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不自信害苦了你!

人有時候是不是在自己折騰自己?自己害自己?本文靈感來源於對最近自己親身經歷的反思。本來並沒有打算開始寫自信相關的主題,但覺得收穫很大所以就把所得寫下來了!

事情起源於我對自己的評價,一直以來我在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都不是很自信。我可以很快的與人交朋友,但關係水平卻一直無法深入。而在過去幾年裡由於性格直率,說話常常不經大腦,導致時常無意中傷害到他人。(雖然我完全沒有惡意)這些經歷更是加深了自己對人際關係的不自信。


我認識到這個問題,靠一個人是無法取得大成就。人際關係處理已經成為必備生存技能之一,所以決定主動嘗試改變。剛好我有一位夜校的同學和我在相同的地方工作,所以我主動約她晚上一同去上課。第一次成功Yeah!第二次她說要提早去見老師,OK理解!第三次她說要提前去外理一些事情!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居然對這件事非常敏感。我開始想是不是我這兩天做錯了什麼?事情還沒結束!

通常晚上下課我們幾位同學都會一起步行去巴士站。當天晚上下課後我們分別去小解。出來後我想她們可能比較慢所以跑樓下去等她們。等了一會兒還不見人下來,猜想可能在和老師溝通就決定自己先回去了。

悲劇發生了!我居然看到她們已經走在前面。奇怪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心中突然十分鬱悶,難道自己上課時又無意冒犯到她們了?為什麼她們不願意等我?還是她們在逃避我?怪不得白天不要和我一起過來!一切行為似乎都有了答案。有了這種想法後,我做出了一個決定!假裝沒看到她們自己從另一邊走過去了。事情還沒結束!

整一路我都在為這件事情苦惱!臨近到家時我拿出電話,卻看到30分鐘前的兩條未接短信。同學發來的!第一條告訴我她們已經在過去Bus站的路上讓我追上來,第二條說她們不等BUS了正走去地鐵!

這件事給我們觸動非常大,所以晚上花了一小時思考整件事情!並得出以下結論,不知道你覺得有沒有道理?

自卑心理是如何影響我們?


自我傷害循環

首先是我對某件事(人際關係)缺乏自信且態度負面,這導致我過分的敏感身邊與之有關的事情,也過分的解讀他人行為的意義!其實這就是心理學裡提到的白熊理論,你叫一個人不要想白熊,他就越容易在腦子裡產生白熊的畫面。中國人稱關心則亂!

由於過分的敏感與負面態度導致了誤會的產生。其實什麼都沒發生,只是自己在瞎猜。最慘情況是當我沒有意識到有誤會時,這種心態會 影響我的行為!我選擇了錯誤的行為(自己走開)。而正是這種產生在誤會基礎上的行為給我帶來真正的災難。

一、我的行為開始真正影響我和同學的人際關係。也許我的同學在街對面看到了我,這時她們開始認為我是一個孤僻或高傲的人。其實同學什麼都沒變,是我自己作死!

二、這種行為還會進一步影響我的心態,所以我回家路上一直在想這件事。

我在想如果沒有收到同學的短信,接下發生的事情可能是我感覺受到傷害(其實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為了避免傷害,可能會選擇算了還是別做這件事吧(逃避)!這種心態會讓我更加缺乏自信且心態負面,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對自我害傷的解決方案

好的思考沒有解決方案與行動是不行的!所以我想出以下解決方案。


不自信與負面心態是整個事件的起因,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根本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問了很多人,他們都覺得我不是一個缺乏社交力的人,相反多數人認為我是社交達人。而我的性格也很外向,雖然有時候喜歡一個人獨處。後來我也認識到沒有必要缺乏自信或太敏感。畢竟本質上我並沒有想傷害他人,多數時候我更樂於幫助他人。

另一個方面是誤會產生後的處理方式。需要學一些技巧去確認自己想法的真實性,然後做出正確的行為。就本次事件來談,我完全可以主動打電話給同學問她們在哪。一個動作就可以消除誤會。就算了解到對方在有意避開,我也可以及時的反省是否做了讓他人反感的事情,而不用選擇逃避進入死循環。

個人覺得儘量不要等到錯誤行為發生後再去彌補傷害,因為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

無獨有偶,剛巧碰到一位朋友發生同樣的事情。只不過她缺乏自信的地方是工作能力。(其實我覺得她能力不差)朋友是完美型性格,所以她希望自己在工作上可以做到完美,但卻一直會擔心自己工作能力不足,事情做不好。

這種擔心讓她對同事的評價變得非常敏感,最近同事在一次會議的籌備過程中告訴她以後要做某某事。(可能是善意的建議,也可能口氣有一些重)為此她感到有些懊惱,為什麼自己就不能一次性把東西做好呢?還要等別人來提醒?為此她特意找另一位有經驗的同事徹徹底底的把該做的東西瞭解了一遍,希望自己下次不可能犯錯!還好她選擇的是正確的行為。

其實以我的角度來看,完全沒必要擔心或介意同事的評價。沒有事情是可以做到完美的,犯錯很正常。要學習並改正,卻不要往心裡去。但這種觀點是因為我對自己的外事能力非常有自信,並不適合她。所以我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她!她也開始意識到是不是把自己帶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中去了。

這時我才發現生活中我們常常自己給自己不痛快,自己把自己整得半死。而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原因一是自信,二是誤會。我也希望你看了我的例子後,想想自己是否有相同的經歷?自己當時是選擇理性的行為還是錯誤的行為?我也很希望你能來活學網把你的感受與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