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五號中型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是在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後,德國為應對蘇聯T-34中型坦克,而研發生產的新型坦克,制式編號為Sd.Kfz.171。該坦克採用了新式55°傾斜裝甲和長身管L/70 Kwk42 75毫米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的中型坦克之一。

F型

1944年5月,德國又開發了五號中型坦克F型,該車增加了裝甲厚度並安裝了戴姆勒—奔馳公司設計的新炮塔,安裝一門75mmKwK42/1型或者斯考達的75mmKwK44/1L/70型火炮(甚至還有準備安裝更長身管的

75mmKwKL/100型火炮),其火炮防盾採用了“豬頭”式。它的負重輪採用了鋼緣式。1944年10月,德國計劃1945年3月在柏林的戴姆勒—奔馳公司開始製造F型。到戰爭結束,只有很少的新炮塔原型以及8輛底盤被製造出來。

這一部豹式中型戰車為德國在二戰後期對豹式戰車的改進型,重點改進為減小炮塔的中彈面積,增強了75mm 長身管火炮,可惜尚未完成,大戰就結束了。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五號中型坦克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首次投入實戰,一直服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戰爭後期,該型坦克與IV號坦克是德軍並列裝甲主力。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研製背景

早在1938年,德國就已提出了新型坦克的研發計劃,並定名為VK2001,其中VK代表履帶車輛,2001代表20噸級別第一方案。德軍計劃用這種新型坦克逐步取代III號和IV號坦克。

然而,當VK2001的各方面研製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前蘇聯的T-34坦克的出現打亂了德軍的既定計劃。技術部門的分析結果認為,正在研發的新型坦克的發展情況,根本無法解除來自T-34的威脅,最高統帥部不得不廢除20噸級的坦克計劃,改為30噸級的坦克計劃,VK3001。

開發

雖然豹式的編號(V號戰車)為在VI號戰車(虎I)之前,但是在實際上其計劃及設計均在虎I之後。在德蘇戰爭開始及期間,由於受到德國戰車在(火炮穿甲力,裝甲防護力與越野)性能上無法對抗T-34而引起的衝擊,因此古德里安將軍下令對T-34進行調查。後來,派遣了一個名為“戰車委員會(Panzerkommission)”的調查團前往東部戰線,並對T-34進行評估,而該委員會發現T-34有以下優點:

採用了斜面(Glacis plate)的概念並設有傾斜裝甲;

使用較寬的履帶(接地面積大),提高了在鬆軟泥地上行駛時的機動性;

裝備了76.2毫米炮,與同世代的戰車(37~50毫米)比較下,其口徑及威力均佔優。

以上3個重要特徵即為對T-34評估後作出的結論。因此豹式的出現,可說無疑是為了對抗T-34而製造。

於1941年11月末丹拿平治與猛獅接到了對30至35噸級新型中戰車VK3002進行設計的訂單,而設計限期則為1942年4月。

兩間公司在1942年4月各自的提案中,戴姆勒-奔馳公司所設計的,幾乎是T-34的摹仿品,戴姆勒-奔馳公司務求做到在車身、炮塔、柴油發動機、駕駛系統、懸吊系統及履帶等方面類似蘇軍T-34坦克的設計,從而獲得了和T-34一樣優異的可生產性。而MAN公司的設計則符合了德國傳統的戰車設計思維:在大而寬的車身上安裝一個堅固的炮塔、一個汽油發動機、採用扭力棒的懸吊系統,主動輪在前方,動力杆懸吊系統使得車身高大並賦予了典型德國坦克的大車內空間。儘管希特勒打算採用戴姆勒-奔馳公司的設計,但最後卻由MAN公司扭轉局面,其設計更改後在1942年5月被希特勒批准;主要的原因是它能使用萊茵金屬公司設計的現成炮塔,而戴姆勒-奔馳坦克的炮塔卻需要重新設計生產。戴姆勒-奔馳設計被淘汰的另一個原因是戰場識別問題(其外形輪廓與T-34非常神似,恐怕將導致誤擊)。戴姆勒-奔馳的豹式被淘汰的最終原因是因為它的可生產性太強以至於犧牲了性能優勢,這種坦克適合於消耗戰而不是德軍當時進行的閃電戰。因此由MAN公司提案設計的豹式坦克試作型在1942年9月出爐,經過測試後受到軍方採用,戴姆勒-奔馳生產的兩輛樣車作為實驗用途。最終定案的坦克在同年12月才正式投產。德國對此坦克的需求量甚大,因此在1943年以後,豹式坦克的生產不再是MAN公司的專利,並開始由戴姆勒-奔馳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擔生產。根據JENTZ的書,一輛豹式生產的工時為兩千小時。(不過這個數據不太可靠,比較接受的數據是20000工時)

