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日記:德國醫療企業的“吹哨”郵件,衛生部已讀不回


3月25日(週三)


最近,一個名為“謝謝你,冠狀病毒”的英文短片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這場“全球災難”。


其中一句臺詞說:謝謝你讓我們領略了豐富的生活、豐富的產品、自由和健康最後,我們明白了,我們理所當然。謝謝你讓我們停下來,看看我們是如何在“忙碌”中迷失的,沒有時間做最基本的事情。謝謝你讓我們把所有我們認為重要的問題放在一邊,但是你讓我們看看什麼是最重要的


誠然,德國人很少使用“英雄”這個詞,但這一次,最普通和最普通的人被稱為“日常英雄”(Helden des alltags):


默克爾在最近的一封致同胞的投訴信中特別感謝了堅守崗位的超市員工;勞工部長休伯圖斯海爾在接受採訪時首次提出“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人物”;財政部長奧拉夫斯科爾斯,宣佈對那些“助長流行病”的人的特別獎金將是免稅的。


萊茵日記:德國醫療企業的“吹哨”郵件,衛生部已讀不回


德國漢堡雜貨市場圖片來源:Christian charisius/DPA


在這場流行病中,許多企業損失慘重,但也有一些行業,如食品超市,收入可觀。據說,雷威總共支付了2000萬歐元,而南部的阿爾迪蘇德也聽說正在考慮類似的激勵措施。


根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上述行業的所有員工都屬於低收入群體(只有醫院員工稍好一些),其中收入最差的員工是零售員工。即使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德國的平均工資低750歐元(20%),更不用說那些沒有受過職業培訓的人了。此外,在零售業中,兼職員工比例較高,因此員工實際收入低於上述。


當然,獎金對這些人是有好處的,但提高工資可能是一種更實惠的“獎勵”方式。社民黨勞動部長海爾認為,對他們的表揚不應僅僅是口頭上的,而應長期落實到工資單上。”這個社會的支柱不僅僅是西裝革履的人,還有超市收銀員,那些在醫院加班或繼續清理垃圾的人。”


提前不要樂觀


德國的感染人數繼續增加,但死亡人數(149人)似乎並不太高。對此,羅科主任韋勒提醒大家,不要被這種“錯覺”矇蔽了雙眼,因為“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疫情發展趨勢難以預料”


與以往不同的是,韋勒作為防疫領域最高官方機構的代表,率先“點名”了防疫面具。他明確表示,有其他病史的高危和確診患者應該戴口罩,因為“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的傳播,當患者打噴嚏或咳嗽時,可以阻止飛沫的傳播。”


雖然他只說“高危人群和確診有病史的病人”這次應該戴口罩,但既然他確認了口罩的“功能”是防止病毒傳播的,那就等於認識到每個人戴口罩的必要性。問題是,在如今“一口罩難求”的情況下,即使官方鼓勵和支持民眾戴口罩,也可能難以實現,因為目前,甚至無法保證醫院的需求。


德國人(專家和老百姓)一直對自己的醫療體系非常自信和自豪。他們習慣談論人均病床、呼吸機匹配率高、檢出率高的事情。然而,大壩一旦堅固,就會在蟻巢中坍塌。病床、呼吸機等“大硬件”非常重要,但如果醫護人員沒有口罩,就會為病毒打開醫院的大門。


很多人(尤其是中國人)不明白為什麼德國人如此抗拒面具。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德國人比較容易管理,因為他們非常相信自己的“權威”,其中包括領導人、專家、媒體等,對面具功效的懷疑來自這些“權威”。


如今,口罩已成為“洛陽紙貴”這樣的熱門產品。原來幾分錢的商品價格上漲了十多倍。德國人抱怨說,目前的面具貿易不符合規章制度,這太嚴重了。談判的價格和供應將在最後一刻改變。對於“死板”的德國人來說,這並不陌生。這時,他們應該先把錢拿到那裡,這樣更有可能拿到貨。也許他們不想改變習慣性的“貨到付款”的做法。


面對疫情,各種錯誤在所難免


除了目前市場供過於求的因素外,也有人將德國口罩短缺歸咎於現任衛生部長“翫忽職守”。


石潘是一位具有普通教育背景的“80後”政治家。高中畢業後,他通過職業培訓成為一名銀行出納員。從政後,我在業餘時間上函授大學,獲得了政治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2年後當選聯邦議會議員,2015年至2018年擔任財政部國務秘書(相當於副部長)。在現任大聯合政府中,他曾擔任衛生部長,兩次競選基民盟黨主席。他一直被認為是未來首相的熱門候選人。


他在流行病中的表現非常出色,也受到了反對派的歡迎。但這兩天,他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是否沒有及時回覆一些企業的“提醒”,石潘坦承此事並表示遺憾。


故事是這樣的:


