頭疼的事都那兒去了呢?有過的,老早就已經解決掉了;更多的,因為家裡沒有適合培育頭疼事的土壤,它們根本就沒機會長出來。

這麼說,好像有點小傲嬌,不過我想每個把養娃的日子過得平靜、安寧的家庭,都是這樣的。不知道別人家的具體辦法,就說我家吧。


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日子過成什麼樣,首先取決於父母怎麼看——同樣的事,你當它是棘手事,它就是棘手事,當成日常小事,它就是日常小事。

比如昨天,我們餐桌話題之一是某著名遊戲廠商新出的一款遊戲,倆孩子跟我們講全球網友說它多讓人驚喜,大家怎麼把一款不大的遊戲玩得花樣百出。

對孩子玩遊戲高度敏感的父母,可能馬上覺得聽不下去了:“整天想著遊戲,你用心上網課了嗎?”

我的反應是:“這麼好玩兒,你們要不要買來玩玩?”不是說說,如果孩子說買,我真會給買,畢竟在家裡悶了這麼久,孩子也需要多點娛樂。

大孩子答:“那個需要買機器的,我們還是省省吧。”好吧,會過日子的娃,媽媽趕緊送上彩虹屁。

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日子過成什麼樣,還取決於父母願意在多大程度上照顧孩子——偏向孩子多點,偏向自己少點,大家都會過得更舒服。

倆娃想養只貓,有一年多了,之前家裡一直有大大小小的建設工作,不太方便養,這個月建設工程快收尾,孩子爸看貓咪醫學、貓咪心理學都看了好幾本,養貓博主的視頻也刷了無數,加上長宅在家,爸爸覺得有隻小貓可以讓孩子解解悶,就決定馬上開始。現在,貓砂盆、貓糧已經在路上,一兩天就要去貓舍挑選可心的小貓。

我問孩子爸:“養貓會臭不?”孩子爸答:“會呀,所以得勤打掃,要不怎麼叫鏟屎官呢!”

倆人大笑一通,決定自個兒更勤快點,但也絲毫不覺得,多一樁照顧貓咪的工作有什麼壓力。

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日子過成什麼樣,還和父母掌控日常小問題發展方向的能力相關——掌控得好,小事就是小事,掌控得不好,小事就成麻煩,甚至成為曠日持久的頭疼問題。

就比如孩子做不做家務,在一些家庭就是頭疼問題,我不止一次遇到爸爸媽媽問孩子不做家務該怎麼辦?

在我家,這就不是事兒。爸爸媽媽年輕力壯的,這點家務,哪用得著孩子啊,所以我們根本就不會讓做家務這事兒發展成問題——很少喊孩子做家務,偶爾叫孩子幫忙,就一定謝謝他們,孩子主動來幫,更是會大大讚美一番。

最近每週出門採購一次,每次都提回來幾大袋,孩子都是主動來幫忙,搞得真心媽還特別欣慰感動:啊哈,孩子長大了,真好啊!

再比如玩遊戲,我們是多年前就跟孩子做好了大致的時間約定,然後就不再管他們怎麼玩,孩子自己掌控遊戲時間和學習時間,這件事就完全不會給彼此帶來煩惱。孩子要是玩得沒完沒了怎麼辦?——其實不會,用我家小兒開心的話說,“父母信任你,你也得證明你值得信任啊。”


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當然,這裡說的掌控,是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不是掌控孩子。事實上,要想日子過得安穩,對孩子的要求,越少越好。

之前說減少對孩子的要求,一位讀者看了說,我也要減少對孩子的要求了,以後每次只要求兩點。我的天,一件事就有倆要求,還叫少嗎?

我們家的辦法是,孩子做事時大人基本上不提任何要求:

小時候寫作業,就讓孩子自己安靜地寫,不一會兒提醒他抬頭,一會兒提醒他握筆,一會兒要求他別走神,一會兒告訴他寫工整點。現在孩子大了,也不要求他床鋪好、桌子整理乾淨、別老玩手機、早點睡、早點起什麼的。

儘管要求很少很少,但這些沒有要求的事基本上就沒失控過,更不用為這些事跟孩子不時起爭執——一個巴掌拍不響,父母連巴掌都不出,孩子難道還能主動來找你麻煩?

事實上,我覺得很多家庭裡絕大多數親子矛盾,都是父母主動挑起的。


育兒沒煩惱的父母,到底是怎麼開始“良性循環”的?

日子過成什麼樣,頭疼事兒是多還是少,還與一個因素密切相關——夫妻兩人怎麼處理和孩子有關的事。

有人是一見孩子“有問題”,馬上就急著想辦法解決,一著急就容易莽撞,然後就常常處理不了,只得搬救兵,“孩子爸/孩子媽你趕緊管管!”

有人是一意孤行,非得按照我的想法辦,孩子媽不贊同,就說孩子媽見識短缺,孩子爸不贊同,就說孩子爸光搗亂、不配合。

這兩種情況,我們家都沒有。夫妻兩人多年形成的默契是:遇到事情一定先商量,商量好了再面對孩子,誰都不莽撞行事,更不把意見不一之處展示給孩子。

那位讀者問我們遇到困惑怎麼辦,我們的辦法有兩個,一是看書學習,二是夫妻兩個人討論。這十幾年,我們倆花了上千小時討論養育孩子的事兒。那些困惑,都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消失了,所以現在讓我列出養育孩子上的煩惱事,真是一個都想不出,列點開心事,倒是能寫出一長串。

育兒生活的好日子,是由孩子一點一點的成長構成的,不是由孩子帶來的一個一個的麻煩構成的。只看棘手事,只想著怎麼解決麻煩,眼裡就只有麻煩,日子就進入惡性循環;著眼於建設,很多麻煩就根本不會被製造出來,日子就進入良性循環。

一旦良性循環開始,做父母,馬上就會輕鬆起來。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即將出版《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

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