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失業後,我也失眠。所以我用寫作來“報復性解壓”。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關於壓力和解壓的關係

一個人一輩子要面臨非常多的壓力,可能是來自家庭,可能是來自工作,可能是來自情感,也有可能是來自“莫名其妙”的焦慮。

無論是恐慌、焦慮還是抑鬱,壓力都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不斷髮生。

沒錢的時候,以為自己有錢了壓力就小了。

可真正等我們有錢了,卻可能因為想要更多的錢從而變得壓力更大了。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像是玩遊戲的通關、升級一樣。

每個階段都會對應著相應的壓力和狀態。

比如沒錢的時候,我們的心態、眼界、思維都停留在那個階段,所以我們會誤以為只要自己有錢了就可以減緩壓力。

而當我們真的有錢——在沒錢那會兒認為的經濟階梯——的時候,自己已經“升級”到了另外一個級別上。不管是交際圈子還是眼界思維都不在侷限於當下的滿足,從而想要更有錢,壓力又更大了。

就好比當我們剛進入一個遊戲時,新手村的野怪我們需要用三刀才能打掉。隨著等級的升高,裝備的升級,技能的豐富,我們就會去挑戰更高等級的副本。

而絕對不會再回到新手村去刷曾經需要三刀才能幹掉的野怪。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關於報復性解壓

有人把壓力和動力做了一個“彈簧”理論的比喻,說是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像彈簧一樣擁有更強的動力。

而這個理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並以此作為自己“抗壓”的動力——觸底反彈。

心理上接受這種理論,可是實際在真正實踐時,依然無法真正在行動上獲得更好的效果。

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減壓”行為。

比如通過大吵一架來發洩憤怒的情緒,或者通過狂吃、狂買,甚至喝酒大醉等等方式來企圖緩解壓力。

可現實是,這麼做根本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壓力緩解,反而還有可能因此給自己帶來經濟或者身體的損害,由此帶來更多新的壓力。

而其實這些我們常見的所有看似不夠理智的減壓行為,我都將其總結為“報復性解壓”。

這就好比“報復性消費”一樣,

把壓抑已久的情緒通過非正常人的行為釋放出來,就是典型的報復性行為。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說是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只能宅在家裡不敢出門。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限制”之後,有個小夥跑到燒烤攤上點了200串烤串,就站在攤前全部吃光了。

這種行為就是具有強烈“報復性”的。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關於報復性解壓所帶來的非理性行為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和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壓力感愈發強烈。

因此如何緩解壓力?就成了當下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甚至很多人將此作為了一個“商機”。

你會發現網絡上充斥著大量關於“緩解焦慮”的文章,然而等你真正讀完這些文章之後,你驚訝的發現這些打著“緩解焦慮”幌子的內容,居然讓你更加焦慮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販賣焦慮”。

你以為他是要讓你減緩焦慮,可實質上他的本意是要放大你的焦慮。

因為一旦你的焦慮達到某個峰值的時候,你就會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從而開啟“報復性解壓”的模式。

在這種“報復性解壓”模式的驅使下,你接下來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理解為“感性行為”。

世界營銷大師、《哈佛商業評論》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塞思·戈丁,曾經提出過一個論述:

“人們出於非理性慾望而不是客觀實在的需求來作出抉擇。”

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為了獲得某種滿足,常常會非理性決策。

對於生產“販賣焦慮”內容的作者而言,他們可謂是深諳此道。通過提高你的焦慮值,讓你失去理性後購買他讓你想要獲得滿足的產品或者服務。

這就是“感性消費”。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關於非消費性的報復性解壓

有一類人,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會採取另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緩解壓力——開啟瘋狂工作模式。

自從因為疫情關係而失業之後,我常常會因為收入的問題而失眠。

失眠的根本原因,還是壓力太大。

雖然自己通過自主創業能夠賺到一些收入,但內心那種對於未來的迷茫、對於風險的不可控等問題依然感到巨大壓力。

到現在我終於體會到那些在國企或者事業單位上班的人感受了。

他們雖然看起來工資不算很高,但在國企或者事業單位的穩定和安全感,足以讓他們過得心情愉悅。

像我們這種自由職業者,基本上就是在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換取收入。

所以每每感到這種壓力無處釋放時,就會開啟非消費性的報復性解壓方式,那就是拼命工作。

我每天只有坐在電腦旁寫文章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比較踏實。

按照我跟家人說的那句話來理解就是:“一會兒不寫文章,就感覺心裡特別慌。”

這本身也是一種“報復性”的行為之一,因為自己如果停止寫作,那麼就會有一種明天就斷糧的感覺。瘋狂工作,就是對於未知的未來的報復。

這種解壓方式,可以讓心裡感到實在。

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就是,每晚寫作到凌晨2點左右,我才會睡得踏實。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關於報復性解壓和報復性熬夜

當我們工作很累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刷刷視頻、看看小說、打打遊戲來緩解疲勞。

可當我們壓力很大的時候,這些帶有消遣性質的行為已經沒有什麼太大效果了。

所以我們會選擇報復性的解壓方式,來強行緩解自身的壓力。

而有一種報復性的解壓行為,是我們最常見、也是最容易不由自主發生的,那就是“報復性熬夜”。

因為我們在白天用了大量的時間來學習、工作、處理人際關係等等,真正給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好不容易到了晚上,總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後,為了補償這種“自我時間”的缺失,選擇報復性的熬夜行為。

