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萬立方米!白洋澱向下遊生態補水

6000萬立方米!白洋淀向下遊生態補水

白洋淀風光。賀友順 攝

長城網雄安訊(記者 劉師豪 通訊員 李耀 田園)3月的白洋淀碧波盪漾,清粼粼的澱水一路流向下游河道。自今年3月份以來,白洋淀通過棗林莊樞紐和十二孔閘洩水,標誌著今年白洋淀長時間大規模向下遊生態補水拉開序幕。

此次生態補水持續4個月,從3月補水到6月底,預計將為下游河道補充6000萬立方米的潔淨水。據瞭解,這是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白洋淀向下遊生態補水持續時間最長、補水量最大的一次,將有效緩解下游沿線各地生態缺水現象,持續提升下游河道水生態功能,改善水生態環境。

此次白洋淀向下遊河道輸水將及時回補下游沿線廊坊市文安縣、霸州市、大城縣、滄州市任丘市等地的地下水,有效緩解生態缺水現象,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帶動區域生態持續改善。此次實施生態補水,合理調控澱泊生態水文過程,對改善白洋淀水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當前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白洋淀水多了、水清了,水面變大了,具備了長時間大規模向下遊補水的條件。”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建立了多水源補水機制,持續進行生態補水,近2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達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

據介紹,2019年年初,雄安新區設立後的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正式啟用,黃河水源源不斷地輸入澱區。至此,白洋淀多水源補水機制基本建成,引黃河水、引南水北調中線長江水,引水庫水、再生水等,成為白洋淀生態補水重要且穩定的水源。

目前,在各方面的精心呵護下,白洋淀生態效益也日漸凸顯,湖心區水質達到Ⅳ類標準。此外,新區還通過治汙、清淤等措施綜合治理,不斷改善澱區水質,做好白洋淀生態修復。

專家表示,長時間大規模向下遊補水,既有利於增加澱泊水動力,讓澱水真正“活”起來,也能滿足白洋淀安全度汛要求和下游部分地區春耕生產用水需求。下一步,新區將探索建立向下遊河道補水常態機制,讓清潔補水在上下游、澱區內充分流動,最大限度增強水體自身淨化能力,使“華北明珠”重放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