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程派唱腔,為何把“口法”列為“五法”的第一位?


最近家裡老人生病,照顧老人,無暇唱戲,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好好學習學習程派的知識理論,也可以和平時的唱練做個印證。

自學習以來,越來越覺得,程派的唱腔,嘴上的功夫非常重要。發音,咬字,歸韻,共鳴腔,口型,氣息等等,每一個功夫,都是嘴上的功夫。

京劇的四功五法:

"四功"是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

"五法"是手、眼、身、法、步,是五種技術方法。

但是,"五法"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口、手、眼、身、步。

這種說法,來自程派祖師程硯秋先生,


京劇程派唱腔,為何把“口法”列為“五法”的第一位?

程硯秋


口法為五法之一。口法的內容包括:四聲、讀字、收韻、切韻、氣口等。

京劇圈裡有個說法:"演戲之人勿論巧拙,是問有口無口;"

"聽唱之人勿論粗精,是問有字無字,字從口出,有字必有口"。

這裡的口,指的就是口法。


京劇程派唱腔,為何把“口法”列為“五法”的第一位?

程硯秋

前些天閱讀了今日頭條上推薦的一篇文章,文章標題是:

"小女蕙衡在青龍橋向程師求藝"(程硯秋談程派字音與行腔)" (梨園雜志 2019-10-11 14:35:59 作者:王準臣)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的女兒當時和程硯秋學藝時,程硯秋對程派字音和行腔的論述。文章很長,我總結了一下,內容如下:

"程先生的觀點,先要解決字的問題,先把字的發音和字聲弄清楚。

"認清字音之後,要慢慢在嘴裡面用工夫,也就是在把字咬清楚以後慢慢地放音,不是一下子放出來,而是在喉嚨裡收住了逐步地放音。"

"要能很好地運用丹田氣來託腔慢慢放音,類似老生的噴口"

"程派的字韻是很深奧的東西,與崑曲一樣,由韻裡走腔,在韻中行腔,聽起來好聽,有韻味,這才是程派真正的"繞樑三日"的聲腔。"

這篇文章,我鄭重收藏了,反覆閱讀體會,和我自己平時的練習相印證,我發現程派的唱法,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字 韻 氣 腔

第一是: 字 字是第一位,咬字要清晰,抓住字聲,突出字聲,稜角就出來了。

第二是: 韻,字韻,要找到字的韻,韻首,韻腹,韻腳,清楚明白。

第三是:氣:以氣託聲,氣息是程派的靈魂,氣息貫穿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還有拖腔,大段長的拖腔如何換氣是學問。

腔:行腔,帶韻行腔,韻中行腔。

在我看來,以上四字之中,最重要的功夫,首在氣。

按照程祖的說法,先咬字,然後喉嚨收住了慢慢放音,不是直來直去。是有控制,有收放的,控制和收放是由什麼來控制的呢?是靠氣息,丹田氣。

氣息練好了,就似乎是裝了個"氣龍頭",有個開關,開關之間,收放自如。這就是氣口,字與字之間,句子和句子之間,大段的拖腔,如何用氣,是大學問。

程腔的藕斷絲連,嗚咽婉轉,張徐有致,外柔內剛,綿裡藏針,這些風格特色,全部都是靠氣息支撐起來的。

程派唱法,次在韻。

咬字的同時,要找到字韻,有了韻味再轉到工尺去行腔,這涉及到嘴裡的功夫了,口腔的形狀,嘴唇的配合等等,歸音,是歸入鼻音,還是頭腔音,還是腦後音,還是胸腔共鳴音。

程派的行腔:以氣託聲,聲中帶韻,帶韻行腔,腔隨韻走。

聲、韻、氣,三者互相作用,就如同一把胡琴的三個部件,聲是琴絃,韻是琴筒,氣就是琴師手中那把弓弦。三者完美配合,才形成程派獨特的聲腔藝術。

所有這些,氣,字,韻,腔,無一不是嘴裡的功夫,程硯秋祖師把口法放到五法的第一個位置,口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注: 本文論述內容,為作者自我學習的經驗,如有出入,請以專業知識為準。相關知識,請戲友自行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