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想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

桃花島2860


鹿鼎記主要是塑造了一個小寶那樣與傳統的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他從小生活在妓院之中,見慣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並且練成了極強的應變能力和阿諛奉承的能力。

再他和毛十八前往京城之後,步入江湖之後,卻如魚得水,平步青雲,暗射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制度的腐敗,暗示封建主義制度已經搖搖欲墜,走到盡頭的一個思想,並且藉助小寶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

這個應該是主旋律之一,還有一箇中心思想就是民族統一的思想,鹿與金老的其他小說不同,並不是以驅趕外族為主題,而是在刻意的去淡化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小寶既是青木堂的韋香主,又是小玄子最信任的韋爵爺,兩種身份的匯聚,正是體現了金老的這個思想。但是,再當時乃至現在,真正的民族融合並沒有真正實現,所以,最後小寶還是選擇丟開一切包袱,帶著老婆歸隱。

除了這兩點,金老還濃墨重彩的描寫了玄桂之情,和他們各自不同的成長道路。



目森電影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被廣大讀者視作金庸武俠小說的最高峰。描述出生於妓院的韋小寶,雖不會武功,不識文字,卻遊走於江湖各幫派、皇帝大臣之間,最終有所建樹,被康熙皇帝封為“鹿鼎公”。韋小寶,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一般俠士那種劫富濟貧、英姿颯爽的形象,我們津津樂道他的聰明睿智,羨慕他有七個貌美如花的妻子,也期望能像他一樣為人賞識,建功立業,成為自己心中的“鹿鼎公”。

“鹿鼎公”,這三個字是怎麼來的呢?“公”,是一種爵位,例如公、侯、伯、子、男,公爵列首位,是等級最高的一種。那麼“鹿鼎”二字,金庸賦予了什麼意義呢?《鹿鼎記》中,“鹿鼎公”因“鹿鼎山”而得名,當然,金庸給“鹿鼎島”命名的時候,必有其深意所在。

鹿,在我國古代文化中象徵意義頗多。例如,它象徵愛情,又象徵德音,還象徵著政權和地位。古人狩獵時,鹿作為被圍獵的對象,人人逐之。而後,鹿就寓意天下,群雄逐鹿,即各諸侯爭奪天下之意。《史記》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意也為秦朝失去統治地位,諸侯並起,征戰討伐。

鼎,本為古人烹煮肉類、盛放肉食的青銅器,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之後,鼎就從最初的炊具、祭祀用具變成了傳國重器。國家滅亡,九鼎也隨之遷移,建立新王朝,就稱為“定鼎”。“鼎立”、“鼎盛”、“一言九鼎”,都說明了鼎那不同尋常的分量。作為傳國重器,鼎變成了權力和國家的象徵。

逐鹿中原、問鼎中原,鹿鼎,表達了金庸賦予小說的精神內涵。民族統一、國家統一,才能造就社會的繁榮,人民的安居樂業。另一方面,誰人不有一個鹿鼎公的夢,乘長風,破萬里浪,直掛雲帆濟滄海。


放開那歷史


《鹿鼎記》金庸老先生的封筆之作,和其他的作品不同,韋小寶這個人物是武俠世界裡開天闢地、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一個人物,武俠小說裡面要麼寫英雄,要麼寫梟雄,要麼寫惡人,要麼寫混蛋,甚至寫平庸的人,可是武俠小說裡頭絕少以流氓為主角,韋小寶就是個流氓。有人說《鹿鼎記》最大的貢獻就是結構了英雄主義,以往令狐沖、喬峰、郭靖,楊過這都是大英雄,唯獨這裡出現了流氓。

金庸先生解讀這個就是想說明英雄創造歷史那是胡說八道,英雄有時候也很無奈,反而是成就大業的人無所不用其極,什麼下三濫手段都能使,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他就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金庸先生對韋小寶這種描述其實是解構了歷史當中的一些真相,韋小寶這個形象出現也是對愛情的一種荒誕式的結構,韋小寶是個在愛情世界裡永遠都不會受傷的人,因為他從來都不走心!韋小寶有七個老婆,其中通過死纏爛打不要臉的手段得到的是那個最漂亮的阿珂,他追阿珂,阿珂根本看不上他,甚至私下無人拔刀都要殺他,要是一般人到這個時候早就心灰意冷了,要不自己咬牙切齒,要不萬念俱灰,唯獨韋小寶不是,你不是殺我嗎,你不跟我好,我非把你弄到手!我一定得把你弄到手!