3月19日,德國《明鏡週刊》發表文章,嚴厲批評石潘的疏忽大意。不久前,衛生部長向媒體發誓,“我們已經準備好”應對新的冠狀病毒。用他的話說,一切似乎都在控制之中。即使大流行到來,德國也有足夠的隔離站、病房、設備和儲備。現在真相很清楚了:不僅麵粉、罐頭和衛生紙在超市都被搶購一空;數週來,醫生、護士和醫護人員的基本生活用品一直短缺。


《明鏡》接著說:“幾周前,聯邦政府曾承諾提供幫助,但至今沒有下文。沃爾特普拉斯曼,主席的死亡卡森ärztliche Vereinigung,抱怨說:“什麼都沒有交付。我們甚至都沒見過面具。“如果我們沒有防護材料,我們都完了,”他警告說


他對《明鏡》說,對他的直接指控來自專門生產和銷售口罩、防護服和其他醫療產品的德國弗蘭茲門奇有限公司(Franz mensch Co.,Ltd.)總經理阿希姆(Achim),他還說,有關部門幾周來的不作為“是不必要地加劇危機的重大疏忽”


據泰勒介紹,早在2月5日,他就給衛生部長石潘發了一封郵件,指出近期將出現醫用口罩短缺的情況,要求提前做好準備,檢查醫院、急救中心等相關部門的醫療用品儲備,必要時儘快向製造商訂購。


泰勒的呼籲並非沒有理由:在中國疫情嚴重的1月底,來自中國的訂單很多(口罩、口罩、防護服等產品),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委託的新客戶,一個月的庫存在一天之內被“吃掉”我們不僅在這裡,而且我們聯繫過的所有其他歐洲進口商也不例外


一般來說,醫院通常不會儲存太多像口罩這樣的簡單醫療產品,97%的口罩是中國製造的。此外,中國政府在1月中旬禁止了此類產品的出口,因此泰勒預測德國將面臨醫用材料短缺的問題。”我呼籲你們不要低估病毒的問題


不過,在這封電子郵件發給衛生部長後,沒有聽到任何消息。2月10日,泰勒又給希潘發了一封郵件,1月7日《明鏡》上刊登了這一消息:世衛組織負責人警告說,全球將出現保護材料短缺,特別是口罩,許多德國製造商無法提供這些材料,如斯圖加特的“蓋赫製藥亨德爾”公司也證實,目前各類口罩的需求特別高,即使他們有更多的儲備,也無法滿足需求。


泰勒的公司向衛生部長指出了問題的緊迫性,並表示願意提供幫助。他在2月5日的電子郵件中寫道,為了滿足國內需求,他的公司將不再銷售150萬個口罩和20萬個防毒面具。他要求將信息轉發給相關部門,但“沒有反饋”。


在《明鏡》的提問中,衛生部確認收到泰勒的電子郵件,並回復說:“由於防護材料的採購是由聯邦國防軍採購局協調的,所有的信息都被轉移到了那裡。這種做法符合正常程序。由於我們在特殊情況下優化了各項任務,所以我們沒有回覆很多供貨建議,當時衛生部已經就供貨情況與一些廠家和國家進行了磋商。”


《明鏡》在文章的最後引用了石潘3月4日發表的《防疫政策聲明》中的一段話:“醫務人員是第一個發現問題、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人,因此及時反思問題非常重要。”


顯然,泰勒的電子郵件並不是因為他不屬於“醫務人員”,而是官僚主義的表現。正如我在前一篇日記中所指出的,“一旦我們注意到防疫的細節,就很容易發現許多遺漏和錯誤,任何國家都不例外。”


萊茵日記:德國醫療企業的“吹哨”郵件,衛生部已讀不回


德國衛生部長斯潘3月24日接受蘭茨採訪圖片來源:德國第二電視臺ZDF


ZDF訪談節目主持人馬庫斯·蘭茲以“執著追求”被採訪者而聞名,但這一次,他並沒有對斯佩蘭這麼做。也許是因為他知道,在疫情中,形勢在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一個部級單位不可能處理每天收到的每一封郵件是合理的。


德國人討厭兩種人:克魯格西斯和舒爾祖維松。問責是必要的,但問責不能被尋找替罪羊所取代,因為“尋找替罪羊”本身就是不願承擔責任的表現。


德國防疫運動最成功的部分是提醒公眾不要及時驚慌,不適時不要跑去診所;如果有症狀或前往“感染危險區”,首先在家隔離自己,然後聯繫家庭醫生和衛生檢查部門,然後採取下一步行動。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醫療系統避免過早的壓力。


當然,德國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今年1月和2月,雖然疫情嚴重,但在中國仍遙遙無期。德國有關部門(政府和科研機構)應密切關注我國的疫情,但低估了疫情的傳播速度和危害性,高估了自身的防疫能力。


口罩短缺的另一個原因是,這種“不起眼”的產品沒有作為“戰略物資”儲存。此外,全球化帶來了生產分工更加細化,市場作用過大,“風險共擔”沒有得到充分考慮,生產過於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一旦這些地方出現問題,很快就會影響世界。