製造期間發現設計的許多問題,包括引擎馬力無法負荷車身所增加的額外重量、冷卻系統的設計不良導致引擎容易起火、路輪的外緣強度不足導致容易脫落等。MAN公司初期預計一個月能夠生產250輛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卻把目標提高至生產600輛。然而即使它多麼努力,由於盟軍的轟炸(對邁巴赫發動機的生產影響特別大)、原材料來源有限及其他困難而使得MAN公司達不到這個期望。在1943年間,平均一個月只生產148架豹式坦克,在1944年方達到月產315輛的產量,同年9月1日一線豹式的存量達到巔峰的2304輛,而當月卻損失了692輛。 直至戰爭完結,德國總共生產6000輛以上豹式坦克。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受過晚的總動員必須建造大量潛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像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蘇聯T-34坦克最大的生產地下塔吉爾的183坦克廠戰前是生產火車頭的,而戰時蘇聯幾乎全部的鐵路器材都來自援助)。因此單純把坦克產量對比蘇聯過低歸因於設計是不全面的。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招標定型

1941年7月,德國軍方授權萊茵金屬公司研究新式坦克炮及炮塔,隨後又對戴姆勒—奔馳公司和MAN公司提出了一些關於30噸級坦克研製方面的技術要求。1942年2月,戴姆勒—奔馳公司和MAN公司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最後設計方案,即VK3002(DB)中型坦克和VK3001(M)中型坦克。

1942年5月11日,VK3002(M)的設計方案獲得通過並被命名為五號中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測試服役

MAN公司初期預計一個月能夠生產250輛五號中型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卻把目標提高至生產600架。然而即使它多麼努力,由於盟軍的轟炸、生產上的問題及其他困難而使得MAN公司達不到這個期望。在1943年間,平均一個月只生產148輛豹式坦克,在1944年卻增加了67輛的產量。直至戰爭完結,德國總共生產起碼6000輛五號中型坦克。

豹式作為主力坦克,生產數量只有數千輛原因主要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受過晚的總動員影響,必須建造大量潛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象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蘇聯T-34坦克最大的生產地車里雅賓斯克廠戰前是生產火車頭的,而戰時蘇聯幾乎全部的鐵路器材都來自援助)。而且英美的戰略轟炸也嚴重影響了德國軍工的生產。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總體設計

五號中型坦克的整體設計結合了T-34/76的許多功能,如牽引系統、越野性能、引擎等行動裝置,以及75毫米炮、傾斜裝甲戰鬥裝置。值得一提的是,五號中型坦克是納粹德國第一種將傾斜裝甲技術安裝到坦克上的完成品。雖然它的設計在某些方面類似於T-34/76,但它卻是一個設計更為複雜的坦克,而且體積較大,重量也較重,兩者之間擁有很多技術方面的不同。五號中型坦克有巨大的重疊路輪和當時納粹德國最先進的懸掛系統,這使它能高速通過崎嶇的地形。德國人知道新型坦克應該不僅是一個相當於T-34/76的“模子”,而是必須在性能、武器、裝甲防護和綜合實力方面優於前者。但一個新的、先進的中型坦克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五號中型坦克的生產工序和其他坦克相比較為繁瑣。而這也恰好證明了IV號坦克的優勢,五號中型坦克和它相比要重兩倍,在它看來IV號中型坦克幾乎是一個輕型坦克。由於局勢不斷惡化,使得五號中型坦克全線生產速度降低,而這也使IV號中型坦克最終保持納粹德國裝甲部隊的骨幹直到戰爭結束。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五號中型坦克的75毫米炮並不算是大口徑的火炮,但是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其特長炮管和強大的推動力,更為其提供了高速的發射能力。此外,由於坦克上的瞄準器敏感度較低,這使得五號中型坦克坦克能夠更容易擊中敵軍坦克。加上此火炮的貫穿能力比88毫米KwK36 L56火炮高,令五號中型坦克成為了戰場上強大的坦克之一。