他反而愈挫愈勇。這種潑皮無賴的精神頭,是愛情世界裡很少出現的。韋小寶對這些女人代表著他對女人不同的美好的東西都想佔有。比方說蘇荃象徵著武功,公主象徵著權勢,阿珂象徵著美貌,曾柔象徵著溫柔,雙兒象徵著體貼,這些老婆都代表著女人身上很可愛的一面,韋小寶都把它都弄到自己老婆身上,男人心裡是貪心的,他希望他的女人把所有女人的優點都能聚集到一塊,所以金庸到這個時候,他把愛情由原來的悲劇到喜劇,再到荒誕的正劇,他做了一個絕妙的反諷。

當然我說我們有的朋友正在沉浸在愛情的世界裡,您大可不必相信這個,因為這只是金庸先生的一家之言,只是他對人性和愛情的一種感悟,但是我相信他通過這種方式來解讀愛情的話,確實也是一個飽經人世滄桑有很多閱歷的人,他最終得出的結論,甭管它是對是錯,都值得我們自己好好琢磨琢磨。


宣玉風


我感覺..這部著作簡直就是綜合了金庸所有的武俠元素精華的精華..你看..

有教會元素..神龍教..比如《依天屠龍記》的明教,《笑傲江湖》裡的魔教..

有民族元素..蒙古王子.喇嘛..比如《天龍八部》裡的契丹,喇嘛..《射鵰英雄傳》裡的蒙古..

有多妻元素..7個老婆..比如《俠客行》石中玉有四個老婆..《依天屠龍記》張無忌有好幾個..

有朝廷元素..清,明...比如《依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神鵰俠侶》明,元,宋,遼,金等

有依附歷史時間元素..多個..比如《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南宋抗元等

有兄弟義氣元素..小寶與康熙,天地會..比如《天龍八部》三兄弟..

....等等等等...

而且韋小寶的奇遇..經歷的事件..比其他一些有過之而無不及...

鹿鼎記的各種電視版..電影版也通通研習過....

尤其是最近看了黃曉明版本的《鹿鼎記》片花..尤有感受..

首先是財力上..自然是前幾部不能比的..由於時代元素..梁朝偉版..陳小春版..張衛建版..財力當然是越後來越強..從梁朝偉版的假佈景多...陳小春版假佈景比較少..到張衛建版

基本很少..到近來黃曉明版的表現祖國大好河山..風景如畫..自然要比前幾部在氣勢上要領先一大截..當然..看慣假佈景的不一定看得慣..

其次是人員選擇,打扮上..說實話..還是以好看為先..演技為後..梁朝偉版美女少醜女多..陳小春版美女丑女一邊多..張衛建版美女多醜女少..到黃曉明版基本都是美女..打扮也是

越往後越新鮮..好看..男主角都不錯..康熙的人選..似乎感覺張衛建版的康熙老一些..陳小春版的年輕一些..梁朝偉版比年輕老一些..比老的年輕一些..黃曉明版的康熙比較年

輕..但略顯得滄桑一些..也許更適合康熙這個角色..少年老成..至於韋小寶..有人說黃曉明不適合演..我覺得不盡然..雖然黃曉明的眼神是正氣了一些..但是配合他的外表..確實

把一個油腔滑調的韋小寶演的活靈活現..但是似乎他有些壯..反正金庸也沒寫明韋小寶是個矮子..有人居然推薦徐爭..雖然他更油一些..但是也太猥瑣了吧..反正我是不喜歡..我

覺得黃曉明最適合演弈正弈邪的人物..笑起來很壞..但是眼睛裡透著正氣!梁朝偉版梁朝偉確實是個不二的選擇..演什麼象什麼..陳小春版的陳小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選他來當

男主角.覺得他有些木木的..長的就是木木的..正也不象邪也不象..弈正弈邪更不象..簡直就是個四不象..張衛建版張衛建除了年齡太大沒什麼毛病..到是適合他的改編的版本..

