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之極是無情


多情之極是無情

認同

多情之極是無情,我很贊同這句話。


隔斷紅塵三萬裡,先生自號水仙王。

李叔同《初夢》


他的徒弟豐子愷也曾這麼評價他的老師,他說師父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這是性格和做人的基本原則,有一些東西生死相許也好,恩斷義絕也罷,其中必是有機緣的,用一個情字其實沒有辦法去做一個了結,特別是所謂的多情與無情,從字面上面來講,好像多情它就是一種濫情,無情倒反而是特別的沒有情感一樣,但其實不然,莊子也曾經說過一句話,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我覺得是一種境界,這可能是需要我們要活的通透,看的明白才能做得到的。

其實有很多道理,從字面上難窺之真見,



多情之極是無情

無聊


舉個例子,如果讓我打遊戲,我會覺得很無聊,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即便確定是無聊的事兒,也願意花時間下去,明明無聊卻做,其實是浪費我們的生命,我們人生短短几十年,無聊的不斷積累耗費掉了很多寶貴時間去滋養它,如果無聊那就去做點有趣好玩的事兒,何苦把自己的精力花在那些看似平淡卻在消磨時間的事上面。


多情之極是無情

無奈

無奈

當我們能夠決絕或者果斷的去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內在是有一份力量感的,聽到無奈二字,會覺得拖泥帶水,好似已經真的用盡了所有的辦法而沒有做到,當然這種情況肯定是會有,但它像是一種傷,殺人於無形的那種,如孩子教育問題,很多父母會說,很無奈呀,孩子就是不聽,不好好學,乍一聽,覺得父母說的有道理,可細想之下,會有個問題浮現,父母自己有什麼問題呢?

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也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通過與孩子之間的平等狀態的互相交流而促進。也會有父母說:“我也學習過了,但是我覺得學了沒有用。”聽到這些,我們會好奇,為啥會沒用呢?

有很多父母其實只停留在學習表面,無法意識到學習的再深入,透徹些。聽了個課,參加了培訓班,回家該如何還如何,將學習,平等,知識都留在了書裡。

想和孩子相處好,那就先把自己的姿態放下去,忽略自己的很多角色,我是個爸爸,要權威,我是個媽媽,要溫柔,在堅定又溫柔原則下去嘗試溝通改變。

堅定是當有原則性的東西一定要堅持。

如果說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她受到委屈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給予溫柔的對待,無論爸爸還是媽媽都可以給予,不侷限爸爸就一定只能權威不能溫柔,那就會僵化角色。

很多人說的學了用不好,也因為他自身的人設沒有彈性轉換不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始終無法放下所謂的父母的身份,其中更深緣故在於原生家庭,家人並沒有給到她很好的愛的支持,導致本身愛是匱乏的,所以在下一代的傳承會讓其沒有力量感。

至此,無奈真的是無奈嗎?我覺得嗯,還是需要積極的想辦法去應對,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做出很多的事情了。

再聊下無情,

莊子說:“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我們只要具備人的形態就可以了,不需要有人的七情六慾,意思並不是說真的讓大家絕情斷欲,而是更要活出所謂人的一個境界。

情有很多,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區分得了,比如說無情有十重境界:

一分無情可以省事,

兩分無情可以省心,

三分無情可以清靜,

四分無情可以減少恩怨情仇,

五分無情可以真正的去愛人,

六分無情情人互賞之,

七分無情是多情,

八分無情是絕情,

九分無情是痴情,

十分無情有真情,

這在道家的境界裡面,如果能修為真人的話,我覺得可能就是所謂的無情了。

我到願,我能修為十分無情。


多情之極是無情


魔法森林學校創始人,專注親子教育、成長困惑

觀察.學習 |探索.生活 |發展.自我 |趣味.人生

關注我,帶上好奇去實現夢想

多情之極是無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