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開國中將張國華05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一)整編之後,張國華在3連當司號員兼青年幹事

1930年7月,贛西南地區成立紅軍第20軍、22軍,劃歸紅1軍團建制。張國華到了紅20軍第152團。此後,他跟隨部隊先後8次參加了攻打吉安的戰鬥。

文家市戰鬥後,紅1軍團前委和紅3軍團前委在永和舉行聯席會,成立了紅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總政委,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滕代遠任副政委,朱雲卿任參謀長,楊嶽彬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3軍團。

紅1軍團總指揮部由方面軍總部兼理,朱德兼任總指揮,毛澤東兼任政委,軍團下轄5個軍:第3、4、12、20、22軍。紅3軍團總指揮由彭德懷兼任,滕代遠兼任政治委員,軍團下轄3個軍1個團,即第5、8、16軍及炮兵團。

10月初,紅1軍團兵分四路進攻吉安,經過兩天激戰,終於摧毀了蔣氏在贛西最後一個堡壘。不僅在吉安建立了蘇維,而且還波浪式地推進了原來初具規模的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紅1軍團攻佔吉安後,在休整期間進行了整編。張國華編入了由紅4軍第3縱隊改編的第12師,師長蕭克,政委張赤男。紅12師下轄第34、35、36團。張國華在第36團3連當司號員兼青年幹事。

一次誓師大會,軍長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曾士峨、政治部主任彭祜都來了,發表了激情洋溢的講話。聞聽紅4軍已經擴大到了1.5萬人,是一個能進行大規模運動戰、攻堅戰、陣地戰的紅色軍團後,張國華十分興奮,備受鼓舞。

張國華所在的紅12師第36團來到了羅坊、錢圩地區,一面休整,一面進行群眾工作。

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迅速發展,引起了蔣氏的恐懼,蔣、馮、閻之間的戰爭一結束,蔣立即命“陸海空軍總司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部署對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境內各部紅軍“圍剿”並將第6、第9、第19路軍及行營直屬各部集結在根據地四周。

贛西南軍民積極為反“圍剿”準備著。蘇維埃立即領導、組織、發動群眾加緊健全各級組織,進行赤色戒嚴。

在組織的安排下,張國華參與了擴紅、籌款支前等工作,與宣傳幹事一起帶領群眾開展應敵工作,發動群眾實行堅壁清野,並在“圍剿軍”的必經道路設置各種路障。他隔三岔五地到印刷廠印刷佈告、傳單、歌曲、工農識字課本,帶著紅軍小戰士到被服廠演唱革命歌曲,慰問為紅軍做棉衣、夾褲、袖章、挎包、綁腿、軍帽、米袋、子彈袋的群眾。

為了反“圍剿”需要,各縣、區、鄉分別成立了獨立師、團、營和赤衛隊或游擊隊,由青壯年參加,配合紅軍作戰。兒童參加少先隊,站崗放哨、查路條。婦女和老年參加擔架隊、運輸隊、交通隊、洗衣隊,幫助紅軍做好後勤工作。紅1、紅3軍團主力集中整訓。

11月1日,毛澤東、朱德發佈《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敵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命令規定:主力移到贛江東岸籌措給養,訓練部隊。按照計劃,5日拂曉,紅3軍渡過贛江,進入新幹縣南頭、東頭等地。次日,紅4軍、紅12軍在峽江縣城附近渡過了贛江。

當蔣軍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發覺紅一方面軍主力東渡贛江以後,深恐紅軍奪取樟樹、臨川,急忙調整部署,以尋求與紅軍主力作戰。

敵軍大規模進攻開始了,張國華心急火燎想上戰場。不料,紅一方面軍總部卻讓第3、第4、第12軍和紅3軍團轉向蘇區中部,退到東固、南壟、龍岡地區待機,只以一部兵力配合赤衛軍、少先隊,阻止、遲滯、疲憊、迷惑敵軍。敵軍在為進攻蘇區中部做準備之際,主力紅軍轉移至黃陂。紅20軍分散在白沙、水南、富田、東固、潭頭、沙溪、龍岡地區活動,並協同群眾在東固附近各山頭構築假工事,以迷惑敵軍。

這是調虎離山,還是聲東擊西,抑或是圍魏救趙?酷愛下棋的張國華心裡非常清楚這是一步好棋,但這是一步什麼樣的棋,怎麼才能把這步棋下好,張國華在認真地琢磨著。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二)毛澤東闡述反“圍剿”,書寫“敵進我退,敵駐我擾”對聯