還有就是忠於原著的程度..

基本就是和財力有關了..有錢的就多拍一些..沒錢的就略過一些..尤其上張衛建版的..改的象新編鹿鼎記..看過黃曉明版的片花..覺得這個版本的應該是最忠實於原著的..尤其是

結尾的小寶在船上和康熙在大殿裡的對話..尤其精彩..估計是得到了金庸的提點..我想..金庸也是覺得他寫的鹿鼎記結尾是有些唐突了一點..小寶與康熙一點交代沒有..就失蹤

了..象陳小春版,張衛建版基本都有個交代的...

還有各個版本偏向的..比如陳小春的比較偏向心語..張衛建版的比較偏向重情義..看過黃曉明版的片花..覺得該片也是比較重情義的..尤其他和幾個老婆之間情義..似乎描述的多

了一些..我覺得是得了金庸的指示罷了..比如小寶與阿坷之間..到後來阿坷轉換的有點太快...中間起碼有些交代吧..還有到後來小寶與方怡..和好就一瞬間完了..連幾句話都沒有

..小寶的老婆就算是騙的..也該有個過程吧..尤其是大床上那場戲..尤其該補充補充..其他版本都是一代而過..起碼也該有些表情吧..尤其是曾柔..和小寶接觸不多..那天還是唯

一睜著眼睛的..怎麼也得表現表現她的心情吧..

綜合上述看來..黃曉明版的是最近最值得期待的事情...看慣港臺的電視劇.也該看看我們大陸自己的了..時代不同了..什麼都不同了..各位說是吧..





有故事de張仙森


金庸先生寫了那麼多武俠作品,很多都是理想式的劇情,當然是除了《連城訣》之外,當大家都沉浸在大俠可以辦大事的思想結構中時,金庸老先生卻讓《鹿鼎記》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認識,世事無常,有時候很多江湖俠義,仁義道德是無法處理好事情的。

陳近南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一生光明磊落,武藝超群,地位崇高受天下英雄敬仰又如何?他想要做的事情終其一生也沒有做到。

反倒是韋小寶,一個無賴,武功平平,出身低微,一肚子小心機,這樣的人卻有能力也有條件輕易的做到陳近南要做到的事情。

金庸先生曾經說過他當時想讓韋小寶在《鹿鼎記》中的結局慘一點,最後因為讀者的原因並沒有這麼寫,如果在現實中的話,處處耍小心機的韋小寶結局一定不會很好。

人啊,總是時好時壞,在社會上混久了自然知道金庸老爺子的目的,人不能太老實,也不能太狡猾,難得糊塗,難得中庸之道,聰明的把事情處理好才是大英雄,這大概就是金庸老爺子要表達的思想吧。


武俠劇解說


金庸《鹿鼎記》表達了作者想要實現民族統一的思想。

金庸就用《鹿鼎記》寫出了一個太平盛世,太平盛世仍然是一片昏暗,官場腐敗,一樣的到處殺人,到處充滿了不公正、不公平。第二,這部小說另一方面又是很浪漫的。

主人公韋小寶走遍大江南北,從揚州妓院走到北京,走到神龍島,走到雲南,走到吳三桂那裡,甚至還走到了俄羅斯,策動了俄羅斯歷史上一場重大的政變,還參加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韋小寶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韋小寶居然成了民族英雄。而且根據韋小寶的性格,《尼布楚條約》和雅克薩之戰只有他這樣的人能夠取得成功。

當時非常蠻橫無理的俄羅斯強盜只有韋小寶這種同樣蠻橫無理的人才能夠對付, 用無賴的手法對付無賴,這也是很辯證的。這部小說既有現實主義,又有浪漫主義,而且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朗伯ky


