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戰爭是人類發展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各方勢力為了爭奪權力、財富和土地等資源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攻伐,朝代的更迭也多半是由此而發生。隨著戰爭的進行,人們發明出了更具戰鬥力的武器,也知道了紀律和組織的重要性,就這樣,戰爭在不斷實踐中得到了進化。然而,有精良的裝備、嚴整的軍紀有時也不能取得勝利,而這往往是由於對方有更加先進的戰術和策略。

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春秋戰國時期,在眾多學說百家爭鳴的背景下,專門研究兵法的軍事家們也不斷湧現,他們的學派被稱為"兵家"。提到兵家,或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有著"兵家至聖"美稱的孫子,不管從時間還是從成就來看,他都是實至名歸。

然而,位居孫子之後的"亞聖"吳起卻被很多人詬病,因為他曾經殺妻求將、母喪不奔,這些表現導致人們認為他品德低劣,不配被尊為亞聖。那麼,吳起到底適不適合呢?


在談論吳起配不配得上亞聖稱呼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令人詬病的事情,又有著怎樣的成就。週考王元年(前440),吳起生於衛國左氏,也就是今山東曹縣一帶的一個富裕之家,他的家境條件雖然說不上富可敵國,但《史記》也稱讚其是"家累萬金"。因為從小家境殷實,吳起多少有些任性放浪,長大後他為了求取官職害得傾家蕩產,有人嘲笑他,他就一怒之下殺了其中三十多人。


殺人犯了罪,吳起能做的只有逃亡,於是他拋下老母前往曾申處學習儒家學說。但是不久後,吳起的母親去世,而他為了專心學習沒有回去守喪,這違反了儒家重視孝道的思想理念,也導致曾申將其逐出師門。被儒家不容,吳起便轉而學習兵家,在這方面他很有才華,學成之後得到了魯穆公的賞識。


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吳起二十八歲這年,齊宣公攻打魯國,魯穆公本想重用吳起,但吳起的妻子正是齊國人,這導致穆公心生遲疑。為了不讓穆公苦惱,吳起竟然直接將妻子殺掉,以此表示對魯國的忠心。在率領魯國軍隊大勝齊軍後,吳起還是被穆公棄用,他妻子可謂是非常之冤枉。

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吳起踏上了前往魏國的旅程,在那裡,他得到魏文侯的重用,被任命為了主將。

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在魏國,吳起率軍多次擊敗宿敵秦國,不但打得秦軍元氣大傷,還從秦國手中奪取了河西之地全境。另一方面,吳起改革兵制,創立了一支戰鬥力驚人的特種部隊"魏武卒"。當秦國二十年後出兵五十萬想奪回河西之地時,吳起僅靠五萬還沒有立過戰功的新兵就大獲全勝,可見其驚人的軍事才能。

效力完魏國,吳起南下入楚,並僅靠一年就當上了最高官職令尹,在楚國,吳起的角色不再僅僅是將領、統帥,而是改革者。吳起通曉兵、法、儒三家思想,在改革內政時也如在軍中一般雷厲風行,他打壓貴族、清理冗官、嚴明法紀、移風易俗,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楚國國力大增,楚軍煥然一新,楚國也靠著一系列對外用兵的勝利得到了其他諸侯的敬畏。

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然而,吳起的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在支持他的楚悼王去世後,他很快在貴族們發動的兵變中去世,其屍體也被車裂。通過吳起的生平事蹟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魯國、魏國、楚國而言都是功臣,而且他效力於哪國,就全心全意,並沒有表現出有什麼私心和反心。就個人能力和敬業的態度而言,他算得上是非常完美的。

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至於私德方面,吳起先是母親去世而不去守喪,被認為不孝。

然而,放到如今的社會,父母去世估計沒有多少人會去守喪,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守喪則是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後才被提倡的。事實上,當時的社會和現在的社會一樣,守喪並非是人人都會做的事情,所以吳起不去守喪,只是不合儒家學派的規矩罷了。

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第二件事,吳起為了得到魯穆公的重用將妻子殺害。殺人肯定不對,但是在當時,殺人是一件並不罕見的事,上文就說過,吳起年輕時甚至殺了三十多人。吳起殺妻確實可見其冷酷和熱衷名利,但在那個人權沒有得到太多保障的年代,沒有人給過吳起正確的教育,也沒有嚴厲的法令來禁止他的行為。

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吳起,真的配得上亞聖這一稱號嗎?

我們稱呼吳起為"亞聖",是為了讚揚他在兵學上的地位,至於他的私德,並不在人們的討論範疇,畢竟坑殺四十萬降卒的白起尚且被尊為"殺神",吳起的行為放在當時那個環境下,並不算是太過分,也不會影響人們對他軍事才能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