在此期間,各部隊按照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紅一方面軍總部下發的《八個大勝利的條件》和《三十條作戰注意》教材,進行了以“夜間演習及師以上之緊急演習與陣地配備暨渡河演習”為主要內容的軍事訓練。張國華如願以償地見到了毛澤東,並聆聽了毛澤東在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上的動員報告。

毛澤東首先給大家講授“什麼是革命?”他把革命的含義,歸納到改變前人的做法、實行變革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範疇。毛澤東以舂米打比方,用一口濃郁的湖南話說,人們最早的舂米是用石舂或樹舂,以木杵一下一下地舂。後來製造了水車,利用水輪的驅動帶動木杵,這個方法就革了手工舂米的命。再後來,人們發明了碾米機,機器一開動,白花花的米就流出來了,又好又快。這就更進步了,又是一場革命。不過這是生產方式的革命。還有一種改變勞動人民命運的革命,這就是黨領導的革命。

毛澤東打著手勢繼續說:“我們的革命,就是要改變大多數貧苦農民的命運,使他們從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沒有房住,過上有飯吃有衣穿的生活。而要達到這一步,就只有推翻統治,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這就是人類的革命。革命依靠誰呢?只有依靠群眾,在黨領導下拿起槍桿子進行武裝鬥爭……”

緊接著,毛澤東生動闡述了反“圍剿”的戰略戰術思想,深刻分析了敵必敗、我必勝的各種條件,並為大會親筆書寫“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的對聯。

對於毛澤東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動員授課,指戰員聽得明白,印象深刻,思想上受到了細雨潤土似的教育。從那時起無論是訓練還是學習,張國華都如飢似渴,認真學習敵後游擊戰爭圍困、襲擾蔣軍的方法,並且常常帶著問題去學,認真思考總結。

12月30日晨,細雨薄霧中,紅軍打響了反攻的戰鬥。從12月30日到1931年1月3日,接連5天,打了龍岡、東韶戰鬥兩個漂亮仗,共斃傷俘敵1.5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2萬件,活捉了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取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而繳獲的一臺發報機和一臺收報機,成為紅軍建立無線電通信和技術偵察的基礎。

這一年,張國華經歷了不少事,日漸成熟,他也逐漸總結了一些勝利的經驗:比如,要發動群眾,把敵人誘到革命根據地打;不打沒有準備之仗;打運動戰,等等。

後來,紅軍也總結了第一次反“圍剿”戰役的特點,張國華與之對照,甚是歡喜,除了“堅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這一條自已沒有總結到外,其他意思大致相同。從此,他更加註重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作戰指揮方面的問題。

1931年3月,16歲的張國華入黨。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1950年3月7日,四川樂山,軍長張國華在18軍進軍西藏、解放西藏誓師大會上作動員

(三)初出茅廬被委以重任,任支部書記

1931年4月,在蘇區軍民緊鑼密鼓準備反擊蔣軍的第二次“圍剿”時,張國華被調到紅36團團部任支部書記。

對於這項任命,張國華感到很突然,事前誰也沒有同他談及過此事。他又感到很高興,明白這是組織的信任。眼下,紅一方面軍各軍都在召開政工會,與駐地群眾一起開的誓師大會一浪高過一浪。36團正在籌辦政工部署會、軍事準備工作會議、參謀會議等,他下決心協助團領導做好總結經驗和作戰的保障工作。

“1連、2連可以配合駐地群眾進行堅壁清野,3連、4連組織慰問團,成立擔架隊、運輸隊、交通隊、嚮導隊、宣傳隊和俘虜收容所。3連文書字寫得好,可以負責寫一些鼓舞戰鬥士氣、震懾瓦解敵軍的宣傳標語……”任務部署會上,張國華向團首長提出了加強參戰組織工作的建議。

“國華同志的建議很好!”紅36團團長林龍發以讚賞的眼光看了看這個滿臉稚氣的年輕人,然後又接著講下去,“3連的動員有創新,團裡的政治發動就由國華來牽頭!