在採訪中,石潘還抱怨說,生產口罩的很多材料和機器都來自德國,但口罩的產地卻在其他國家。一旦需要,德國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德國政府開始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這些產品的生產儘可能“德國化”,並在該省獲得這些產品時“捉瞎子”。


目前,我國國內疫情有所好轉,對外援助逐步增加。然而,歐洲總有一些“敏感”的聲音,質疑中國“慷慨”背後的真正動機。因此,為了避免“善待如驢肝肺”,中國最好不要捲入不必要的爭端(如“新冠狀病毒”的來源)和與美國的水戰。否則,歐洲人會認為中國的援助不是人道主義優先,而只是為了與美國競爭,與美國比較。


德國人很理性。他們有自己的原則和觀察力。儘管不可避免地存在傲慢和偏見,但總體上是相對客觀的。無論是在兩年的貿易戰中,還是美國對盟友的態度,德國人民對特朗普的表現都相當不尊重。因此,中國應避免與美國發生不必要的糾葛,讓德國和歐盟感到中國是可靠的朋友。


今天有消息說,英國王儲查爾斯被確診;默克爾的第二次檢測也顯示是否為陰性。


同一天,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說,新的冠狀病毒對全人類都是一種威脅,因此,全人類必須共同抗擊這一疾病,各國單獨應對還不夠。然而,一個國家仍然堅持錯誤的“命名”病毒,甚至不惜終止七國集團的聯合聲明。


3月26日(星期四)


德國進入全國“禁足令”實施的第四天,整體局勢和平、健康。


德國人是一個善於計算(而不是計算)和為未來做準備的民族。比如,如果你休假,你會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年制定一個計劃,這個計劃一般是決定不喜歡改變的;如果你邀請別人在家吃飯,主人會先決定訪客的數量(這是正常的),但在購買時,這個計算要比中國人準確得多——如果有5個人,主人會為6個人準備足夠的食物材料,不會再有了;如果臨時加人,場面可能會很尷尬。這並不是因為德國人吝嗇,而是因為他們堅持一個不能浪費的新教傳統。


這也體現在防疫措施上:根據模型進行風險評估,採取相應措施,但不能草率,一般在什麼時候。一方面看似平靜,但也容易讓人不知所措。畢竟,人民需要領導。


在這場流行中,筆者從來沒有理解過兩件事:一是急於購買衛生紙(為什麼是衛生紙,邏輯在哪裡?)第二是禁止超過1000人聚集(999人和1000人感染的風險有多大差別?)。


至於第一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理解;至於第二點,恐怕任何禁令都有“副作用”。政府可以一聲令下禁止,但直接承擔損失的是組織者;限制措施、經濟損失,當然還有生命安全,都是衡量政府決策的關鍵。


德國政府之所以“一步一個腳印地回頭看”,是為了權衡三者的利弊:如果防控不力,生命健康就會成為問題,經濟就會崩潰;但如果措施過激,也會影響經濟,進而直接威脅經濟的生存人民和國家。


現在,德國政府仍在“算計”:通過前所未有的限制來減緩疫情的發展,避免在醫療系統上運行;以前所未有的財政援助規模支持大中型企業,確保未來幾周內經濟能夠生存。政府希望這些限制在大約14天內生效,但這一計算是否再次反映出德國式的過度“精確”。


專家表示,如果現行措施持續兩個月,將給經濟造成7%的損失;如果超過兩個月,損失可能達到20%以上。問題是,即使疫情在兩個月內有所好轉,也不能保證不會出現第二波。那我們該怎麼辦?


石潘今天說:“暴風雨前天氣還很平靜,沒人知道幾周後會發生什麼。”


德國冷靜的決策者,一方面給人安全感,同時也不時捏汗。然而,作為外行和普通人,他們可能認為專家和自己的直覺是最好的選擇。在這裡,我還想到了德國的另一個特點:聽天由命,知足常樂。德國有句名言:下雨,我很高興,因為如果我不高興,就會下雨


世界醫學雜誌《柳葉刀》公共衛生版今天發佈研究結果,證實武漢市“關市”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為醫療體系贏得了寶貴時間。一句話:武漢不對外開放,但勢在必行。


萊茵日記:德國醫療企業的“吹哨”郵件,衛生部已讀不回


海峽對岸,查爾斯王子的測試備受爭議。英國政府不得不派衛生部國務秘書解釋說,查爾斯並不急於要求化驗,但沒有透露細節。


歐洲“重災區”仍在南歐、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但據數據顯示,瑞士的情況並不樂觀。如果你仔細想想,意大利北部是這場流行病的中心就不足為奇了。就連不與之接壤的德國巴伐利亞州也遭受重創,與之直接相鄰的瑞士更是難逃一劫。


那麼,歐洲以外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在哪裡?有跡象表明,美國將成為世界流行病的新震中。美國準備好了嗎?特朗普有把戲嗎?我們拭目以待。


(待續)


這篇文章是觀察員的獨家貢獻。本文的內容是作者個人的看法。它不代表平臺的意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家網微信“觀察網”,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