金庸《鹿鼎記》表達了作者想要實現民族統一的思想。

金庸就用《鹿鼎記》寫出了一個太平盛世,太平盛世仍然是一片昏暗,官場腐敗,一樣的到處殺人,到處充滿了不公正、不公平。第二,這部小說另一方面又是很浪漫的。

主人公韋小寶走遍大江南北,從揚州妓院走到北京,走到神龍島,走到雲南,走到吳三桂那裡,甚至還走到了俄羅斯,策動了俄羅斯歷史上一場重大的政變,還參加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韋小寶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韋小寶居然成了民族英雄。而且根據韋小寶的性格,《尼布楚條約》和雅克薩之戰只有他這樣的人能夠取得成功。

當時非常蠻橫無理的俄羅斯強盜只有韋小寶這種同樣蠻橫無理的人才能夠對付, 用無賴的手法對付無賴,這也是很辯證的。這部小說既有現實主義,又有浪漫主義,而且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雙雙雙影視


《鹿鼎記》金庸解讀這個就是想說明英雄創造歷史那是胡說八道,英雄有時候也很無奈,反而是成就大業的人無所不用其極,什麼下三濫手段都能使,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他就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金庸對韋小寶這種描述其實是解構了歷史當中的一些真相,韋小寶這個形象出現也是對愛情的一種荒誕式的結構,韋小寶是個在愛情世界裡永遠都不會受傷的人,因為他從來都不走心!韋小寶有七個老婆,其中通過死纏爛打不要臉的手段得到的是那個最漂亮的阿珂,他追阿珂,阿珂根本看不上他,甚至私下無人拔刀都要殺他,要是一般人到這個時候早就心灰意冷了,要不自己咬牙切齒,要不萬念俱灰,唯獨韋小寶不是,你不是殺我嗎,你不跟我好,我非把你弄到手!我一定得把你弄到手!

他反而愈挫愈勇。這種潑皮無賴的精神頭,是愛情世界裡很少出現的。韋小寶對這些女人代表著他對女人不同的美好的東西都想佔有。比方說蘇荃象徵著武功,公主象徵著權勢,阿珂象徵著美貌,曾柔象徵著溫柔,雙兒象徵著體貼,這些老婆都代表著女人身上很可愛的一面,韋小寶都把它都弄到自己老婆身上,男人心裡是貪心的,他希望他的女人把所有女人的優點都能聚集到一塊,所以金庸到這個時候,他把愛情由原來的悲劇到喜劇,再到荒誕的正劇,他做了一個絕妙的反諷。

當然我說我們有的朋友正在沉浸在愛情的世界裡,您大可不必相信這個,因為這只是金庸的一家之言,只是他對人性和愛情的一種感悟,但是我相信他通過這種方式來解讀愛情的話,確實也是一個飽經人世滄桑有很多閱歷的人,他最終得出的結論,甭管它是對是錯,都值得我們自己好好琢磨琢磨。





柚子君電影剪輯


《鹿鼎記》想必大家都看過,韋小寶的母親是揚州妓院的一位老鴇,韋小寶從小就在妓院這種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環境中長大,看的最多聽的最多的便是曲意逢迎、耍詐等與各色人打交道的技巧,所以在被誤抓進皇宮後才能很好的自保並且遊刃有餘的走在各種勢力之間,最終成為康熙身邊最紅的人,年紀輕輕便位居高位。

在《鹿鼎記》裡,金庸先生在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安排主角韋小寶去抗擊沙俄、保全國土,從而維護了國家主權。在《尼不楚和約》簽定的同時,韋小寶這一人物形象也得到了昇華。這就是金庸作品的大俠要為國為民的精神,在韋小寶這個不算大俠的“小俠”身上也折射出來了。

  這是金庸具有深厚的儒釋道文化的體現。金庸在作品裡反映了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不論是郭靖那樣的大俠,還是韋小寶這樣的小混混,只要為國為民,不論是自願的還是自然的,都可以說這個人物為國家做出了貢獻,這就是金庸筆下人物的“國家使命”,使人物昇華到既可愛又讓人敬佩的角度。且不去論人物的存在的小缺陷或者小毛病,何況在 《鹿鼎記》裡,韋小寶的好賭錢的小毛病還立了不少大功呢。