初來乍到,團部就被委以重任,張國華感到這對自己既是鍛鍊也是考驗。他首先組織各連支部書記學習了新近頒發的宣傳提綱、口號等,然後在全團廣泛進行政治動員,提高大家的必勝信心。張國華思路清晰,做事果斷、有條不紊,紅36團的動員取得了良好效果。

與此同時,整個蘇區的動員也激發了群眾支援紅軍的極大熱情。很明顯,第二次反“圍剿”的準備工作,比第一次做得更充分,全區軍民鬥志高昂,只等反攻時刻的到來。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反“圍剿”中的紅軍戰士

(四)月光如霜夜,悠悠思鄉情,張國華鼻子酸酸,想念父母

當蔣軍第19路軍代總指揮蔡廷鍇、第5路軍總指揮王金鈺、第26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第6路軍總指揮朱紹良等率領20萬大軍,兵分四路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向蘇區發起“圍剿”之時,毛澤東面對重兵壓境,精心謀劃了被稱之為“鑽牛角”的戰略方針,先打富田地區的王金鈺、公秉藩。

4月23日,紅一方面軍主力紅3軍、紅4軍先後到達集中地。為抓住戰機,毛澤東寧願冒走漏消息的危險,毅然命令紅4軍再向西移20公里,到東固地區集中,迫敵而居。紅4軍到達集中地後,立即向各方向派出警戒,嚴密封鎖消息,加緊整頓訓練,準備伺機殲敵。在東固南面,紅3軍選擇有利地形,準備迎擊蔡廷鍇部。總部則移駐東固以東兩公里。

5月16日,蔣軍鑽入“牛角”。紅軍將士猶如天兵從天而降,突然發起攻擊,以銳不可當之勢,從江西贛江邊上固坡、富田,經水南、白沙、中村、廣昌,一直打到福建建寧,半個月橫掃700裡,打了5個勝仗殲敵3萬餘人,其中俘敵1.1萬人,繳槍2萬餘支。

紅36團領導對全團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滿意,特意買來一罈酒犒勞大夥兒。月光如霜的夜晚,一陣悠揚的蘆笛聲傳來,勾起了戰士們悠悠的思鄉情。

觸景生情,張國華鼻子酸酸的,“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儘管一直在家鄉附近革命,有時甚至家就近在咫尺,但自從踏上從軍路之後,他就再沒有回過家。他很想念家人。

他從一個老鄉那裡得知,父母為躲避蔣氏對紅軍家屬的迫害,已經舉家搬到泰和一帶,這正在蔣軍第二次“圍剿”失敗後退到的防線。兵荒馬亂的歲月,蔣軍喪心病狂的“清剿”,張國華未敢輕易與家人聯繫。張國華眼裡噙著淚花,強忍著不讓淚水流下來,暗暗發誓,一定要早日打敗蔣軍,讓像他一樣與親人分離的人得以團圓。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五)蘇區告急!

粉碎蔣軍第二次“圍剿”之後,紅4軍第12師和紅3軍第9師奉命留在南豐、宜黃以南地區。紅36團在南豐一邊休整,一邊開展群眾工作。但只隔了一個月,蔣氏從河南、湖北等地調其嫡系部隊第6、第9、第10、第11、第14師進入江西,擔任“圍剿”主力軍,開始了新一輪的“圍剿”。

自負的蔣氏把紅軍第12師、9師誤當成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電令“圍剿”前線總司令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何應欽迅速發起進攻,並令總預備軍之第10師歸左翼集團軍指揮。7月1日,蔣軍原在蘇區周圍的部隊和新調來的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開始向蘇區進攻,而紅一方面軍主力還分散在閩西的建寧、泰寧、將樂、歸化、清流、連城、寧化、長汀、石城地區及贛南的于都、會昌地區。

南豐、宜黃告急!蘇區告急!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命紅軍獨立第4、第5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以南地區,紅9師在宜黃以南地區,紅12師在南豐以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武裝,採取運動防禦和游擊戰,阻擊、消耗、疲憊敵軍,遲滯敵軍前進;命令分散在閩西、贛南地區的紅一方面軍各部迅速收攏部隊,向蘇區中部地區集中,待機破敵。同時,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蘇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在湘贛蘇區活動的紅7軍、紅20軍軍部及第175團,東渡贛江,同紅一方面軍會合,參加反“圍剿”作戰。

7月10日前後,紅一方面軍各部隊冒著盛夏酷暑,急行軍向中央蘇區于都地區進發。在主力部隊未到之前,第9師、12師官兵採取游擊戰的方法同敵人周旋。張國華和戰友們熟悉地形,利用“敵在明,我在暗”的優勢,避實就虛地同敵人兜圈子。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反“圍剿”中的紅軍戰士