實際上這種“報復性”的解壓行為,都是來自一種“心理補償”的促動而產生的。

每個人心理都有控制自己情緒、想法和行為的自控力,這也就是我們的“自我控制”。當我們抵禦誘惑,或者剋制某種衝動的時候,就是我們的“自我控制力”在起作用。

當“自我控制力”無法抑制住自己的某種情緒時,就會產生“報復性”非理智行為。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販賣焦慮”一樣,原本你的“自我控制力”是可以控制你消費產品或者服務的衝動的,可因為內容通過產生共鳴或者其他情緒牽引之後,讓你的“焦慮”超出了你的“自我控制力”,從而產生了感性的“報復性”行為。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每個人對於“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極限都是不一樣的,這跟他們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和眼界思維等都有密切關係。

但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上限”和“下限”之間的空間有多大的問題。

在《天道》中,丁元英說過這麼一段話:

“生存法則很簡單,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又是一條線,這個兩者之間就是生存空間。如果我們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們的生存空間就比別人大。”

“忍”就是你的“自我控制”能力,你能夠有更強的抑制住自己衝動情緒的能力,那麼你就可以承受得住更大的壓力。

“能”就是你的本事或者能力,當你的本事足夠強大時,那些常人眼裡的“壓力”在你眼裡就根本不算一回事。

因此人之所以會有壓力或者容易焦慮,就是因為“忍”度不夠,“能”力不行。

按照丁元英的說法就是:忍這條線,和能的這條線之間的距離太窄。

當一個人的能力大於他的慾望時,他就會感到輕鬆、愉悅,甚至幸福;

而當一個人的慾望大於他的能力時,他才會感到焦慮、恐慌,產生壓力。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你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加重你的壓力

我看過很多關於“緩解壓力”的文章,也接觸過很多這方面的方法。

似乎這些理論裡面都會提到關於培養“興趣愛好”的方法。

而事實上,你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加大你的壓力值。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基於以下3個方面的考慮。

1.興趣愛好,往往更有動力來做。

我們之所以會有壓力,是因為我們在某個問題的處理方面缺少能力而受到阻礙,於是就失去了繼續處理這個問題的動力。

而興趣愛好,因為自己的熱情度或者全情投入度的問題,可能會讓自己更加有動力來做這些事情。

一方面是沒有動力,另一方面是非常有動力。

兩者之間產生了強烈對比感之後,可能自己會更有“落差”,這種落差感的增強,反而可能會讓自己壓力更大。

2.興趣愛好,往往更有成就感。

當我們在處理某個棘手的問題而得不到解決時,這會讓我們無法得到成就感。

可興趣愛好因為自己擅長,所以成就感十足。

這種成就感的差異,依然會讓自己的“落差感”加大,同樣會增加內心的壓力。

3.興趣愛好,往往只能獲得一時的滿足感。

如果是為了緩解壓力而去培養興趣愛好,那麼這種興趣愛好只能夠給自己帶來一時的滿足感。

當你得到一時的滿足之後,又不得不再次面對無法解決——或者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上來。

剛剛才獲得的滿足感,瞬間就蕩然無存。此時此刻,反而會比之前的壓力更加嚴重。

就好比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去打遊戲,遊戲體驗時還不覺得怎樣,但當你停止遊戲時,那種內心的空虛感會更加強烈。

所以,為了緩解壓力而培養的興趣愛好,可能反而會讓你壓力更大。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自由職業,並不會真正的自由

當我失業後,我決定做一個自由職業者。

可真正體驗了這種生活之後才發現,自由職業者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種自由。

以為自己可以早上睡到自然醒,但實際上反而每天比上班的時候還起得更早。

本以為自己可以隨時出門遊玩不受限制,但真正體驗了自由職業之後你才會發現,每一次出門你都感覺實在浪費時間。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

1.幫老闆幹vs給自己掙

上班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在“幫老闆”。

我們常常把“打工”通俗的說成“幫人”,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是“幫人”的心態,自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太可能會真正的盡心盡力。

而做了自由職業者後,你每一分錢都是靠你用時間和精力交換而來的。

你會感覺自己多偷懶一分鐘,自己就會少賺一點錢,這種“給自己掙錢”的動力,會促使你自動自發地工作。

2.被動束縛vs主動自律

都知道,做自由職業者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律”。

上班的時候,公司通過規章制度來約束我們,所以我們是被動束縛的人,我們不用考慮“自律”的問題。

因為我們知道,要是違反了制度就會被罰款,即便是內心一萬個不樂意,但還是會遵守規則。

而自由職業者沒有了任何管制,所以更需要主動自律起來。

沒有“自律”的自由職業者,談不上是一個合格的自由職業從業者。

所以自由職業,並不是真正的自由。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心靈的自由,才是緩解壓力的“良方”

在面對無數的壓力時,我們之所以不能夠找到非常有效的方法,核心問題還是出在自己的“心態”上。

自由職業者最不自由的地方,是“時間”的自由;

但是自由職業者真正自由的,其實是“心靈”的自由。

在職場上的時候,我們因為“幫老闆”心態,和被動約束的心態,都是一種心靈被束縛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是無法真正獲得心靈自由的。那麼自然無法找到緩解壓力的有效途徑。

壓力本身就是一種心理上的壓抑,“報復性解壓”本就是心理想要獲得某個方面的補償而出現的。

出現這種“報復性解壓”的現象,根本問題就是心靈沒有得到自由和釋放。

由此可見,真正緩解壓力的方式,其實是讓你的心靈自由。

讓心靈獲得自由,並非是要“放空”自己,而是“寬容”自己。

就好比我們新媒體人最常說的那句話一樣:我們不可能討好所有人,更重要的是沒有必要討好所有人。

“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側重點在於我們的“能力”這條線;

而“沒必要討好所有人”則是在強調我們的“自我控制”,也就是“忍”的這條線。

“不可能”加上“沒必要”,就是我們心態上的平衡和寬容,也就是心靈的自由。

當我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談談“報復性解壓”

我是知陽,每天要寫作到凌晨2點,才覺得心裡更踏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