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南美洲一直被視為足球聖地,那裡的足球氛圍濃厚熱烈,跟乒乓球之中國如出一轍。南美洲湧現的足球人才,往往能成為引領足壇的巨星,比如能稱得上球王的馬拉多納和貝利。但現在的南美足球江河日下,已經無法與歐洲足球抗衡。從領先到落後,南美足球究竟怎麼了?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1.世界盃上屢屢吃癟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衡量一個地區足球實力,最好的證明就是世界盃成績。2002年日韓世界盃之前,南美球隊共奪得9次冠軍,歐洲球隊只有8次。但這之後歐洲球隊蟬聯4屆冠軍,南美球隊最好成績是2014年巴西世界盃亞軍。其實從這幾屆世界盃來看,進入4強的球隊中南美洲已處於劣勢。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不對啊,梅西、內馬爾和J羅等不都是來自南美洲嗎,怎麼一個拔尖的球隊都沒有?”沒人否定南美球員的天賦及能力,但現實就是整體實力不及歐洲球隊。梅西率領的阿根廷至今未嘗過奪冠滋味,“五星”巴西更是在家門口被德國狂虐6球。縱然有傷病等因素影響球隊發揮,但顯然不能掩飾實力不濟的頑疾。

2.個人終究難敵團體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事實上不只是南美球隊,單靠個別球星的歐美球隊,也在世界盃屢屢吃癟。世界足球先生、5屆金球獎得主C羅,儘管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打進4球,還創造了單騎救主的史詩鉅作,但葡萄牙仍被淘汰出局無緣八強。跟梅西一樣,C羅至今未奪一冠,這就是雙拳難敵四手的道理。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回看過去4屆世界盃冠軍,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和法國隊,陣中成員大多出自歐洲聯賽班底,部分球員還同屬一支俱樂部。也就是說,球員之間足夠默契,能夠高效執行主教練戰術。個人能力超強的球星,關鍵時刻或能力挽狂瀾,但團隊力量才是屢戰屢勝的秘訣。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南美足球一直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足球人才儲備多天賦高,所以誕生了不少享譽世界的巨星。早年間南美球星僅靠個人能力,便能突破歐洲球隊防線,以一己之力大殺四方。隨著現代足球高速發展,歐洲足球開始推崇整體足球理念,依託團隊打造攻防一體的技戰術。團隊vs個人,誰輸誰贏一目瞭然。

3.經濟危機制約發展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歐洲足球俱樂部職業化程度高,不僅能為球員提供鉅額薪資,還能提供世界頂尖的訓練設備,所以大部分天賦異稟的南美球員願意登陸歐洲足壇。這就導致他們融入身體的歐洲足球技戰術,回到國家隊後很可能無用武之地。比如出征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阿根廷隊,只有3人來自本國聯賽。套用歐洲俱樂部技戰術對抗歐洲球隊,這不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嘛。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南美球員登陸歐洲足壇,其實並不是致命問題,問題是南美足球已經步入惡性循環的境地。近年來南美洲國家經濟發展並不順暢,巴西2016年GDP達到2.62萬億美元后,一路下滑跌至2018年的1.87萬億美元。經濟危機導致南美足球俱樂部收入銳減,因資金運轉困難發生的欠薪事件屢見不鮮。被譽為“恆大三叉戟”之一的達里奧·孔卡,曾因懷念巴西足球氛圍而回國踢球。可僅過一年便重返中超,只因支付薪水的贊助商撤資了。

4.兜售球員陷入惡性循環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南美足球俱樂部為了生存,開始打起年輕球員的主意。他們深知歐洲俱樂部喜好,於是費盡心思培養年輕球員帶球、突破和射門,試圖把每個人打造成出類拔萃的天才球員。南美俱樂部不再關注青訓整體實力,更在意看臺上的球探,一旦發現能讓他們上眼的球員,便開始重點培養以便日後交易換取鉅額利益。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單純以為歐洲聯賽輸送人才的青訓目標,顯然不利於南美足球發展,但經濟危機下這麼做無可厚非。可是出售球員的發展路線,並不能達到良性循環。兜售球員換取的資金,很大一部分被用於償還各種債務,真正用在發展足球事業上的少之又少。近年來許多來巴西學習的球隊,因為當地訓練設備缺失陳舊,往往只能領略巴西足球理念意識。

2002年世界盃後,南美淪為歐洲足球的“附庸”

除了球員,經濟危機還讓諸多優質青訓教練出國淘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美足球的根基。現在的南美洲依舊能湧現一大批出類拔萃的球員,可縱然他們能馳騁歐洲足壇,也未必能為南美足球貢獻力量。但話又說回來,一小股力量本就不可能扛起國家重擔,不然的話中國怎麼會成為世界盃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