(六)17歲的張國華,升任36團團部指導員

一天,紅36團團部接到赤衛隊的報告,一股敵軍正向樟村前進,迫近南豐,為蔣氏“圍剿軍”前線總司令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何應欽指揮的趙觀濤第1路進擊軍、陳誠第2路進擊軍開闢道路。

團長林龍發走到地圖前觀看片刻,當即制訂殲敵計劃:團部與第1、2連,黃昏開始隱蔽運動,先敵南移到樟村以北敵軍退路的東西兩側,放開退路;第3、4連從正北面向南壓,待敵脫離築城地帶後,予以向心鉗擊和猛烈兜擊;5連作預備隊,與赤衛隊在樟村以北構築據點,以攔阻敵退路,並佈置樟村以南的側擊,以橫截敵之援軍。

而團部的具體任務,是搶佔敵軍必經的一個山頭,正面阻敵。炎炎烈日下,張國華和團部指導員帶領一個班的士兵沿著山嶺小道跑步上山。到了山頂後,經勘察,發現山頂地形比較開闊,不便伏擊,張國華提議撤到雜草叢生、慄樹成林的半山腰一帶伏擊敵人。

這時,通信員跑來報告:“敵人距我不到兩公里了。”

張國華激動地說:“事不宜遲,火速向團領導報告!”

當他們與第1、2連官兵會合,在半山腰把山頭正面、側面包抄起來時,個個已汗流浹背。

蔣氏先遣部隊到達的時間比預想的提前了,足有一個團的兵力。待敵軍一進入紅軍佈防區,紅軍指戰員拉響了預埋的地雷,頃刻間,走在前列的敵軍與炮灰一同炸上了天,後面的敵人抱頭鼠竄。第1、2連集中火力打擊,敵慌忙向東西兩側逃跑,恰好鑽入第3、4連佈下的口袋陣。各連藉助有利的地勢,一會兒在這兒開火,一會兒在那兒開火,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死傷累累。

很快,敵人就調整部署,集中火力向南進攻。“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的確狡猾老辣,”張國華提醒戰友,“我們得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節約子彈,待敵人靠近些再打!”

話雖這樣說,眼看天漸漸黑下來,既定的任務沒有完成,而團部指導員、4連副連長、兩個排長等10餘人相繼犧牲,張國華心中不免有些著急。但他清醒地意識到,消滅這股子敵人才能保住陣地,才能拖延敵人的進攻。他大聲高喊:“同志們,挺住,我們一定要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他嘶啞的聲音在陣地上如同一個響雷,震撼著36團官兵,各連與赤衛隊並肩作戰,英勇無畏,終於擊退了頑敵。

7月底,紅軍主力行程千里,到達興國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完成了回師集結任務。

1931年秋,紅軍在蘇區人民的全力支援下,面對十倍於己的強敵,歷經蓮塘、良村、黃陂、老營盤、高興圩、方石嶺戰鬥,共殲敵17個團3萬餘人,繳槍1.5萬餘支,擊破蔣氏第三次“剿滅赤匪”的夢想。

經過幾個月的連續行軍作戰,部隊急需休整、補充,而此時贛南蘇區同閩西蘇區尚未完全連接起來。蘇區和紅一方面軍總部決定一部分地方部隊監視北面之敵,紅軍主力和另一部分地方部隊則與敵主力脫離接觸,由興國以北地區南移到以瑞金為中心的地區,波浪式地向蔣軍力量較弱而我黨有一定工作基礎的閩西北和贛西南地區發展。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林彪任紅4軍軍長時,17歲的張國華提任為紅4軍12師36團團部指導員

休整期間,紅1、紅3軍團調整了編制。紅1軍團指揮部由方面軍指揮部代理,轄3個軍,即第3軍、第4軍、第12軍。第4軍軍長為林彪,政委為羅榮桓,陳奇涵任參謀長,彭祜任政治部主任。

紅4軍下轄4個師:第10、11、12、13師。在休整期間,17歲的張國華升任紅12師第36團團部指導員。第12師師長為耿凱,政委為歐陽健。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17歲張國華,升任團部指導員,老軍長林彪,老政委羅榮桓

【注:《井岡山上走出的“井岡山”——張國華傳》作者尚有少量存書。如有需要者請私信留言。參加對印反擊戰或者18軍的老戰士,作者敬贈此書,贈完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