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理解程派

如何正確地理解程派

京劇程派知識點:程派唱腔,有較為獨特的發聲方法,尤其在“嗽音”、“腦後音”的運用上,形成了程腔沉鬱、凝重的藝術特色。“嗽音”,是一種氣頂喉頭振動聲帶的發音,原本在旦角唱腔中很少使用。

程派知識點:程先生在老生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吸收“嗽音”到旦角唱腔中,使腔在嗓子眼裡轉悠,含而不放,耐人尋味。“嗽音”運用是否得當,全在於氣的控制。氣小,“嗽音”出不來,過了,就會形成“砸夯”。

程派知識點:程派的“鬼音”,在於發聲方法與演唱方法上。所謂“鬼音”,屬於共鳴範疇,多使用於閉口音,共鳴位置往後移,也就是所說的“腦後音”。程先生吸收了老生“腦後音”的特點,共鳴位置移後,用氣提起來唱,增強了唱腔的力度、厚度和凝重感。

程派知識點:程先生並不是一味地悶著唱,而是運用氣的力量與發音部位的控制相結合的演唱方法,使聲腔凝重、深沉,具有一定的立音和厚度,找出共鳴位置,再適當地加以抑揚頓挫、吞吐收放,形成獨特的程腔藝術。

程派知識點:程腔的特點(1)悲劇人物哀怨、堅貞、纏綿;(2)發聲方法、吐字行腔獨具匠心。程派唱腔中,完全可以使用亮音,但使用時必須注意,亮音要有厚度和力度,不能虛飄賊亮,這樣的亮音才能與程腔沉鬱、凝重的風格和諧統一。


程派知識點:程派的唱,非常講究用氣,即用丹田氣託著唱,不宜用胸腔呼吸的方法,著力點不在喉頭,聲帶必須保持鬆弛狀態,疲勞點在於用氣上面。一齣戲唱下來,要感到後頸發麻(腦後共鳴),小腹空蕩(丹田用氣),嗓子並不覺得如何疲勞。

程派知識點:程腔強調氣的運用,不僅高腔要氣足神滿,就是低腔,尤其是那種細若遊絲、綿綿不斷的長腔,完全仗的是充沛的丹田氣,音調雖低,但所費之氣,卻比高腔有過之而無不及。缺少或較少只用丹田氣,往往難於體現程腔的美妙化境。

程派知識點:一口氣不能無限,在行腔中必須留氣口,要換氣,偷氣。程腔在氣口上很講究,換氣、偷氣不能明顯,要使人難以察覺,好象一口氣綿延不絕,以保持唱腔和情感的完整、流暢和圓美。

程派知識點:程先生對自己的唱腔,一向要求“圓”。他力求保持整個聲腔的渾然一體,不見稜角,天衣無縫,流暢自如。程先生的“圓”,不僅對唱腔,就是念、做、舞、打,以及水袖等,都要求“圓”美一體。那種見稜見角的表演風格,一向是程派藝術所不取的。


程派知識點:要處理好程腔字與腔的關係,就要在四聲準確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唇、齒、喉、舌、牙五音部位,把字咬準,再加以吞吐收放、抑揚頓挫,務使字中含腔、腔中有字,兩相吻合,音調分明。

程派知識點:字的演唱分頭、腹、尾三個部分。字頭未出口前,氣要先上,暗暗蓄勢,用氣領字音,放出字頭。至字腹,則氣放足而音全出。字尾則徐徐提氣,歸韻收聲。有的字,特別是噴口字,則需要運用氣阻的方法,把氣先提上去,蘊含不放,到一定程度時,帶著字音,衝口而出。

淺談唱好程派的體會(程韻秋聲特邀講課嘉賓張繼安著)

我從1988年開始接觸京劇程派藝術,進而著迷。1991年拜程派名師李文敏為師,93年起追隨程派藝術家王吟秋先生學習程派,96年拜在王吟秋先生門下,成為關門弟子。在學習程派的過程中,還曾經得到張曼玲、陳寶賢、陳琪等程派名家以及夏邦琦、應嘉夫等人的指點,使我在研習程派藝術中不斷進取。十八年來,對程派藝術的鐘愛和痴迷,使自己對程派藝術有所感悟。現在根據自己的領悟想談談唱好程派的非常膚淺的體會,和程派愛好者同道一起探討程派藝術的真諦和精髓,有不當之處,請同道不吝指教。

要想唱好程派,首先要正確地理解程派,瞭解程派唱腔的特點和掌握程派唱腔的演唱技巧。

正確地理解程派

程派是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先生創始的,風靡幾十年的京劇藝術。其唱腔“挺拔秀麗、柔裡有剛、剛柔相濟、藕斷絲連、若斷若續”,深受廣大程迷的喜愛。

那麼為什麼說要“正確理解程派哪”?因為現在有人學習程派不聽程硯秋,就象有人學裘派不聽裘盛榮一樣。有人學習程派肆意地誇大程派的喉音,就象有人學習馬派,就一定要大舌頭。現在許多學習程派者把程硯秋大師唱法技巧中某些微妙的特色隨心所欲地誇大、拉長、加重、加強,刻意地使用喉音和嗽音,一味地求粗求響,故弄玄虛,製造怪癖,標榜這是程派的正宗原味,反而把程先生自然流暢、聲情並茂的唱貶成了不象程派。你可能喜愛某些演員甚至是其追星族,但你要是真正的喜歡程派,首先就要研究程硯秋,去“尋根求源”。我的意思不是不讓你聽別人的唱 ,不讓你去模仿別人,是讓你正確理解程派是什麼。

以前藝術流派的出現是藝術昌盛的標誌,也是京劇發展之必然,流派的形成正是由精到通,由通到變進而創新。流派產生如是,學習流派也如是,掌握要領是根本。走江湖的三、四流演員,往往誇大流派的缺點,譁眾取寵。如尾音砸夯是梅派,悶著嗓子唱是程派,扭腰擺胯是荀派、露胳膊挽袖子是尚派,即使舉動惟妙惟肖,只有外在形態,缺乏內有創造,也是沒有角色氣質的。因此,學流派切忌這種華而不實,糟蹋藝術的惡劣作風。個性張揚是流派的特色,但是流派藝術絕不會是個怪物,不要把它唱的怪怪的。

馮牧先生和程硯秋大師私交很深,在94年一次程派活動中,親耳聽到馮牧先生說:有些摹學者雖刻意標榜“程派特色”卻不甚規矩的演唱時,程先生曾十分生氣地斥責道:“這不是在捧我,而是在糟蹋我程某人,是在罵我”。如今,程先生辭世已48年之久,所幸我們尚能通過世傳的音像資料親見其風采,窺視程派藝術精髓之所在。應該明確地講,從程先生本人任何歷史階段的演唱中,都聽(看)不到那種往往被片面誇張和歪曲了的所謂“程派特色”。特別是從大師留下的若干珍貴的唱唸錄音資料中,更明晰地反映出程硯秋之程派在唱唸技法上對於演唱規範的講求與強調。

唱好程派應該把最美的音色亮給聽眾,而不是故意悶著嗓子,把聲音憋粗,甕聲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