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樑刺股的孫敬和蘇秦為何能成為勤學的典範


懸樑刺股的孫敬和蘇秦為何能成為勤學的典範

孫敬是東漢時候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太平御覽》載:其“好學,晨夕不休”,他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讀書通宵達旦,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懸樑刺股的孫敬和蘇秦為何能成為勤學的典範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是非常著名的謀略家、縱橫家。趙肅侯採納了蘇秦的“合縱”主張,資助他去遊說各諸侯國加盟,以訂立合縱盟約,對抗張儀提出的連橫策略。

懸樑刺股的孫敬和蘇秦為何能成為勤學的典範


在他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懸樑刺股的孫敬和蘇秦為何能成為勤學的典範

這兩人的勤學,何以達到極致,成為一個成語流傳後世家?我想,可能有這樣的幾個原因。

一、他們勤學的勵志,給寒門子弟帶來希望。在封建社會,出身下層的子弟想要邁入上層統治階級,是難如登天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方說南朝時期,有個叫鮑照的,就寫了《擬行路難》系列作品對此加以抨擊。那時候的血統論就是門閥制度。

二、封建統治者統治百姓政治宣傳的需要。從秦始皇開始用法家得天下,再用法家治理天下而亡國可以看出,嚴苛的政治工具有時候是很不實用的,所以漢代在董仲舒的倡議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統治者以此宣傳自己的仁政。

三、對自己狠一點本身的可傳播性。懸樑刺股,應該說都是用略帶殘忍的方式對待自己,有自虐傾向,別說操作,想想都疼,正式對自己下得了手,造就了他倆的成功,也讓天下人佩服不已。

懸樑刺股的孫敬和蘇秦為何能成為勤學的典範

懸樑刺股的故事,距離我們已經相當遙遠,但是它所傳播的精神內核,還是可以批判繼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