五號中型坦克有兩支MG34機槍,分別安裝於炮塔上及車身斜面上,有助於掃除步兵及防空用途。坦克的主炮為萊茵金屬公司生產,攜帶79發炮彈(G型為82發)的75毫米半自動KwK42 L70火炮。這款主炮使用了三種不同的彈藥:APCBC-HE、HE和APCR三款,以作為供應彈藥短缺。

五號中型坦克坦克的炮塔防盾採用鑄造形式,厚度為100毫米。炮塔可以通過電動或手動裝置旋轉。電動轉動炮塔一週所需時間由15秒至93秒不等,這是由發動機的轉數決定的。手動旋轉手柄有2個,分別在炮長位置和裝填手位置,單個手柄旋轉一週炮塔僅旋轉0.366度,若炮塔轉動一週需旋轉984周,2柄同旋需490周。

如果把額外安裝的火炮和斜甲排除在外的話,五號中型坦克無疑是德國很常見的坦克設計。坦克的重量由預計35噸增加至43噸,更被安裝了一個可以提供700匹馬力,以齒輪箱及掌控系統驅動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一般被認為可以承受連續行進2000公里的負荷。為了把發動機的故障減到最少,開發人員特意安裝調速器以把發動機的轉數下調至每分鐘2500轉。此外,調速器的安裝也使得五號中型坦克行進的速度由55千米/小時下降至46千米/小時。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五號中型坦克坦克的懸吊系統由前方的驅動扣鏈齒輪、後方 的導輪和八個塗上橡膠的鋼輪所組成,它更在每個震臂中添上兩支扭力棒作為其懸吊系統的另外部份。因此,五號中型坦克的造價十分昂貴且很費時,但這亦為它帶來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越野性能。而五號中型坦克的控制系統則以ZF公司設計的7檔AK 7-200同步齒合齒輪箱及MAN公司出產,以控制桿駕馭的單軸條掌控系統組成。其掌控系統允許以一個固定的軸條來驅動每個齒輪箱。當齒輪愈大,轉動的半徑就會愈大。如果其半徑比要求中大,那麼掌舵用的剎車系統就可用來收緊齒輪的轉動。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在二戰爆發初期,五號中型坦克的駕駛員都被一些機械問題而困擾:坦克的履帶和懸吊系統時常受損;而坦克的引擎更往往因為過熱而發生火災。因此在戰事初期,很多五號中型坦克都因為這些弱點而不能作戰。舉例說,在1943年7月10日德軍第48裝甲團的彙報中指出,在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後,該團投入的200輛坦克已經有131輛待修;只有38架能夠參與作戰。而當時不主張希特勒過早投入五號中型坦克作戰的德軍將領古德里安卻指出,五號中型坦克的火力及防禦能力十分優良,雖然很多五號中型坦克因為其機械問題而受損,但它們卻擊毀了為數不少的蘇軍坦克。