三生侑幸


金庸通過武俠小說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鹿鼎記》是集大成之作。 反清復明對於陳近南而言是人生崇高的奮鬥目標,對於韋小寶而言卻是一場兒戲。事實就是如此,陳近南為了反清復明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死在了自己主子的劍下;韋小寶兒戲一般地反清復明,卻是風光無限,不但青木堂香主的位子越來越穩固,而且成為總舵主、甚至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都說從郭靖到韋小寶,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俠在逐漸地消失,事實上,江湖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沒有了江湖,俠就沒有了立足之地。“為人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事實卻是英雄中的英雄沒有一個普通的小混混吃香,因為江湖已經沒有英雄容身之地,或者說,江湖已經面目全非,似是而非。   遙想當年,丘處機和江南七怪可以用十八年的生命固執地遵守一個彼此的約定,千金一諾,間關萬里,雲天高義,海內同欽,那時的江湖是一個道義的江湖,而襄陽城則是那個道義江湖的中心。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道義的江湖就會有道義的大俠,就會有道義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可以抵禦摧枯拉朽的蒙古大軍,挽狂瀾於既倒,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間。江湖道義在消退,殺人如麻、一身血債的謝遜當然很難說是情有可原,但是,張三丰百歲壽宴之際雲集武當山口口聲聲要向謝遜討回公道的眾多名門正派中人又有幾個是正人君子?就算是情同手足的武當七俠,其中也是暗流湧動,否則怎麼會有宋青書弒叔的慘劇?所謂“世上之事,難說得很。親如父子兄弟,也有信不過的時候。”歷經腥風血雨、世道滄桑的謝遜一語道破人在江湖的辛酸和苦澀。“北喬峰,南慕容”的江湖傳奇又是什麼東東?從喬峰到蕭峰,僅僅是一字之差卻是從堂堂漢人到契丹胡虜的人生劇變,而這場人生劇變的幕後推手竟然是一個人儘可夫的淫娃蕩婦。其實,從契丹胡虜到堂堂漢人又何嘗不是另一場人生劇變,一個孤苦伶仃的嬰兒逐漸長大淪為誤信人言、顏面無存的江湖首腦挽回面子的殺人工具,汪劍通等人留喬峰而不殺不可能是因為什麼覺得愧對蕭遠山夫婦之類的冠冕堂皇的原因,而是想把身為契丹人的喬峰訓練成屠殺契丹人的殺人工具,從而報蕭遠山雁門關血洗之仇。從胡到漢,再從漢到胡,就像是雁門關外臨死之際北向狼嗥一般高聲叫號的契丹老漢,“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蕭峰感受到得也是徹骨的無助和悲涼,於是就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人生轉折地雁門關外的漫漫黃沙之中。對於慕容復而言,因為世世代代傳承的鮮卑血統和五胡殘夢,煙雨朦朧的江南和風霜苦寒的塞北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甚至連整個江湖都可以是縱橫馳騁的沙場。“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姑蘇慕容的獨門武功到底是優雅還是狠毒見仁見智,但是,自從姑蘇慕容崛起江湖,原本就是充滿刀光劍影的江湖又出現了詭異的政治氣息。當這樣的政治氣息逐漸濃厚而且瀰漫整個江湖的時候,江湖道義幾乎蕩然無存,於是,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左冷禪,深藏不露、深謀遠慮的嶽不群,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的任我行,韜光養晦、謀定後動的東方不敗,綿裡藏針、上下週旋的向問天,等等等等的江湖梟雄一一粉墨登場,在爭權奪利的江湖大秀場上使勁渾身解數,盡情地玩弄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厚黑權謀,披著仁義道德的光鮮外衣戕害生命、踐踏尊嚴、扭曲人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做,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害,怎麼下流怎麼來。