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樓市再現“日光盤”,是房地產回暖,還是最後的一次剩宴?

這次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和原油價格暴跌的危機下,外圍已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大有經濟崩盤的風險,而我們這邊部分地區的房地產竟然出現了回暖跡象。

多地樓市再現“日光盤”,是房地產回暖,還是最後的一次剩宴?

比如北京的某個網紅盤25日夜裡開盤20分鐘賣了814套房;深圳的單套4200萬元以上的14套豪宅被33組客戶秒光;還有蘇州的某剛需盤60秒就銷售了12億;還有廣州增城的某盤單日成交破億等等。剛需盤也好,還是改善型或者豪宅都似乎成為了搶手貨。外國人搶紙巾,股神巴菲特抄底股市,而我們這邊搶房子,這種思維邏輯在以往的每次危機中看起來都是非常有效。但這次還能這麼幸運嗎?

雖然我們的疫情已處於完全控制狀態下,再次爆發的幾率比較小,但是這次多地樓市再現“日光盤”,是房地產回暖,還是最後的一次剩宴?

多地樓市再現“日光盤”,是房地產回暖,還是最後的一次剩宴?

首先,從國際大環境來看。這階段美聯儲已經多次採取美元和降息兩大刺激措施,目前效果很小,近日川普也簽了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法案。而美股似乎也不買賬,反彈了一會兒重新下跌。歐洲等其他國家也在跟進大放水。但從資本市場反應來看,很顯然已沒有08年的效果了。不過很多人還記得正是08年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十年的資產泡沫,通貨膨脹和經濟的緩慢復甦這些後果。這次更大的貨幣刺激勢必會讓經濟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

其次,從國內來看,雖然我們沒有這麼大幅度的刺激政策,但也在進行定向降準+MLF等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經濟託底。有多少資金流入希望得到救助的製造業等實體經濟誰也不知道。不過從目前來看,有相當部分的資金已經流入房地產。至於這次樓市銷售回暖,根據相關房地產人士分析,這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導致部分購房者被壓制,短期產生報復性消費所致。

多地樓市再現“日光盤”,是房地產回暖,還是最後的一次剩宴?

還有國家層面的新基建政策的推出,使房地產商開始加大拿地動作。這似乎讓人感覺08年危機的基建刺激的那種畫面感又要回來了。這次會不會是一種被誤讀的假象呢?這次基建有別於過去的基建,是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以科技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投入的資金不會很小,大有當年4萬億的當量,但最起碼這次方向是對的。也就是說市場上一直盛傳的所謂“房地產基建回來”的誤讀已證明是錯誤的。

再者,從企業角度來看,雖然國內大部分都復工復產了,但是佔比較大的很多中小微企業依然處於停工,或者復工沒有訂單的局面,很多是涉及出口企業。除了防疫物資成為出口的唯一增長點,其他的製造業並沒有這麼樂觀。

現在世界經濟已是一體化,在外圍處於停產停工狀態下,我們唯一的動力就是國內消費。為此,像杭州、南京、濟南等城市都在推出不同形式的消費券讓大家一起來消費。國家一面放水救民營企業,一面透過國內消費來促進經濟。這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在經濟未能完全進入自行恢復狀態下,房地產不是經濟刺激的首選項。就算想刺激,也很難成功,很多人都沒有穩定的收入了,拿什麼去買房。而這次購房者和房地產商逆大勢而動,真是“抄底”的好時機嗎?

多地樓市再現“日光盤”,是房地產回暖,還是最後的一次剩宴?

最後,國家層面一直強調“房住不炒”,而地方政府多次試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次為了保住GDP數據會破例嗎?很多房地產商借此機會溢價拿地,想通過各種“日光盤”來吸引購房者,是否會再次引爆樓市?很顯然,房地產已證明不是首選項。無論從經濟結構還是人口結構角度來看,房地產的刺激已成為過去,唯一的措施就是穩住房價,不出現大漲大跌,以時間換空間,確保民有所居。只有企業和個體收入增長了,才有購房的意願。而這只是一次暫時的回暖而已,更有可能是“日光盤”的最後一次剩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