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日本大地震,數十萬人死亡,中國迅速支援

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裕仁天皇正在皇宮召開國宴,接待各國使節,宴會觥籌交錯,賓主盡興,正在此時一場災難來臨了。

各國天文臺地震儀都像是瘋了一樣搖動,緊接著就傳來日本發生大地震的消息,根據災後估計這是一場8.1級地震,數萬人瞬間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而地震過後的災難更加可怕。

1923年日本大地震,數十萬人死亡,中國迅速支援

日本多是木製房屋,在那個時候日本的火災防備措施還不是很強,地震之後發生了火災,但是因為地震導致地下水管破裂,滅火沒能夠迅速展開。東京的大火三天才被撲滅,而橫濱則幾乎全部被燒光。

在火災中,東京發生的畫面尤其慘烈,墨田區聚集了大約3.8萬無家可歸的難民,當他們發現熊熊大火的時候,他們已經被大火包圍,所有人都被燒死或窒息而死,這真的像是神在玩的螞蟻遊戲。

地震引發了海嘯,八米高的巨浪席捲而來,五萬多人被淹死,海面上漂浮的都是屍體。

這場災難對日本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人民大量失業,財產損失估計是65億日元,是日本前一年財政收入的3.25倍。為了救災和重建,日本大舉借外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獲利存儲的外匯蕩然無存。

1923年日本大地震,數十萬人死亡,中國迅速支援

當日本大地震的消息傳來,中國迅速援助。北洋政府提出:我國本救災恤鄰之義,不容袖手旁觀,應由政府下令,勸國民共同籌款賑恤。而在地震不久前人們還在抵制日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繼承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強租旅順,按照德國當年簽署的條約租期是25年,1923年正好到期,但是日本不願意吐出來到嘴的肥肉,所以當時大家都抵制日貨。

日本大地震消息傳來,我們還該不該繼續抵制日貨呢?當時認為體恤鄰里和自衛並不相悖,我們既要不忘國恥也要有人道主義精神,日本大地震,人類應該互助。這種思想在當時的中國佔據主流,所以人們迅速行動了起來。

藝術界梅蘭芳號召藝人們義演籌集善款,商界也捐款捐物,舉行慈善拍賣會,有些中學生甚至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錢,大家都希望人類能夠同渡難關。

1923年日本大地震,數十萬人死亡,中國迅速支援

(我必須聲明一點,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是不一樣的)但是日本政府毫不領情,不少中國留學生糟了毒手。在當時留學生有一封信介紹了他們的情況:中國人被故意殺害毆辱者,不可勝數,刀棒拳足一時交加,殆不以人類相待。

為什麼當時的日本要這麼做呢?轉移仇恨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賺到了太多,歐洲民用和軍用物品緊張,從歐洲到亞洲運費增加了十五倍,整個亞洲市場瞬間變成了荒地,而亞洲卻只有日本一個農民,沒人跟他競爭了,於是日本出口迅速增長,從1914年到1918年日本出口增加2.5倍,巨大的出口刺激著日本市場,工廠開始擴建,整個日本陶醉在泡沫當中。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資本重新注視亞洲,日本市場大幅度減小,而在之前建立了太多的工廠,現在東西賣不出去就要破產,工人就要失業,當世界各國開始經濟復甦的時候日本卻在1920年爆發了經濟危機。

日本工業水平不如歐美,生產效率也不如歐美,所以日本的產品成本就高,競價就沒有優勢,如何才能夠提高競價優勢呢?答案是剝削勞動力,讓他們勞動更多的時間卻少發工資,而日本並沒有像英國那麼多殖民地,能夠有那麼便宜的勞動力,所以他只能剝削日本人民。

從1922年到1929年日本自耕農負債增加了三倍,提高地租會讓農民破產,給工廠帶來了大量低價勞動力,日本紡織女工的時薪竟比英國殖民地下的印度工人還要低,工人的平均工作時間都在13個小時以上。

1923年日本大地震,數十萬人死亡,中國迅速支援

和人民越來越貧困相對應的則是大財閥越來越有錢。貧富差異變得非常大。1928年三井、三菱、安田等少數財閥佔據全國總資本的43%,而剩下的中小商人只能吃殘羹剩飯勉強維持生活,稍有不測就會破產。(現在韓國日本的那些社長能量聽說都大得驚人,咱出過國,咱也不知道)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恩格斯給出了答案,他說:“隨著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發生了財富積累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貧困化的現象。

當社會矛盾變得尖銳人們就會反抗,他們心中有憤怒必須要發洩出來,而大地震便是推動者,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政府卻拿不出有力的救災措施,如果人民的不滿和憤怒發擠壓,那麼他們早晚會把憤怒發洩在日本政府頭上,所以他們要轉嫁矛盾。把導致人民困苦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比如在民間散佈謠言,聲稱是朝鮮人放的火,並對朝鮮人實行屠殺,大約6000到10000朝鮮人死去,當殺紅了眼,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也不能倖免。

1923年日本大地震,數十萬人死亡,中國迅速支援

正如希特勒的演講一樣,他把德國民眾的痛苦歸結於凡爾賽條約,把他們歸結於猶太人,把人民長期以來所受的痛苦轉化為仇恨。1931年日本侵華,1933年希特勒能成為德國元首,都是因為在1929年世界經濟經濟以後欺騙了民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