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王不常在,唯道長存

近些年,明史熱正風靡全國,這一定程度上當然源於《明朝那些事兒》的大賣,但是也充分證明了明朝歷史的確精彩紛呈和發人深省,在這個明史愛好者言必提“申時行”“盧象昇”的時代,我們也來談一部關於明朝的電影, 一部被低估的佳作——《大明劫》。

電影《大明劫》是由王競指導,謝曉東製片兼編劇,馮遠征領銜主演的歷史題材作品。 崇禎十五年,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孫傳庭臨危受命來到潼關抵抗闖王的軍隊。

與此同時遊醫吳又可懷著濟世救人之心也來到了潼關,拜訪師傅藥局提領趙川。

大敵當前,孫傳庭軍中士兵卻紛紛染上怪病,趙川因施救不力以身殉職,在危難之時吳又可挺身而出,靠著不同尋常的治療方法最後將瘟疫控制住,但是大明的“國家之疾”又不知該由誰來如何醫治呢?

大明劫:王不常在,唯道長存

本片的兩位主角,在歷史上都確有其人。

孫傳庭從囚籠中被起用,火線奔赴陝西成為三邊總督。 他面對的是一個大明王朝兩百多年都沒有的爛攤子——兵源不足(壯丁都在對面敵方陣營)、補給不足(北京對這裡的情況預估不足,對孫也不盡信任)、軍屯被佔(地方土豪們正蹲在原來的軍屯和某些官軍敗類笑著數錢),這已經很讓人焦頭爛額了,但偏偏這時候,瘟疫又來了。

而我們的另一位主角吳又可,此時跋涉著的人生一點也不比大將軍輕鬆。 他是一個遊醫,所謂遊醫,其實就是居無定所,漂泊半生。走在路上,可能被農民軍抓,剛剛脫身,可能又被官軍抓。一路上反覆遭難,救了一堆人,卻從來沒換回來什麼。

殺人的官軍和造反的農民都有著自己選擇的理由, 歸根結底,身處亂世,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墨守《傷寒論》到死的師傅解脫了,吳又可被推到了孫傳庭的面前。

故事進行到這裡,兩個人都已無法逃脫。

大明劫:王不常在,唯道長存

孫傳庭的命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吳又可的命握在孫傳庭手中,營中患病軍士的命又握在吳又可手中。他們都有自己應直面的責任,為了半生堅守的執念和身份的尊嚴。

最終,吳又可用世人不理解的方式,控制住了疫情,但是,留給孫傳庭的時間卻沒有了。

朝廷再次催促孫傳庭出兵南下,但軍營中此時依舊有上百名病號,軍隊不能把他們帶走,當地人也無力供養。如何解決這些人? 只有殺了...... 於是,遊醫英雄吳又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即將治癒的病患一個個悄無聲息地死掉。

孫傳庭告訴他,“要知輕重”,可對一個醫生來講,所有的病患的生命都沒有什麼輕重、貴賤之別。他治過官,也治過匪,但現在,這些人在這場末世般的戰爭中都死掉了。

大明劫:王不常在,唯道長存

吳又可選擇了離開,他臨別寫給孫傳庭的信中,開篇寫著:“王朝興衰,唯有醫道長存”。

兩人就此分開,最終,孫傳庭出兵身死,完成了他對社稷的殉道;吳又可回鄉,撰寫成了《溫疫論》一書,開闢了我國傳染病研究的先河。

兩個人一進一退,一死一生,但都完成了自己想要去追尋的“道”。

一些歷史人物之所以為後世所敬仰,是因為在他們的一生中,曾為自己所認定之信仰奮戰不停,至死方休。為了這一念,他們或逆命數而進,挽狂瀾於既倒,或順天時而行,著理想以傳世。

歷史,不是王者所書寫的,因為他們終將逝去,淹沒於繁星,而恰恰是孫傳庭、吳又可這些人的一次次無悔選擇,一筆筆書寫了我們華夏大地的浩然長歌。

《大明劫》真是一部很好的歷史電影。但再好的電影,所演繹的也不是歷史的全部真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