五嶽劍派並派與反並派,日月神教篡權與復辟,當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宏圖霸業歸於塵土,空曠的江湖上空飄蕩的是《笑傲江湖》孤獨的旋律。    但是無論怎樣,就算是道義不存的江湖總還是江湖,江湖本身還是能夠保持獨立性,換句話說,江湖與朝廷之間還是有著明確的界限,所以劉正風如果退隱江湖就會成為朝廷參將,令狐沖只是穿上泉州參將的官服就讓江湖中人不敢輕舉妄動。江湖能夠影響朝廷,丐幫幾乎能夠和楊家將並肩作戰,抗擊契丹。江湖甚至可以凌駕於朝廷之上,朱元璋出身明教,襄陽城關係大宋的安危,郭靖關係襄陽城的安危。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江湖已經不是江湖,江湖成了一口烹煮麋鹿的政治鼎鍋。遙想當年襄陽城的英雄大會,郭靖的鎮定自若,黃蓉的運籌帷幄,楊過的舉重若輕,甚至是郭襄的一往情深,黃藥師的驚鴻乍現,當真是風雲際會襄陽城,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反觀河間府的什麼“殺龜大會”,一大幫聲嘶力竭地嚷嚷著要殺吳三桂的所謂江湖人士又有幾個是真正配得上“忠義”二字的,操完吳三桂的十八代祖宗之後又把陳圓圓賣到妓院,喝著酒,嚼著肉,啃著麵餅,滿嘴酒氣,唾沫橫飛,嗓門一個比一個大,話說得一個比一個狠,口號喊得一個比一個響,在一片鄉人趕集、賽會、做社戲所在的平地,這幫人拿著反清復明的幌子大秀忠義無非是為了給自己撈點政治資本,加點政治分,從而在所謂的江湖上更混得開,僅此而已,舍此無他。粗獷的外表掩蓋的是猥瑣的內心,如果撕掉仁義道德的虛偽畫皮,這幫人甚至還不如韋小寶可愛,充其量就是躲在陰暗角落放冷箭的可憐蟲。顧炎武早就看清楚了這幫人的無聊嘴臉,所以能做的就是把“殺龜盟”改成“鋤奸盟”,再象徵性地推舉所謂的各省“鋤奸盟”盟主和總軍師,從而讓“殺龜大會”多少還像個樣子。   這就是當時所謂的江湖。反清復明幾乎成了江湖象徵性存在的唯一理由,更可笑的是吳三桂竟然是這個理由能夠延續的基礎。徐天川與白寒松、白寒楓兄弟可以為了莫名其妙的唐王、桂王的正統而大打出手,兩敗俱傷,可見反清復明本身也就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所謂的反清復明義士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反清復明之後的利益,哪怕這樣的利益在當時是那樣的遙不可及。要命的是偏偏當時清朝的康熙比所謂的唐王、桂王等等更加的“鳥生魚湯”,而所謂的國姓爺臺灣延平郡王家裡卻是後院起火,由來已久的家族醜聞在權力的作用下逐漸發酵,在所謂的江湖上八面威風的陳近南實際扮演的卻是頻繁救火的消防隊長的角色,甚至還會不時地引火燒身,於是,時間一長,反清復明的理由也逐漸地引人懷疑。“總舵主,咱們秦檜固然不做,卻也不做岳飛。”玄貞道人之言與當年郭靖所言“郭某縱然不肖,豈能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已經難以相提並論,但憑心而論也是話糙理不糙。當然其中的道理陳近南又何嘗不知,從“大丈夫行事無愧於天地,旁人要說短長,也只好由他。”到“大業艱難,也不過做到如何便如何罷。”陳近南越來越意興索然,英雄氣短。如果說陳近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尚不失悲壯風骨的話,那麼,茅十八固執地堅守已經逝去的江湖英雄情結就很滑稽了。實際上,茅十八是一個純粹的江湖俠客,因為江湖已經不存在,所以,茅十八的身影總是那麼狼狽、尷尬。   “走江邊,滿腔憤恨向誰言?老淚風吹,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悲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千古南朝作話傳,傷心血淚灑山川。”在狂風暴雨的柳江上吳六奇、陳近南縱情高唱的是江湖的輓歌,也是英雄的悲歌。 從郭靖到韋小寶,金庸走過的是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