當德國軍方在1944年3月23日為德軍坦克和蘇軍的新式T-34/85及JS-II坦克作出評估及比較後,指出五號中型坦克前端火力遠比蘇軍T-34/85佔優,而兩者側面及後方的火力幾乎一樣;至於它的前端火力亦比JS-11為強,但兩側和後方的火力卻不敵JS-11,可見古德里安的評估無誤。在1943年至1944年間,五號中型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範圍內輕易擊破任何的敵軍坦克,即使它只有90%的命中率。而根據美軍的統計資料,平均一輛五號中型坦克可以擊毀5架M4謝爾曼式坦克或大約9架蘇軍T-34/85。經過庫爾斯克一役後,德國軍方便汲取了教訓,把五號中型坦克的機械問題統統解決掉,這使得五號中型坦克性能大幅度提升。因而直至戰爭完結,五號中型坦克也一直佔德軍戰車的大多數。但是,德國軍方在後來發現安裝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號坦克比五號中型坦克更為符合經濟效益和務實,因此德國軍方便把兩款坦克一起生產。此外,德國繼續生產四號坦克的主因是因為德國兵工廠的重組,暫時不能以五號中型坦克滿足開始轉為劣勢的德國,因此他們便選擇了易於生產的四號坦克。

五號中型坦克主要在東線戰場服役,但亦在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後駐守於法國境內。此後近乎一半囤駐在法國的德軍坦克也是五號中型坦克。

而到了突出部戰役的期間,五號中型坦克被裝配成有如美軍M10坦克的樣子。在一些大規模行動中,五號中型坦克往往會聯同偽裝成美國兵的德軍進行矇混作戰。而在整段時間中,亦有為數不少的五號中型坦克被敵軍捕獲,併成為他們的裝甲部隊力量。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從1943年起,蘇聯就繳獲了一些五號中型坦克,這些坦克被裝備到蘇軍的近衛部隊中,比如索丁科夫中尉指揮的近衛連。到1945年春天,這支部隊一直在使用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布拉格戰鬥的時候,他們就裝備了3輛五號中型坦克A型。蘇軍給予五號中型坦克很高的評價,並認為它是一種有價值的戰利品。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坦克往往作為獎勵交給那些優秀的坦克手。甚至在1944年,蘇軍開始向坦克手們分發五號中型坦克的使用手冊。一般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都保持其原來的偽裝迷彩,使用它的坦克手在上面塗上自己的標誌。後來,一些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被塗成暗綠色,再在上面塗上戰術編號和一個白色的星用於辨認。英軍也裝備過少量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1944/45年,西北歐,近衛第6“寒流”坦克旅4營),加拿大、法國和美國部隊也使用過。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波蘭本土軍也裝備過3輛。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1947年,部署在Mourmelon le Grand的法國第503戰鬥戰車團下轄裝備了五十輛五號中型坦克的裝甲營,以及裝備美製謝爾曼坦克的裝甲營。法國第501裝甲團也使用五號中型坦克,直到1949年退役。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戰爭結束後,一些法國陸軍坦克部隊裝備了五號中型坦克(如 第五百零三坦克營在在1947年裝備的50輛和第五百零一坦克營用50輛五號中型坦克,在部隊中一直使用到了1950年)。其他國家:如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也都分別裝備過五號中型坦克。退役後的五號中型坦克保留下來的很多,大多數都存放在各地的博物館中了。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蘇聯紅軍兵器裝備部:“建議紅軍使用德國可靠性強的繳獲武器,如III號突擊炮和IV號坦克,因為它們的性能可靠並且擁有備用零件;而新型的德國五號中型坦克和”虎“式坦克如果運行良好則使用,在其發生故障時,不要試圖去修理。”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在坦克方面做了太多的無用功,他們生產了”虎“式、”虎王“、五號中型坦克和種類複雜的突擊火炮。在我看來,只生產五號中型坦克一種武器就足夠了,這才是德國裝甲師最需要的武器。”

——美國軍史學家奧斯特·斯凱伯特

“我們雖然取得了西西里的勝利,可是我們的坦克損失慘重,德國人的五號中型坦克確實不容小視。”

——一位參加過西西里戰役的美國軍官日記。


五號豹式F型坦克German Panther F Turret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PS:其實你手指的輕輕一個點贊,就是我繼續創作的最大鼓勵!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